作為重慶人,不知道大家會不會和我有一樣的困惑,貌似離家最近的某條小街總有家店叫「江蘇炒貨」,雖說是炒貨店,裡面卻能買到除了瓜子花生以外的各種零食,大白兔奶糖、旺旺仙貝、衛龍辣條……
但是,這樣的小店,一到夏天就開始「不務正業」變成了雪糕店,賣的還是批發價,等到10月份左右,天氣轉涼,它又再度變身炒貨店,重新開賣各種零食和堅果。
全重慶的「江蘇炒貨」都是統一套路,5月初,我發現小區附近的炒貨店都無一例外地掛起了「一件冰糕也批發」的招牌,出於好奇,我特地找到一家小店,在店裡打了一天的工,既體驗了員工的不容易,也知道了老闆創業背後的故事。
本次,我「打工」的這家冰淇淋批發店位於南坪東路,對面是南坪汽車樞紐站,旁邊是大帝學校公交站,就位置而言,算是很當道了。
三天前這家雪糕批發店還在賣江蘇炒貨,從去11月份開業以來,直到疫情前,生意都還算不錯。特別是春節期間,瓜子花生各類堅果作為逢年過節的必備零食,根本不愁沒有市場,在這裡,大家還能買到各種散裝零食,品種甚至比普通超市還多。
原本一路上順風順水,老闆甚至體會到了初次創業就當月回本的驚喜,只是好景不長,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店鋪被迫停業兩個月,好在業主減免了一個月租金,省去了好幾千支出。
開炒貨店的那幾個月,幾乎沒有為生意不好而發愁,最難的反倒是工作上遇到的各種意想不到的麻煩事。
老闆說,讓她感到最無奈的是店內經常遇到的偷竊行為,說起來也只是一些小東西,但總會有人隔三差五假裝選購,趁著店裡人多,店員幫不過來的時候,偷偷往衣服口袋裡裝一大把散裝食品。一般遇到這種情況,對方被逮現行後也不會承認自己偷竊,會以「我只是想拿回家嘗嘗」為由搪塞過去。
5月中旬,重慶剛開始熱起來的時候,老闆就在考慮將炒貨店的商品以打折促銷的方式儘快售完,把店內空間騰出來轉而賣雪糕。
因為夏天一到,購買炒貨的人就少了,想要繼續盈利就要根據市場需求做出相應調整,這也是為什麼街邊的炒貨店每到夏天都會變成雪糕批發店的原因。
我去的時候,正好趕上雪糕店營業第一天,前一天下午,老闆臨時給我發信息,說要提前開始拆貨架了,她和店內的員工從貨架的拆除到冰櫃的擺放,直到最後將批發商送來的雪糕逐一歸類,再完成所有的打掃工作,整整好幾個小時,大家都沒有休息過,而這一切,都是為了第二天能正常營業要做的準備工作。
這麼趕時間的原因,也是因為附近的炒貨店幾乎也在同一時間做促銷、購入雪糕和冰櫃,所以必須確保不能和同類型的店轉型間隔時間太久。
為了更快地清理存貨,店內所有商品統一零售價6.9元/斤,搞促銷活動的那幾天,店裡最不缺的就是顧客,以至於雖然牆上掛著「請勿品嘗」標籤,還是會有人悄悄吃幾粒瓜子,甚至撕開包裝嘗一小袋零食。有的顧客品嘗之後會買一些回家,有的只是嘗一嘗,面對這樣的情況,老闆也只能口頭上勸阻,被吃的掉的零食,也要不回來了。
賣到最後,整個店的散裝零食只剩下這麼一點,於是商品的價格從6.9元/斤降至5元/斤,擺到了冰櫃附近,希望購買雪糕的顧客可以順便帶走一些。
雪糕店的營業時間是上午9:00—晚上21:00,這種類型的店,因為涉及到零散的收入,所以老闆一般都會自己守店,這家店一共有三個合伙人輪流看店,考慮到聘請員工會有人員流動性大的問題,所以工資都是日結,我打聽了一下薪資,是110元一天。
這樣的待遇,其實比我想像中稍高一些,畢竟和一些需要耗費體力的工作相比,在店內完成簡單的收銀工作,還是相對輕鬆。
店鋪面積不大,只有30平米左右,整齊擺放了5個大冰櫃,門口有一個小小的木桌子,就是收銀臺。
因為第一天營業,對雪糕的價格還不熟悉,阿姨一到店就開始拿著筆記錄每款產品的價格,老闆說一般來說,營業一周後,價格就記熟了。我大致看了一下,光是不同的品牌就有好幾十種,無論是以前的火爆款,還是連名字都沒聽過的小眾系列,基本上都能在這家小小的店鋪買到。
當天室外溫度30℃,這條街上人流量也很大,可是並沒有顧客光顧,直到上午10:15分,才迎來了第一位顧客。結帳用現金或是二維碼付款都可以,但這裡並不是掃描條形碼,就能知道商品價格了,每支雪糕的價格都不一樣,所以需要老闆自己算清楚價格。
雖說店裡的商品都是以批發價售出,但是購買單只的顧客相對來說比批發的多,至少開店前兩個小時,我看到的顧客基本是買單支的比較多。
店內掛上了「一支也批發,0.3元起」的宣傳標語,我好奇地問了老闆,0.3元的賣價真的能賺到錢嗎?得到的回答是:基本上是沒有盈利的。
至於為什麼在沒有盈利的情況下還要引進0.3元的雪糕,外行人應該也知道,一家主打批發價的店,吸引顧客的前提之一就是低價,如果店裡最便宜的冰糕售價和普通小賣部差不多,那也就沒有所謂的亮點了。
為了吸引顧客光顧,老闆也是想了很多辦法,其中一種最基本的就是街邊打折店鋪的標配版音響了。
「伊利、蒙牛、和路雪等知名品牌冰淇淋,一支也批發,0.3元起!」聽了廣告語,我還以為是批發商提供的音響,沒想到是老闆自己去小商品市場淘的,從批發商那裡拷貝了音頻後,把U盤插上就能用了。作為老闆,再小的事情都要自己做,越小的店,越是需要親自打理。
我發現在購買雪糕時,中老年群體和年輕人明顯有著不同的消費觀,老一輩人更注重商品價格,並且會貨比三家,有時候會試探性問一句:「XX店是不是比你們這家便宜?」
而年輕人更注重在這家店裡能不能買到自己喜歡的口味,並且也更願意嘗試自己以前沒有吃過的產品。
臨近中午的時候,店裡突然忙碌起來,上一批顧客還沒走,下一批又緊接著來了,基本上每位顧客都購買了三支以上,這個時候不僅算帳需要精細,也是考驗銷售能力的時候。
冰櫃裡的雪糕會按照品牌和價格分類擺放,員工和老闆都需要清楚知道大致的位置,以便為顧客快速地找到需要的商品。
老闆說在這裡沒有固定的吃飯時間,如果店裡不忙,員工覺得餓了,就可以去吃午飯。但忙起來的時候,往往是顧不上吃飯的,中午忙過了,已經是下午1點了。
這條街上的小餐館很多,可以直接在附近點餐,喊店裡的人送過來,中午一般都吃得比較簡單,中途有客人光顧,又要繼續忙碌了。
下午有很長一段時間店裡幾乎沒有客人,員工坐在門口試圖招攬生意,老闆在店內玩起了手機,她說這樣的情況自己也是第一次經歷,畢竟店裡賣炒貨的時候,根本就沒時間玩手機,那個時候手機對她來說只是一個看時間的工具,每天下班回家至少還會剩30%的電量。
而現在,店裡沒有生意的時候,為了不打瞌睡,只能玩手機打發時間,等到手機提示沒有電的時候才放下手機去充電,這樣的落差感也是開店需要承受的。
下午3點左右,室外氣溫逐漸升高,冰櫃的排風口使店內變得越發悶熱起來,老闆打開中央空調我們才逐漸感到一絲涼意,由於一直沒有顧客光顧,大家都很疲憊。
店裡沒有多餘的桌子,老闆直接趴在冰櫃的邊緣睡著了,店裡的阿姨趁空閒的時候整理庫存、補貨。
說實話,長時間坐在塑料板凳上確實有些難熬,大概有十幾分鐘的時間我也處於「斷片」狀態,直到聽見顧客和店員的談話聲,我才突然驚醒,醒來發現自己竟然靠在牆上睡著了,於是以最快的速度讓自己清醒,重新投入到工作中。
在店裡時間長了,總能遇到各種各樣的顧客,帶孩子來買雪糕的家長,剛開始會讓孩子自己選想吃哪款,之後又會看看成分,擔心太甜,擔心有色素等等。
我還遇到過一個小朋友,很想吃店裡的一款雪糕,家長不同意買,說這款雪糕太甜了,不健康,最後選了一隻0.3元的老冰棍,跟孩子說這個沒有色素,只能買這款,最後小朋友不情願地拿著這支老冰棍雪糕,低著頭默默跟在媽媽身後走掉了。
很多人覺得當老闆自由,其實要經營一家店鋪,投入的時間成本往往和收入成正比,現在的年輕人找工作都優先考慮雙休,但作為個體戶,是不可能實現的。
這家店除了春節正常放假以外,其餘節假日大家都在休息,他們卻是最忙碌的時候,三個合伙人輪流和員工守店,一個月最多休息一兩天,算下來連「周末單休」都談不上。
開一家這樣的雪糕批發店成本不算太高,一般來說幾萬塊就可以搞定,但後期投入的精力遠比我們想像中多,雪糕的利潤大概在25%—30%左右,也並不是價格越貴的產品利潤越高,而且競爭壓力也非常大。
這家店的位置其實已經算人流量比較大的了,但周圍1公裡以內同類型的店就有兩家左右,想要做得好,必須要考慮和別家的差異化,包括不斷地調整價格,直至最後全場5元的「跳樓價」,以及打造自家的特色創造更多機會,每一項都不是想像中這麼容易。
早上9:00—晚上21:00,整整12個小時,無論老闆還是員工,全都圍著這個30平米的小店連軸轉,迎客、推銷、結算,他們每天都在重複著同樣的事情。
忙的時候忙到吃飯都忘記,沒生意的時候冷清到打瞌睡,哪怕在成熟地段開一家小小的店鋪,每天要做的也不只是「守守門面」這麼簡單,從人工成本到進貨渠道每一項都要精打細算,一旦發現某個環節有問題了,就要及時重新調整,就像炒貨店如何在半天內轉型成為雪糕批發店,都必須在可利用的時間範圍內做到最好。
你家附近有江蘇炒貨店嗎?你知道它是冬天賣乾貨炒貨零食,夏天賣雪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