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草摘要:
《神農本草經》:味甘,溫。主大風,頭眩痛,惡風,風邪,目盲無所見,風行周身,骨節疼痺,煩滿。久服輕身。
《本草經集注》陶弘景:味甘、辛,溫,無毒。主治大風,頭眩痛,惡風,風邪,目盲無所見,風行周身,骨節疼痺,煩滿。脅痛脅風,頭面去來,四肢攣急,字乳金瘡內痙。久服輕身。
… 「殺附子毒」…
《本草蒙筌》:「治風通用,散溼亦宜。」
《神農本草經讀》:「風傷陽位,則頭痛而眩;風傷皮毛,則為惡風之風邪;風氣害空竅,則
《千金方》:「解烏頭毒」,「解芫花毒」。
《珍珠囊》:「治上焦風邪,瀉肺實,散頭目中滯氣、經絡中留溼。」
《雷公炮製藥性解》李中梓:味辛甘,性溫無毒,入肺經。瀉肺金、療諸風,開結氣,理目痛。
防風辛走肺,為昇陽之劑,故通療諸風。氣之結者,肺之疾也。目之痛者,風之患也,宜並主之。東垣雲∶卑賤之卒,聽令而行,隨所引而至,乃風藥中潤劑也,能瀉上焦,元氣虛者不概用,今人類犯此弊。
《本草經解》葉天士:氣溫,味甘,無毒。主大風,頭眩痛,惡風,風邪,目盲無所見,風行周身,骨節疼痺,煩滿。久服輕身。防風氣溫,稟天春和風木之氣,入足厥陰肝經;味甘無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陰脾經。氣味俱升,陽也。
肝為風木,其經與督脈會於巔頂,大風之邪入肝,則行於陽位,故頭眩痛;其主之者,溫以散之也。
傷風則惡風,惡風風邪,在表之風也;肝開竅於目,目盲無所見,在肝經之風也;風行周身,在經絡之風也;骨節疼痛,風在關節而兼溼也,蓋有溼則陽氣滯而痛也。皆主之者,風氣通肝,防風入肝,甘溫發散也。
脾主肌肉,溼則身重矣。久服輕身者,風劑散溼,且引清陽上達也。
《長沙藥解》黃元御味甘、辛,入足厥陰肝經。燥己土而瀉溼,達乙木而息風。
二、現代研究:
1、成分: 主含5-0-甲基維斯阿米醇苷、升麻素、升麻索苷等,另含香柑內酯、酸性多糖、揮髮油等。《中國藥典》規定:含升麻素苷和5-0-甲基維斯阿米醇苷的總量不得少於0.24%。
2、作用:解熱、降溫;鎮痛、鎮靜和抗驚厥;抗菌;抗炎;增強免疫系統功能;抑制離體十二指腸、離體氣管和迴腸平滑肌收縮;抗組胺;抗凝。
3、藥理:防風煎劑或醇浸劑,給家兔灌胃或給大鼠腹腔注射,有解熱作用;給小鼠灌胃或腹腔及皮下注射防風煎劑及醇浸劑,有鎮痛作用;肌注正丁醇提取物,可降低大鼠血液黏度;防風煎劑、醇浸劑灌服或腹腔給藥,對大鼠、小鼠具抗炎免疫作用。防風煎劑具抗菌、抗病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