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古今研究:防風

2020-12-12 神農追隨者

一、本草摘要:

《神農本草經》:味甘,溫。主大風,頭眩痛,惡風,風邪,目盲無所見,風行周身,骨節疼痺,煩滿。久服輕身。

《本草經集注》陶弘景:味甘、辛,溫,無毒。主治大風,頭眩痛,惡風,風邪,目盲無所見,風行周身,骨節疼痺,煩滿。脅痛脅風,頭面去來,四肢攣急,字乳金瘡內痙。久服輕身。

… 「殺附子毒」…

《本草蒙筌》:「治風通用,散溼亦宜。」

《神農本草經讀》:「風傷陽位,則頭痛而眩;風傷皮毛,則為惡風之風邪;風氣害空竅,則

《千金方》:「解烏頭毒」,「解芫花毒」。

《珍珠囊》:「治上焦風邪,瀉肺實,散頭目中滯氣、經絡中留溼。」

《雷公炮製藥性解》李中梓:味辛甘,性溫無毒,入肺經。瀉肺金、療諸風,開結氣,理目痛。

防風辛走肺,為昇陽之劑,故通療諸風。氣之結者,肺之疾也。目之痛者,風之患也,宜並主之。東垣雲∶卑賤之卒,聽令而行,隨所引而至,乃風藥中潤劑也,能瀉上焦,元氣虛者不概用,今人類犯此弊。

《本草經解》葉天士:氣溫,味甘,無毒。主大風,頭眩痛,惡風,風邪,目盲無所見,風行周身,骨節疼痺,煩滿。久服輕身。防風氣溫,稟天春和風木之氣,入足厥陰肝經;味甘無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陰脾經。氣味俱升,陽也。

肝為風木,其經與督脈會於巔頂,大風之邪入肝,則行於陽位,故頭眩痛;其主之者,溫以散之也。

傷風則惡風,惡風風邪,在表之風也;肝開竅於目,目盲無所見,在肝經之風也;風行周身,在經絡之風也;骨節疼痛,風在關節而兼溼也,蓋有溼則陽氣滯而痛也。皆主之者,風氣通肝,防風入肝,甘溫發散也。

脾主肌肉,溼則身重矣。久服輕身者,風劑散溼,且引清陽上達也。

《長沙藥解》黃元御味甘、辛,入足厥陰肝經。燥己土而瀉溼,達乙木而息風。

二、現代研究:

1、成分: 主含5-0-甲基維斯阿米醇苷、升麻素、升麻索苷等,另含香柑內酯、酸性多糖、揮髮油等。《中國藥典》規定:含升麻素苷和5-0-甲基維斯阿米醇苷的總量不得少於0.24%。

2、作用:解熱、降溫;鎮痛、鎮靜和抗驚厥;抗菌;抗炎;增強免疫系統功能;抑制離體十二指腸、離體氣管和迴腸平滑肌收縮;抗組胺;抗凝。

3、藥理:防風煎劑或醇浸劑,給家兔灌胃或給大鼠腹腔注射,有解熱作用;給小鼠灌胃或腹腔及皮下注射防風煎劑及醇浸劑,有鎮痛作用;肌注正丁醇提取物,可降低大鼠血液黏度;防風煎劑、醇浸劑灌服或腹腔給藥,對大鼠、小鼠具抗炎免疫作用。防風煎劑具抗菌、抗病毒作用。

相關焦點

  • 【中藥介紹】防風
    中藥防風圖片 【中藥介紹】防風 【中藥介紹】防風 防風中藥故事 傳說古時大禹治水,當「江河順暢」之時,在會稽大會諸侯,論功行賞
  • 中藥古今研究:夏枯草
    《現代實用中藥》:"為利尿藥,對淋病、子宮病有效;並能治高血壓,能使血壓下降。二、現代研究:1、成分:主含迷迭香酸、齊墩果酸、熊果酸、蘆丁、木犀草素、甾類、香豆素類揮髮油等。
  • 每天學一味中藥,防風草!
    唇形科植物廣防風的地上部分。土防風、抹草、穢草、落馬衣、假紫蘇、馬衣葉、豨薟草、四方莖、臭草、臭蘇頭、鴨兒蔑、大篾草、大羊古騷。本品含卵防風二內酯、4,5一環氧卵防風二內酯、防風酸、4,7一氧環防風酸、4一亞甲基-5-羥基卵防風二內酯。所含的大環三萜類物質體外試驗具有抑制KB細胞增長的作用。
  • 中藥用量該如何把握?古今中藥劑量換算,數學不好也能看懂
    可見,中藥雖有一定好處,但是用法不對,用量不正確也會對身體造成一定的影響。網絡上有越來越多的民間偏方治療疑難雜症,不僅用藥方法無從考究,用量上也各不相同。然而很少有人關注到,就連正規醫院出具的藥方,也存在著一些不規範行為,特別是中藥用量方面。
  • 每天學一味中藥,防風草!
    唇形科植物廣防風的地上部分。土防風、抹草、穢草、落馬衣、假紫蘇、馬衣葉、豨薟草、四方莖、臭草、臭蘇頭、鴨兒蔑、大篾草、大羊古騷。一至二年生直立草本,高1~2米。莖方形,多分枝,密被白色茸毛。本品含卵防風二內酯、4,5一環氧卵防風二內酯、防風酸、4,7一氧環防風酸、4一亞甲基-5-羥基卵防風二內酯。所含的大環三萜類物質體外試驗具有抑制KB細胞增長的作用。
  • 中藥古今研究:紫花地丁
    二、現代研究:成分:主含山柰酚-3-0-吡喃鼠李糖苷、棕櫚酸、對羥基苯甲酸、反式對羥基桂皮酸、琥珀酸、地丁醯胺等成分。作用:本品有廣泛抗病原微生物、解熱、抗炎等作用。
  • 【以「防風通聖」為底子,可以去痘,沒聽錯,去痘!】
    「有病沒病,防風通聖」,中醫都這麼說,「香砂平胃散,一天開到晚,」中醫也這麼說,這都是多少中醫在日常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經驗,也從另外一面反映出,所提到的中藥是集古今之大成的精品,今天我們先說「防風通聖。」頭疼發熱,防風通聖,口舌生瘡,防風通聖,面紅耳赤,防風通聖…好像防風通聖真得包治百病一樣,其實也差不多,除了虛寒重症,幾乎可以通用,但是用防風通聖來去痘痘,可能大家還是不常聽說的。
  • 中藥古今研究:巴戟天
    二、現代研究成分:主含甲基異茜草素、大黃素甲醚、水晶蘭苷、四乙醯車葉草苷、耐斯糖等,尚含甾醇、有機酸、維生素C等。
  • 【中藥方劑】昇陽除溼防風湯
    【方劑名】昇陽除溼防風湯 ,出自金·《脾胃論》。  【組成】去皮泔浸蒼朮四兩(120克),防風二錢(6克),白朮、白茯苓、白芍各一錢(各3克)。  1.潰瘍性結腸炎:採用昇陽除溼防風湯加味治療慢性潰瘍性結腸炎70例,與內服柳氮磺胺吡啶片60例作對照,療程25日,治療2~3個療程,6個月評定療效。以服藥2個療程後,臨床症狀、體徵消失,腸鏡複查黏膜病變恢復正常,隨訪半年無復發,積分較治療前減少91%以上者為痊癒標準。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91.55%,對照組總有效率60%。
  • 中藥古今研究:仙茅
    二、現代研究成分:主含仙茅苷、仙茅皂苷,另含仙茅素、石蒜鹼、環木菠蘿烯醇、豆甾醇等。《中國藥典》規定:含仙茅苷不得少於0.10%,飲片不得少於0.080%。
  • 中藥古今研究:薄荷
    二、現代研究:1、成分: 主含揮髮油:油中主要成分為薄荷腦、薄荷酮、異薄荷酮、胡薄荷酮、檸檬烯等。《中國藥典》規定:含揮髮油不得少於0.80%,飲片不得少於0.40%。
  • 中藥古今研究:知母
    二、現代研究:1、成分:主含知母皂苷、薯皂苷、皂苷、芒果苷、異芒果苷等;尚含知母多糖、生物鹼、有機酸及多種金屬元素、黏液質等。
  • 草藥 | 防風草
    【中藥名】防風草【別名】土防風、抹草、穢草、落馬衣、假紫蘇、馬衣葉、豨薟草、四方莖、臭草、臭蘇頭、鴨兒蔑、大篾草、大羊古騷。【來源】唇形科植物廣防風Epimerediindica(L.)Rothm的地上部分。【植物形態】一至二年生直立草本,高1~2米。莖方形,多分枝,密被白色茸毛。
  • 中藥古今研究:人參
    二、現代研究:成分:主含人參皂苷Ro、Ra1、Ra2、Bb1、Rb2、Re、Re、R、BRg、Rs等,尚含多糖、多種胺基酸、揮髮油、有機酸、脂肪酸、黃酮類等。作用:本品有增強免疫、增強非特異性抵抗力、影響心血管、促進造血、降血糖、提高記憶力、延緩衰老、促進食慾和蛋白合成、性激素樣作用及抗骨質疏鬆、抗腫瘤等作用。
  • 中藥古今研究:白鮮皮
    二、現代研究:成分:白鮮皮主含梣酮、黃柏酮、檸檬苦素、白鮮鹼、白鮮明鹼、槲皮素、異槲皮素花椒毒素、東莨菪素,以及甾醇、皂苷等。《中國藥典》規定:含梣酮不得少於0.050%,黃酮不得少於0.15%。
  • 一味中藥古今同名異物,適用於虛不受補者,可益氣健脾、生津潤肺
    「滄海桑田」這句成語是形容古今的變遷,中醫文化發展千百年來以來雖然在不斷的進步,但也會因為古今的差異造就了一些容易讓人混淆的東西。比如有一味中藥就是古今有別,而且是同名異物相差甚遠,但這味中藥又十分的常用,古時候它乃「真參」,如今確實「非參」,當下這味中藥可以益氣健脾、生津潤肺、滋養氣陰。
  • 中藥香囊的配方
    出處:《古今中藥外治真傳》11 辰砂囊     功用:治不寐多夢(失眠)     藥物:辰砂適量     用法:上藥裝囊,戴身及髻中,以氣嗅鼻     出處:《本草綱目》12 雄黃嗅鼻散  本配方包含了多種中草藥:九節菖蒲,蒼朮,香白芷,關防風,丁香,山奈,川羌,廣藿香,蘇葉,佩蘭,桂花,零陵香,羅勒,香茅,肉桂,水安息。  藿香、蘇葉、佩蘭、桂花,既是傳統香料,也是芳香化溼、防疫闢穢的重要中藥,揮發度極高,能刺激大腦嗅神經。  石菖蒲、蒼朮、白芷、防風、丁香、肉桂,可以刺激腸胃蠕動,幫助脾胃運化,促進營養吸收和新陳代謝。
  • 中藥古今研究:密蒙花
    二、現代研究:1、成分:現代研究主含蒙花苷、芹菜苷、刺槐苷、木犀草苷、密蒙花新苷、木犀草素-7-0-葡萄糖苷等黃酮類成分。《中國藥典》規定:含蒙花苷不得少於0.50%。
  • 中藥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密切接觸者預防作用的單臂研究
    方劑組成:黃芪10g,炒白朮10g,防風10g,忍冬藤15g,連翹10g,黃芩10g,柴胡10g,半夏6g,藿香10g,陳皮6g,茯苓15g,北沙參6g,生薑10g,代煎,每日兩袋,每袋200ml,早晚各服用1袋,採用掃碼登記的方式自願填寫服用信息。追蹤隔離觀察期14天密切接觸者的核酸檢測情況和發病情況,計算中藥預防的有效率。
  • 如何辨別中藥-防風
    為傘形科植物防風的乾燥根。主產於東北及內蒙古東部。在春、秋二季採收。藥材呈長圓錐形或長圓柱形,下部漸細,有的略彎曲,長15-30cm,直徑0.5-2cm。根頭部有明顯密集的環紋,習稱「蚯蚓頭」,環紋上有的有棕褐色毛狀殘存葉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