悽涼路易士遇上蒼涼張愛玲

2021-02-18 讀首詩再睡覺

▏傍晚的家

傍晚的家有了烏雲的顏色

風來小小的院子裡

數完了天上的歸鴉

孩子們的眼睛遂寂寞了

晚飯時妻的瑣碎的話——

幾年前的舊事已如煙了

而在青菜湯的淡味裡

我覺出了一些生之悽涼。

作者 / 紀弦


對了解一點現代詩的人來說,紀弦這首詩未免太有名,有名得都不知道它到底好在哪裡,有名得現在讀起來,感覺也就是just so so。某天讀睡一個朋友,也是我們的聲優杉梓同學偶然向我談及這首詩,提到張愛玲對紀弦這首詩的評價,倒引起我一點興趣。

張愛玲說:「路易士的最好的句子全是一樣的潔淨,悽清,用色吝惜,有如墨竹。眼界小,然而沒有時間性,地方性,所以是世界的,永久的。」讀完這段印象式的讚譽之詞,我就很想知道張愛玲是在什麼情況下給了紀弦這樣高的評價,畢竟,張愛玲寫小說是好手,對詩的眼光有沒有那麼精準,還很難說。

然後我就找到張愛玲的那篇叫做《詩與胡說》的文章,發表在1944年8月的《雜誌》月刊。由此得到一個信息,紀弦(路易士)這首詩應當寫於1944年之前的抗戰時期,也就是詩人的大陸時期。這個信息更新了我一個很大的誤讀,因為之前我一直把這首詩想像成詩人在臺灣的生活場景。時代和地域背景的陡然變換,你不禁要重新來認識一首詩。因為這風也不是臺灣的風,這歸鴉也不再是臺灣的歸鴉,這青菜湯的淡味裡也不再是對臺灣的滋味的想像,而是多了些大陸的煙塵。

張愛玲在這篇文章裡很促狹地把他和鴛鴦蝴蝶派小說放在一起嘲諷,後來讀到這首《傍晚的家》,才有些改觀:「把路易士和他深惡痛疾的鴛蝴派相提並論,想必他是要生氣的。我想說明的是,我不能因為顧明道已經死了的緣故原諒他的小說,也不能因為路易士從前作過好詩的緣故原諒他後來的有些詩。但是讀到了《傍晚的家》,我又是一樣想法了,覺得不但《散步的魚》可原諒,就連這人一切幼稚惡劣的做作也應當被容忍了。」

有趣的是,在這篇文章裡,張愛玲也談了他對中國新詩的看法:「中國的新詩,經過胡適,經過劉半農、徐志摩,就連後來的朱湘,走的都像是絕路,用唐朝人的方式來說我們的心事,仿佛好的都已經給人說完了,用自己的話呢,不知怎麼總說得不像話,真是急人的事。」張愛玲看來是不太滿意「新月派」的作詩方法,反而傾向紀弦他們的現代體了。

「我覺出了一些生之悽涼」,對於這「悽涼」,我其實一直有一種比較促狹的看法,覺得這裡面有明顯且刻意的對家庭生活之無奈、荒誕和鬱結的表現。「晚飯時妻的瑣碎的話」(定時的嘮叨),「幾年前的舊事」(也許是被反覆提及且並不愉快的舊事),「青菜湯的淡味」(廚藝不佳),如此種種每天都在重複上演,如何不讓人感到「生之悽涼」?

這種促狹的看法其實笑一笑也就過了,既然談詩,不免還是要鄭重其事一點。這「悽涼」自然並非詩人一茶一飯具體的「悽涼」,乃是人生更廣大更普遍的「悽涼之境」,是詩人在晚飯時分的特定時刻,自家小院子的特定情境下,通過小小一碗青菜湯,突然捕捉到或者意識到的一種「悽涼」的存在感。有人指出,雖然紀弦用的是「悽涼」一詞,但表達的卻是「荒涼」之感,不無道理。我們都知道夏志清在評論張愛玲時,首先指出其小說「蒼涼」的人生意味。在這「蒼涼」、「悽涼」,和「荒涼」之間,確實是有某些共通之處,足以打動張愛玲,也打動很多人的。


薦詩 / 流馬
2014/12/06


回復 生之悽涼 ,可收聽某四、杉梓的女聲朗讀,以及王威、王雪楠的男聲朗讀。

黑手團卡司

題圖 / nami tuikawa

朗讀 / 某四、杉梓、王威、王雪楠

配樂 / Do You-Yiruma(某四版)

值守 / 流馬、祭祀

詩作及本平臺作品均受著作權法保護,相關事宜請聯繫 bedtimepoem@qq.com

朋友圈裡儘是寂寞的眼

相關焦點

  • 張愛玲誕辰100周年,一場西湖邊的讀書會讀不盡華麗蒼涼
    「1994年張愛玲獲得臺灣《中國時報》『特別成就獎』,主辦方要求拍一張照片,她手拿捲起的報紙,露出金日成去世的消息報導,這是她最後的照片,最後的影像,最后蒼涼的手勢,在她人生最後的場域。」分享會現場,淳子以凝練的語言,描述了張愛玲華麗而蒼涼的一生。國家一級文藝編輯、《傳奇·張愛玲》作者淳子做客錢報讀書會。
  • 詩歌五首——摘錄於張愛玲散文集《流言》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啃書團,ID:banhushiyi】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內容摘錄於張愛玲散文集《流言》之「詩與胡說」一文)1.晚飯時妻的瑣碎的話——幾年前的舊事已如煙了,而在青菜湯的淡味裡,我覺出了一些生之悽涼----路易士 《傍晚的家》2.
  • 傳奇下的蒼涼——解讀張愛玲《傾城之戀》
    張愛玲在《到底是上海人》裡寫到:「我為上海人寫了一本香港傳奇」裡面包括《傾城之戀》。然而雖說是傳奇,但成文的背景以及作者的親歷親見,以及採用對比的參差手法是作者有意將它真實的。「我喜歡用參差的對照的寫法,因為它較近事實。」《自己的文章》。
  • 《品讀張愛玲》作者:如茵
    張愛玲,1920年出生於上海,原名張瑛,童年在北京、天津度過,1929年遷回上海,1930年改名張愛玲。張愛玲是清朝重臣李鴻章的曾外孫女,然而到她父母這一代已家道中落。她的父親是一個出身豪門貴族的遺少,母親雖出身官宦世家,思想上卻極為開化,是那個時代的新女性。
  • 《對照記:左看阿城,右看張愛玲》
    張愛玲一雙冷眼,金光四射。只有她能入木三分地寫出女性的世俗、庸俗、惡俗,而不流俗。她慣用錯金鏤彩的錦繡文字,映照人世的荒蕪蒼涼。而她自己自始至終,天道無情地在字裡行間漠然旁觀。張愛玲五二年離開中國大陸到香港,五五年再到美國,不料在美國差一點又隱不成。」同感於此,阿城讓筆下的王一生巨隱隱於心。他猜:「張愛玲是一個有『潔』癖的作者,這種潔癖使她最終於生活裡拒絕與『髒』或可能『髒』的人來往。我想我自己恐怕就是一個『髒』人,她不打算與我同類的人來往是對的。我身上可能有令人感興趣生好感的部分,但處久了,『髒』東西攤開了,就會被人厭惡。
  • 傳奇成就蒼涼悲壯的風格——為什麼說張愛玲是一條河之一
    原來只知道許教授,在《鏘鏘三人行》節目裡插科打諢地多次提到張愛玲,有的時候,就直接評價張愛玲。筆者並不以為然,以為張愛玲不過是個言情小說作者,或者色情小說作家而已。然而最近,許教授在一次講話裡這樣說:魯迅是座山,張愛玲就是一條河。就此做《魯迅是座山,張愛玲就是條河》的段子,發在《大平原》裡引起極大反響!
  • 爛片如潮,再看張愛玲《半生緣》:筆下儘是蒼涼,道破人間荒唐
    難怪改名《情深緣起》,確實不是《半生緣》,如果是活著的張愛玲看了估計都被會氣死。張愛玲的書,最喜歡便是《色·戒》和《半生緣》。喜歡它們「一把辛酸淚,滿紙荒唐言」,筆下儘是蒼涼,道盡人間荒唐。顧曼璐的初戀張豫瑾,顧曼楨的沈世鈞,沈世鈞的顧曼楨……張愛玲花了大篇幅寫了沈世鈞和顧曼楨的愛情,卻短短幾頁寫盡了世鈞和翠芝,倉促之中,翠芝跟世均孩子都生了兩個了。為什麼?難道是張愛玲失察?倉促結尾?
  • 晚年悽涼孤獨的張愛玲,愛錯了人,不幸的信仰
    民國奇女子張愛玲,祖上是晚清貴族,可惜在她出生時家道已中落,在她很小時父母離異,她跟著父親生活,繼母對她不好,生活中沒有母慈父愛,飽受世間冷暖。張愛玲的一生很傳奇,二十歲初踏文壇,就已轟動四方。現在有一個學派張學,特意研究張愛玲的文學作品。
  • 重讀《傾城之戀》:「美滿結局」下的蒼涼人生
    終於,他遇上了白流蘇——一個可以傾城的女子。一開始,範柳原被白流蘇身上古典的東方風韻吸引,也為她姣好的面容和風姿。暫不說之後男女雙方的博弈,就範柳原而言,從小跟著父親身後,就看過了不少的阿諛奉承、溜須拍馬,面對世間人的醜陋、無趣、庸俗,他宛然像是一個「隱藏的鬥士」,用一種上帝視角看著世間的眾人。
  • 張愛玲經典語錄第四期
    ——張愛玲 2、不愛是一生的遺憾愛是一生的磨難——張愛玲 3、童年的一天一天,溫暖而遲緩,正像老棉鞋裡面,粉紅絨裡子上曬著的陽光。——張愛玲《童言無忌》
  • 張愛玲的《傾城之戀》
    該刊編輯為關露,同一期上也有路易士的文章。乍看之下以為「蘭」就是胡蘭成,因他也有這樣署名的習慣。但細讀了文章,又覺得不像,何況,在《女聲》各期,署名「蘭」的文章還有三十三篇之多,且主題全部集中於影評、戲評與劇評。數量如此之多,主題如此集中,就顯然不可能是胡蘭成。先不論寫的內容如何,單就1943年12月與1944年1月也連續有「蘭」的戲評發表,這已與胡蘭成當時身陷囹圄的時間相悖了。
  • 《傾城之戀》與《色戒》:沒有悲壯,只有蒼涼
    我不禁想,若是像《傾城之戀》這樣的張愛玲小說,還需配上古典二胡曲子《二泉映月》,因為小說裡有太多的蒼涼以及蒼涼的啟示;而《色戒》,則需配上古典琵琶曲子《十面埋伏》,因為那裡面有太濃的愛恨情仇與殺氣。來自直覺的東西常常是靠不住的,雖然藝術有相通之處,但音樂就是音樂,小說就是小說。
  • 張愛玲的散文真是妙不可言
    在張愛玲的散文中有大量的對俗人、俗事、俗欲、俗趣的有情有味、有質有感的描寫。仔細聆聽她的俗世之歌,我們不難發現穿插在其間的「不和諧」的音調。從這些音調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張愛玲從俗世人生的本相之後,看到了生命存在在本源意義上的虛無,這些虛無的俗世之愛的背後是對人生的悽涼與恐怖。在《我看蘇青》中,作者寫道:「生命是殘酷的,看到我們縮小又縮小的,怯怯的願望,我總覺得有無限的慘傷。」
  • 張愛玲,一個「惡俗不堪」的名字,卻成了「文壇最美的收穫之一」
    她筆下的人物雖然常常猥瑣、難堪、不明不白、難以理喻,而且屈服、失敗、死亡,但最終的境界「到底還是悽涼的」。這是張愛玲特有的富有同情心的批判意識的體現,愁腸百結卻又不留餘地、鞭辟入裡。張愛玲把它作為一種記憶寫下來,成為另一種形式的「歷史」,給予周圍的現實一個「啟示」——在更接近存在的原生態中人是怎樣地活著的。落敗舊家庭出身的離婚女性白流蘇,遇上了生活優裕的富商之子範柳原,二人原本曖昧不清的關係,被一場突如其來的戰爭成全了。
  • 才女張愛玲的水平到底如何?賈平凹:她的文章裡有「毒」
    沒錯,這句話就是出自文學才女張愛玲,她於1920年出生,1995年逝世,到2020年9月30日,這個說出名要趁早的女人,已經誕辰百年了。說來也是很巧,前段時間一直在看張愛玲的作品,順便還寫了一篇關於她的文章,沒曾注意到,今年居然是她的百年,真是時光如流水,我們只看到它靜靜的流,卻沒有注意到它每一個聲響都是在對過去的歲月告別!
  • 張愛玲:我不喜歡壯烈.我是喜歡悲壯,更喜歡蒼涼
    我是喜歡悲壯,更喜歡蒼涼。  在李安攜《色,戒》驚豔四座之前,張派經典小說如《傾城之戀》《半生緣》《紅玫瑰與白玫瑰》《怨女》,都曾被許鞍華、關錦鵬等大導演一一搬上熒幕。  從張愛玲1995年去世到現在,這25年間,國內「張愛玲熱」的勢頭一路走高。幾乎每位女性的書架上都有3到5本張愛玲小說。 小到日常審美趣味,大到愛情觀、人生觀,我們無一不在被她影響、塑造。
  • 張愛玲 愛
    ——張愛玲《愛》賞析周 茜「愛」這一永恆的主題,古往今來述說不盡的主題,張愛玲僅以三百四十餘字的袖珍篇幅,看似輕鬆地淡淡道來。語言洗盡鉛華,單純乾淨,全然沒有她慣有的華麗絢爛。這就是張愛玲的愛——那樣的悽美絕美又那樣的無助無奈。通常,張愛玲在她的散文裡言及的多是瑣瑣碎碎的日常生活、身邊感受。她有滋有味地品嘗著世俗人生的種種樂趣,但又能超越庸常和淺薄。她的靈智和深刻是在娓娓道來中的不經意的流露,往往舉重若輕。一個女子一波三折的坎坷命運,一個女子歷經苦難而痴痴不忘某種朦朧的愛的宿命,張愛玲僅有簡潔的幾筆,看似淡淡的,卻有令人觸目驚心、悲從中來的感染力。
  • 張愛玲的悲劇愛情代表作《傾城之戀》,討論作者對悲美氛圍的塑造
    這部作品貫穿了作家張愛玲創作中的悲劇意識,體現了張愛玲一貫具有的悲美的文學風格。一、作者對白流蘇形象的塑造家庭的保守、敗落給流蘇這個人物的命運蒙上了第一重「悲」的色彩。作品中的主人公白流蘇出生在充滿腐舊氣味的白公館。本是大家閨秀的她,本該有著小姐般尊貴的地位和優裕的生活,但她只是空有漂亮的容顏。因為「她所祈求的母親和真正的母親根本是兩個人!」
  • 解讀張愛玲《傾城之戀》的悲劇色彩
    《傾城之戀》摘要:張愛玲筆下的女性形象具有濃重的悲劇色彩,筆下的人物悲苦悲涼,作者越是冷靜的描寫越讓人不寒而慄。閱讀張愛玲的小說總會讓人感到一些壓抑。她小說中的女性角色太累太苦了。他們為生活和愛情而受苦,一生就是一個悲劇。從始至終,張愛玲的小說都揭示了一個蒼涼的舊社會的複雜和世態炎涼。張愛玲用悲劇的寫作手法來表現她對女性觀念的冷酷和冷峻。
  • 張愛玲英文寫作水平到底怎樣?竇唯:她在美國的境遇,已說明情況
    張愛玲在1944年與胡蘭成相識,胡蘭成愛上張愛玲的博學多識,張愛玲迷戀上胡蘭成的溫柔體貼。即使這場戀情給張愛玲招來許多罵名,但他們還是義無反顧的結婚了。這場「世紀婚姻」只持續了兩年,便以胡蘭成的背叛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