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關部門召開新聞發布會,針對「家長批改作業」的問題表示,堅決杜絕將學生作業變成家長作業。
對此,也有家長表示,雖然不讓家長來批改孩子的作業確實方便了家長,但是為人父母,對孩子的學業不管不顧也不成體統呀 。
那麼家長們又該如何在學習上幫助孩子,藉此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呢?
很多家長自身的學習基礎算不上太好,倘若讓家長來輔導孩子作業也不見得真有成效。今天我們不談如何幫助孩子寫作業,而是從教育的角度來聊一聊,面對孩子學習上出現的問題,該如何藥到病除。
想要真正幫助孩子,就得先了解孩子在學習上有哪些問題,找準病因才好對症下藥。
1. 方法不對,事倍功半。
學習就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一個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就像是一支船槳,能夠幫助自己在學海中行雲流水地向前奔湧。而找不到適合自己的船槳,就只能呆呆地待在水面上「隨波逐流」了。
2. 不好的習慣,只會讓孩子退步。
很多學生都沒有一個好的學習習慣,之所以會這樣的原因就在於他們一直保持著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學習態度。殊不知沒有一個好的學習習慣,學習起來只會事倍功半,不僅大大拉低了自己的學習效率,還會增加自己的學習負擔。
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不但有利於激發自己的學習積極性,而且還能提高學習效率,用更少的時間完成更多的學習任務,這不止是在學習上對自己有所幫助,在往後的生活中也能從中受益。
3.家庭環境的好壞,決定孩子的高度。
家庭學習環境對於學生來說是一個對學生學習影響頗深的因素。
好的學習環境能夠改變一個學生的學習狀態,相反,一個壞的學習環境則容易給學生帶來消極的影響。
既然找到了病因,那就抓好藥材,準備藥到病除吧。
01第一味藥,制定學習計劃,遵從要事第一法則。
一位著名的管理學家科維提出,將工作按照重要和緊急兩個不同的程度進行劃分,這就是「要事第一法則」。
將這條法則運用到學習中,評估好自己當下最應該完成的學習任務,把其他事情放在一邊。先做完最重要的,那麼第二重要的就變成了首位。
那麼具體應該怎麼做呢?
首先,學會制定學習計劃,即先做什麼,後做什麼。
我們都知道,學生不論是在學校還是回到家裡,都有老師布置的學習任務需要完成。為了更好地完成學習任務,就得制定適合自己的學習計劃。
有的學生不習慣於製作計劃學習,從書包裡翻到哪本就開始寫哪本,其實這樣是一種不太好的學習習慣。
家長應該輔助孩子學會如何制定適合自己的學習計劃。做針對性的計劃進行學習,由淺入深,從易到難,先完成簡單的任務,再來解決難度較高的,這樣一步一步按部就班地按計劃進行,提高學習效率的同時學會真正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一舉兩得。
其次,學會「斷舍離」,沒有意義的事情要捨棄掉。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興趣愛好,但是作為學生而言,有時候太多的興趣愛好會佔用大把的課餘時間,家長要做的就是幫助孩子分析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一定要在保證學習時間充裕,並且不影響學習的情況下才能發展興趣愛好。
對於影響學業的事情,要及時捨棄。斷舍離,才能不負重前行。
02第二味藥,21天習慣養成法,養成良好學習習慣。
21天習慣養成法指的就是,將一個新的行為持續不斷地重複21天,就能變成一個習慣性的想法或者動作。
將這個方法運用到學習生活中,用來逐漸培養自己學習的好習慣。
在養成新習慣的過程中,堅定決心,不要被舊習慣所幹擾,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剛剛開始可能會有些許不適應,需要強迫自己刻意去做,這時候家長們就要注意了,作為家長、監護人,時刻提醒孩子是非常有必要的。只要「熬」過了21天,後面的學習道路就好走了。
03第三味藥,言傳身教,才能塑造好的環境。
孟母三遷的故事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詳,孟子的母親為了讓孟子從來在一個適合孩子成長的地方居住,接連帶著孟子搬了三次家,才最終在學宮旁邊住下,孟子也不負眾望長大以後獲得大儒的名望。
由此可見一個好的學習環境、成長環境對於孩子來收有多麼重要。
那麼家長應該如何來改善環境呢?難道也想孟母一樣搬家不成?
其實不然,要想真正改善一個家庭的環境,做好下面幾點就夠了。
1.家庭關係中,做到人人平等。
在一個好的家庭環境裡,父母和孩子都是平等的關係。家長不會因為孩子只是「孩子」,就不給予對方應有的尊重;而孩子也不會因為家長是「家長」,就對其有錯不敢說、有怒不敢言。
家長要學會放低自己的地位。不是說要對孩子百依百順,萬事都依著孩子,而是把自己放在跟孩子同一層次去溝通交流,讓孩子得到足夠的尊重。
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學習起來,可以給孩子塑造一個積極健康的心態,對孩子的未來學習、生活是有極大幫助的。
2.父母先行,子女其後。
既然想要讓孩子有一個好的學習環境,那麼自己首先就得做好榜樣,父母帶頭學習,還怕影響不了孩子嗎?
這裡說的影響當然是指正面的影響,父母的言傳身教會影響著孩子的一言一行,父母做的好,孩子也會照著學,既然想讓孩子積極學習,何不先從自己身上開始,一家人團聚在一起認真學習的畫面,難道不溫馨嗎?
3.理性思考,是解決問題的根本。
每個家庭都避免不小矛盾的發生,有的父母相互之間一旦產生矛盾,勢必吵得不可開交,二人針鋒相對,給其他家庭成員造成不小的心理陰影。
如若真想給孩子營造一個好的環境,家長就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遇到矛盾時做的第一件事情不是互相推脫責任,展開爭吵,而是理性分析問題,只有良性的溝通才能有效地解決問題。
家長這樣的處理方式也一定會從方方面面給孩子帶來正向的能量。
04寫在最後
家庭教育就像西天取經,要跋涉十萬八千裡路,歷經九九八十一難方能修成正果。在孩子的日常學習生活中也絕不僅僅只有以上提到的問題和解決方法,不知道各位家長還有沒有其他的「藥方」呢?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發表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