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巧用名句名言,讓文章「文」「理」兼妙

2020-12-21 數學思維派

巧用名句名言,讓文章「文」「理」兼妙

一、關於引用

(一)基本知識

1.全部引用,即援引,就是講某句詩文以直接引用的形式用在文章裡。例如:

《論語》中寫道:「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告訴我們,君子以公正之心對待天下人,不徇私護短,沒有預定的成見及私心;小人則結黨營私。

2.局部引用,即嵌用,就是將所引某句詩文的一部分嵌入自己的句子中,引用時只有引號,有時引號也可不用。例如:

讀無字之書,即學習書本上沒有的知識,包括為人處世的原則。如古語所云「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這些知識書本上不一定有,需要實踐出真知,「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3.化用再現。即不用引號,而是把某句古詩文無形地揉進自己的句子中。化用就是把古詩的外衣脫下,讓詩意直接顯示在語句中。名言名句的外在語言沒有了,但名句的意蘊卻更加詩意地展示出來。例如:

雨的語言是豐富的,可以是漫捲詩書的喜悅,滋潤著杜甫的綿綿春夜;可以是點點離人淚,傾述著那個寂寞的夜晚;可以是映照玉壺的一片冰心,亮在王昌齡送別友人的剎那間。

4.仿寫,即模仿某句詩文,寫出一句新的文句來。例如:

漫步於秋日落葉徐徐的小徑上。不禁吟了一句:「無邊落葉蕭蕭下,不盡愁緒滾滾來。」慨嘆落葉的悲哀與不幸。其實,落葉的生命或許就是這樣,只求得春日繁茂,秋日落英繽紛。

5.詩文引用,排比出現,增強語勢,展示素養。例如: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歐陽修明悟山水之美;「兩隻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杜甫深知春色動人;「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擁有淡然之美。

6.引用素材來源:課外名句、《唐詩宋詞選讀》、必修課文、詩歌鑑賞練習、課外閱讀。例如:

身在高三,有「人跡板橋霜」的晨,有「汗滴桌下土」的午,有「萬家燈火我獨明」的夜。不知道者謂我何求?我不語。回望走過的路,是「也有風雨也有晴」。既然選擇了攀登,就當「一覽眾山小」。聽,高聳的峰頂飄來了「風景這邊獨好」的歌聲……

7.加強引用的意識,平時作文訓練和修改的時候將詩歌名句常放手邊,隨時查找。

(二)常見的引用位置

1.以名句為題,畫龍點睛。

俗話說:「題好一半文」。標題是文章的眼睛,巧妙地運用古詩文中的名句作為文章標題,能使作文題目靚麗奪目,扣住讀者的心弦,獲得閱卷老師的青睞。

(1)可直接引用名句。如《似曾相識燕歸來》(2015年浙江卷滿分作文題目,直接引用了宋代晏殊《浣溪沙》中語)、《何處望神州》(2017年課標全國卷滿分作文題目,直接引用辛棄疾《南鄉子》中語》、《花氣襲人知驟暖》(2016年課標全國卷,該句出自陸遊(村居書喜),《紅樓夢》中「襲人」的名字即出自該詩)。

(2)可巧妙化用名句。如《怎一個「情」字了得?》(2003年高考滿分作文標題,化用了李清照《聲聲慢》詞中的「怎一個愁字了得」)、《忙兮忙兮奈若何》(2004年上海高考滿分作文標題,化用了項羽《垓下歌》中的詩句「虞兮虞兮奈若何」)、《你是我在人間的四月天》(2017年天津巻高考滿分作文標題,化用了林徽因的「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2.以名句作題記,引導全文。

題記,是指寫在文章題目之後、正文之前,自擬的凝練的句子或引用的名言警句。它獨立成段,可作為對文章內容的重要闡釋或揭示其主旨,起引導全文的作用。恰當地引用古詩文中的名言警句,既可以起到點題、揭示主旨、渲染氣氛的作用,又給文章增添了不少文採,成為一大亮點。如2017年天津卷高考佳作《英雄不平凡》的題記:

「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進也。」(該語句出自《荀子天論

》。引用之以作題記,啟人深思。

3.以名句開篇,先聲奪人。

文章開篇就引用古詩文中的麗詞名句,它往往一下子展示出作者的才華與個性,吸引讀者,起到先聲奪人的效果。如2016年天津卷《墨海泛舟》開頭:

手捧一卷書,心中無纖塵。

泛舟於墨海之上,任逝者如斯,我自守一份清涼自在。看千古江山,風景如畫,慨嘆「浪花淘盡英雄」;聽「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體悟相思之苦;唱「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品評豪情幹雲霄。

與其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倒不如說「書籍是一味救心的良藥」。泛舟墨海之上,時光也安靜下來了。

4.以名句結尾,升華主題。

在文章收尾處引用古典詩文,則具有畫龍點睛之效,能夠啟人心智、升華主題,收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表達效果,令讀者掩卷沉思,回味無窮。

如2017年甘肅省高考滿分作文《兼濟天下,不負青春》在臨近結尾處如此寫來,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日月不淹,歷史老人抖擻精神,將發憤圖強的使命放在了我們這代人的肩上。我們有青春,有熱血,我們有理由為腳下這片熱土奉獻一份力量。

志存高遠,方可不負韶華。「受光於庭戶見一堂,受光於天下照四方」,魏源的這句話同范文正公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源同一理,都在提醒我們要建立宏大的人生格局,有了大格局才能有大胸襟,有了大胸襟才能有大作為。視野若限於一隅則只能做個自了漢,唯有放眼四方,才能做兼濟天下的大豪傑。

(三)典例拓展

針對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引用名句。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豈曰無衣,與子同裳。」「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這幾天,你是不是也被這幾句話刷屏了?被疫情攪得有些恍惚的我們,這才發現:漢語原來這麼美,又這麼有力量。「武漢加油」錚錚有力,是最直白的鼓勵;「風月同天」優美雋永,是最貼心的共情。文字之美,美在真誠,美在走心,所以——「加油」很好,「萬人操弓,共射一招,招無不中」亦甚好。

思考:還有哪些詩文可以運用於本次疫情?

「同氣連枝,珍重待春風。」

「同氣連枝」比喻同胞的兄弟姐妹,出自南朝梁·周興嗣《千字文》。「珍重待春風」表示人們熬冬盼春的心情,出自《九九消寒圖》。

「同情相成,日親日近。」

「同情相成」指有共同志趣,利害關係一致的人互相幫助把事情辦好,出自周·姜尚《六韜·武韜·發啟》。「日親日近」指經常在一起就越來越親近,出自明·施耐庵《水滸全傳》。

「千裡不辭行路遠,時光早晚到天涯。」

出自唐朝張祜《破陣樂·秋風四面足風沙》,別怕路途遙遠,總有一天會到達目的地,勝利就在前方。

「若待上林花似錦,出門俱是看花人。」

出自唐代詩人楊巨源《城東早春》,詩句流露出對春天清光麗景的期盼。這何嘗不是我們對早日戰勝疫情的期盼呢?立春已過,用不了多久,武漢的櫻花就要開了。

「天台立本情無隔,一樹花開兩地芳。」

這兩句出自清末近現代初詩人巨贊贈日本僧人的詩,以一樹花開兩地芳香寓指情意不分地域。

「若知四海皆兄弟,何處相逢非故人。」

出自南宋詩人陳剛中《陽關詞》,意指五湖四海都是兄弟,無論在何處相逢都該親密,並不一定非要是以前的朋友。

「相知無遠近,萬裡尚為鄰。」

出自唐代詩人張九齡《送韋城李少府》,意思是:只要彼此互相了解、感情深厚,便沒有距離遠近之分,即使相隔萬裡,也如同鄰居一樣親近。

「萬人操弓,共射一招,招無不中。」

出自《呂氏春秋》,意思:大家拿著弓箭,共同射向一個目標,這個目標沒有射不中的。當下,全國勠力同心,共同努力,一定可以戰勝疫情。

「急難有情,情有餘兮。」

出自唐玄宗李隆基 《鶺鴒頌》,指危難之下見真情,而且真情還很多很多啊。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這是唐代文學家劉禹錫寫給友人白居易的,也作共勉。人事全非,但詩人向前一步,打開了一番敞亮的光景:沉舟側畔,千帆競發;病樹前頭,萬木爭春。一洗傷感低沉,讀罷振奮。

「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出自《詩經·衛風·木瓜》,意思是:你將木桃贈予我,我拿美玉作為回報。不是為了回報,而是為了長久交好。

「不辭山路遠,踏雪也相過。」

出自唐朝張九齡《答陸澧》,意思是:雖然山路崎嶇遙遠,縱使大雪厚積,也要前往拜訪。在這次疫情中,我們也感受到了許多這樣「不辭山路遠」的情誼。

「我有所念人,隔在遠遠鄉。我有所感事,結在深深腸。鄉遠去不得,無日不瞻望。腸深解不得,無夕不思量。」

出自唐朝白居易《夜雨》,意思是:我所想的人與我相隔,我日日思念,我所感的事讓我愁腸百結,我夜夜思量。疫情之下的大多數國人,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喬木亭亭倚蓋倉,櫛風沐雨自擔當」

出自宋代葉夢鼎的《蓋蒼喬木》這句的意思是喬木高聳挺立倚傍著蓋倉山,外面的風雨的洗禮都是自己接受承擔。櫛風沐雨的原意是

櫛:梳頭髮;沐:洗頭髮。風梳發,雨洗頭。形容人經常在外面不顧風雨地辛苦奔波。本句暗指葉夢鼎本人獨自在外求學的境況,當時葉夢鼎在寧海縣蓋倉山歸雲洞學習。

捐贈義大利物資:「消失吧,黑夜!黎明時我們將獲勝!」出處:歌劇《圖蘭朵》,其中有不少中國元素。

在馬雲公益基金會和阿里巴巴公益基金會捐贈給義大利的抗疫物資包裝袋上,貼著一張帶有樂譜的寄語「消失吧,黑夜!黎明時我們將獲勝!」這是義大利作曲家普契尼的歌劇《圖蘭朵》中一段詠嘆調的曲譜。

為何選擇《圖蘭朵》的歌詞為義大利人民打氣?或許是因為這部西方歌劇融入了中國元素,是中國和義大利友誼和文化交流的經典作品。

《圖蘭朵》是普契尼最偉大的作品之一,而這部劇的故事背景,正好在中國的元朝。講的是當時一位叫圖蘭朵的公主,和流亡元朝的韃靼王子卡拉夫的愛情故事。

在這部歌劇中,作曲家普契尼把中國民歌《茉莉花》作為音樂主線。劇中有許多地名、人名、場景、民俗等,都是中國人熟悉的生活色彩,比如中國的宮廷建築、熱鬧的舞龍舞獅場景。

《圖蘭朵》近些年來也多次到中國演出,張藝謀還曾於1998年、2009年分別執導了紫禁城和鳥巢兩個版本的《圖蘭朵》

……

(四)我悟出的引用規律

1.摘取詞語,巧妙連綴。

摘取古詩詞原作中充滿詩情畫意而且知名度高的關鍵詞,讓人一目了然,心領神會。

2.詩句重組,再現意境。

根據主題表達的需要,把原來詩句中詞語的順序拆開、打亂,然後重新組合,再現原作的意境,用以描寫場景或證明觀點。這些詩句,可以是不同詩人的,也可以是同一詩人不同詩作的。

3.巧妙嵌入,無痕連接。

巧妙地講詩句嵌入自己的語言,使之成為句子的某種成分,與分句成為不可分割的整體。使用嵌入法,要準確理解原詩詞的意思,確保嵌入後的語句文從句順,表意明確,尤其注意不能出現病句,否則會弄巧成拙。

4.一材多用,彰顯異彩。例如:

用旁觀的眼神看事物,是理念的超越,是「憲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的瀟酒,是「泰山崩於前而不動」的堅強。

用旁觀的眼神,才能揣度出事物的美醜並不因為自己的情思而偏移的道理,才能頓悟:自己的心態才是最準確的一面鏡子。從「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中收穫一份樂觀,從「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中品讀一縷情思,成為後人仰望的一種超凡的高度!

抽刀斷水,是最無奈的神話;舉杯消愁,是最動情的悲歌。感動於「不知近水花先發,疑是經冬雪未銷」的玄妙,陶醉於「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的愁思,沉浸於「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的哀怨,頓然領悟:

用旁觀的眼神,是與心進行深刻對話後偶得的一種風骨、一種錘鍊後的迸發與升華!

請把這一段文字改成以「理性」為主題的文字:

理性,是心智的成熟,是「憲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的瀟酒,是「泰山崩於前而不動」的堅強。

唯有理性,才能揣度出事物的美醜並不因為自己的情思而偏移的道理,才能頓悟:自己的客觀オ是最準確的一面鏡子。從「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中收穫一份樂觀,從「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中品讀一縷情思,成為後人仰望的一種超凡的高度!

抽刀斷水,是最無奈的神話;舉杯消愁,是最動情的悲歌。理性,能讓你頓悟「

不知近水花先發,疑是經冬雪未銷」的玄妙,陶醉於「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的愁思,沉浸於「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的哀怨,頓時恍然:

理性,是與心進行深刻對話後偶得的一種風骨、一種錘鍊後的迸發與升華!

這一段還可以改成「懂得放下」「 捨得」「 成熟」「 適度」「 把握生活的平衡」等等主題的相關表述。

5.分類積累,增厚底蘊。

要積累一些議論文中常用的、較為百搭的語段。

一般來說,援引古人的例證時經常會寫到他所處的時代背景,我們可以積累一些。例如:在風波惡的江頭,衝波逆折難以泅渡,在行路難的人間,畏途巉巖不可攀登。有的人愁苦,長嘆,諮嗟,悲號,有的人卻……(執著追求/安心等待/用智慧走出困境等主題)。

有的人感嘆春秋代序,草木零落,美人遲暮,英雄末路,而有的人卻在煙火人間溫情地活出了青春不朽的模樣。

還可以積累時光流逝的句段。例如:

那紅了芭蕉,綠了櫻桃的時光啊,不為我稍停,那些有心的人們啊,請珍惜這山陰道上,目不暇接的良辰美景。莫執著於鹿死誰手,莫糾結於蠅頭微利,你只取那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得耳目聲色之娛,享悠遊自在之樂,如此足矣!

還可以積累人心浮躁的句段、心情沮喪迷惘的句段、困境挫折的句段、志存高遠的句段、樂觀自信的句段、開放包容的句段、心胸開闊的句段、站位高的句段、格局大的句段、淡泊名利的句段、灑脫的句段、有毅力的句段、代替「成功」一詞的句段、有勇氣的句段、創新的句段、悠閒欣賞美景的句段等等。

二、運用太極思維,解決構思、文採、立意難題

「太極思維法」是由太極陰陽圖而獲得的一種思維方式。太極圖的最外圈,代表太極,可象徵一個整體;太極圖中相抱的黑白兩魚,代表陰陽兩儀;白魚中有一黑色的魚眼,黑魚中有一白色的魚眼,以示陰陽對立統一於太極之中;黑、白魚中各有白、黑魚眼,表示在整體事物之下各事物有自己相對獨立的小整體,有序呈現多種因素的多種聯繫;兩魚交遊相抱,表示陰陽變化循環,一定條件下可相互轉化。根據太極圖的這些特點,我們可以總結出,「太極思維法」是一種對立和合的整體思維、平衡協調的和諧思維、多因素次第呈現的立體思維、相反相生相互轉化的動態思維。

(一) 名言疊構,邏輯清晰,語句出彩

如果將一篇文章看作是一個太極,那麼清晰的邏輯與出彩的文句就是它的「陰陽兩儀」。雖然這兩者在其他領域並不構成相對關係,但我們往往出現長於邏輯的文採不佳,長於文採的又邏輯混亂的情況,所以這裡暫且藉助「太極思維法」,用「名言疊構」來破解這一難題。

名言本身往往含有哲思與文採要讓自己的文章出彩,藉助名言當然是很明智的選擇。而多個名言句,按一定的邏輯順序組合,可構建成一篇文章的框架。

示例1: 「慈悲心」

①羅素:「有三種情感,單純而強烈,支配著我的一生:對愛情的渴望,對知識的追求,以及對人類苦難不可遏制的同情。」

②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

③弘一法師:「長養慈心,勿傷物命,充此一念,可為仁至。」

④老子:「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

第一句開篇,即可導出話題,確立觀點:對人類苦難的同情,就是一種愛,一種對人類的大愛。

然後再以第二句作為例證:偉大人物的愛,不是為著已之私,而是常對大眾懷著深深的愛。

第三句再分出「兩儀」,將「人」與「物」相對,點出大愛的實質不僅是對「人」更是對萬物「的「慈悲」

再進一步,運用第四句論述慈悲心中無棄人、無棄物,這才是真正的大慈大悲,可達聖人之境。

這裡將「愛」與棄「兩者相對來展開,便文章更深入。

文章其實是以四個層次的四句名言構建而成,層層遞進,又水到渠成。各名言分開來看,只能各見一個方面,而將它們連綴起來,以一定的次第排列,則發揮出了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自然而然成就了一篇好文章。

以此類推,只要有一個主題,然後平時注意搜集積累與主題相關的名句,在作文時,就不愁構思、文採與立意了。當然,積累與運用時,都得注意「太極思維法」,名句的搜集要在同一主題這個「太極」之下,並留心尋找正反或者多側面的「兩儀四象」,這樣積累下來的句子會多層面,寫出來的文章就會有立體、深入的效果。作文時,只要時時記著「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思路的展開就會既清晰又流暢,文採也必佳

平時多進行這樣的思維訓練,讓「太極思維法」成為思維的常態

示例2「生活空間與心靈空間

①蘇軾的「此心安處是故鄉」

②康德的「人是萬物的尺度」

③帕斯卡爾的「給時光以生命,而不是給生命以時光」

④魯迅的「無盡的遠方,無數的人們,利都與我有關」

第一句確立觀點,強調「心靈決定生活空間」

第二句進一步論述:生活空間禁錮不了心靈的自由與高的度

第三句引出「是心靈給予生活空間以靈動的生命」

第四句收束提升至「只要心靈寬廣,生活的空間將延伸至無盡的遠方」

這種名言的疊構,可以直接提升我們思想的高度,此之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但如果沒有用「太極思維法」來培養自已的思考力,積累材料時,就易產生雷同的問題,導致運用時產生堆砌的毛病,文章的思路就會後出現平面化的問題。所以在「太極思維法」指導下的的名言疊構,讓我們有章可循,不僅構思時能開竅而且使文採斐然。

(二)名言的解構

「太極思維法」同時又是一種相反相生且能相互轉化的思維,這種相互包含與相互轉化,可使事物不斷變化,煥然一新。藉助這種思維方式,我們可以得到第二種方法——「名言的解構」。同樣是名言,但使用時並不直接使用原句,而是將原句的意思或結構拆解,甚至是摧毀原意,以生成讓人耳目一新的新句,使熟悉的東西變得陌生、陌生的東西變得熟悉。

示例3:《我的覺悟》一文中的兩句:

(1)太陽的偉大在於它落下之後還能升起, 而人生的偉大在於它能領略峰頂的天地蒼茫,也能品味谷底的鳥語花香,在於它不僅能承受重,也能承受重量消失之後的「輕」。

(2)人生的意義在於行走,你的背包裡可以沒有相機,但你的軀殼裡必須裝著自己。

第一句將南非前總統曼德拉的名言「太陽之所以偉大 ,不是因為它永遠光芒四射,而是因為每次它落下之後,總是能再一次升起」進行了變化。化用時,不僅用了原句的意思,而且將原意進一步拓展,將太陽的偉大與人生的偉大聯繫起來,將太陽的升起、落下與人生的峰頂、低谷聯繫起來,將原句勵志化為了自己對人生的感悟。這句話既包含了原來名句的意思,又轉化了原意。

至於第二句,只要熟悉劉墉的名句,就會發現這是對其原句的一種解構。劉墉的原句是:「你可以一輩子不登山,但心中一定要有座山。」而在作文中,學生拆解了原意,然後將外境與內心融入進去,利用原句的結構重組,也表達出了自己的人生感悟。

名言的解構,不僅使文章的文句因為有了名言的支持而散發出哲思的光芒,而且如果解構妙巧的話,可以形成一種穿透力,穿透古典與現代,營造出一種文化的意韻。請看下面這段文字:

一位詩人說:「為了看看陽光,我來到這世上。」多麼純淨透明的文字,讓人心顫。那段陽光便是我們的麥粒躲開珍珠耀眼的光芒,調好我們陽光的顏色,收集起天街上潤如酥的小雨,松松像蘇軾的那片竹林裡的泥土,去把那粒麥子埋下,然後輕輕側耳傾聽,聆聽它破土的聲音,聆聽它長大的聲音,聆聽它結成果實的聲音

這一段中,撇開其他句子不說,單就後半部分來看,「天街小雨潤如酥」「莫聽穿林打葉聲」都是常見的名句,然而這裡一解構,就變得靈動起來了。天街小雨細如絲,怎能收集?蘇軾的那片竹林離我們已遠,怎可鬆土?然而被作者這樣一解構,不僅穿越了時空,賦予了平常的小雨與泥土以歷史與文化,而且一種輕暖感瀰漫於文字之間,讀來有種熟悉中的陌生、陌生中的熟悉,感覺既活潑又有意境。

需要指出的是,這裡側重於文句對名句的解構,並不包含名句對文章內容的解構,因為兩者似乎並不構成相互的包含與轉化關係。我們要明確的是,我們只是藉助這種「太極思維法」,取其思維的方式,來為我所用。

當然,不管哪篇文章,運用「太極思維法」來疊構或解構名句,往往相對和合、相互包容、相互轉化的特徵是同時出現的,它們很難截然分開。

【當堂反饋】

下面話題,你積累了多少與之相關的名句、名言?寫出包含不同層面意思的4-6句,運用它們完成一篇文章的結構框架。

1.等待:

2.坦蕩:

3.不給人生設限:

4.知行合一:

解析:

1.「等待」:

字典裡最重要的三個詞就是意志、工作、等待。我要在這三塊基礎上建立我成功的金字塔。—— 巴斯德

朱淑真:「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辛棄疾:「眾裡尋他千百度,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善於等待的人,一切都會及時來到。—— 巴爾扎克

鄭愁予:那達達的馬蹄,不是歸人,是過客」。

不等待機會所送禮物的人,就是徵服了命運。—— 阿諾德

2.「坦蕩」:

讓我們看海去/為了實現那個藍色的夢想/也為了讓年輕的心?/變得更加坦蕩和寬廣

——汪國真

敢於面對事實的人,能夠心胸坦蕩地生活於天地間,也可藉此擺脫良心的折磨和恐懼的威脅。——斯科特·派克《少有人走的路》

壁立千仞,無欲則剛。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林則徐

遊歷恣情坦蕩,似孤雲野鶴,有誰管得。不羨榮華富貴,革車三百。 ——(元)馬鈺

3.「不給人生設限」:

生命中的挑戰會讓我們更明白自己真正應該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力克·胡哲

李白:長風萬裡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邱吉爾:「成功是從一個失敗前進到另一個失敗,期間卻熱情不減的能力。」

錯的並不是我的身體,而是我對自己的人生設限,因而限制了我的視野,看不到生命的種種可能。——力克·胡哲

這個世界平凡與不平凡,安寧與不安寧,乾淨與不乾淨,都不關乎外物與外界,只在於人的內心。——王魯彬《如果有一顆心是自由的》

4.「寂寞」:

張愛玲:我們都是寂寞慣了的人。

李白「舉杯明月,對影成三人」(李煜「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陳子昂:「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魯迅:人類總不會寂寞,因為生命是進步的,是天生的。

俄國詩人萊蒙託夫:沒有奮鬥,人生便寂寞難忍。

5.「實踐」「知行合一」:

西漢學者戴聖:「無徵不信。」

孟子:「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陸遊:「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王國維:初能望文生義,死記硬背,可小成。 進能變通運用,能說會道,有一得。 終能深入淺出,知行合一,方大就。

王陽明: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

徐特立:只有書本知識,沒有實際鬥爭經驗,謂之半和;既有書本知識,又有實際鬥爭經驗,知行合一,謂之全知。

相關焦點

  • 高考作文標題的擬寫技巧,附50+高考作文標題模板
    作文擬題的原則 切。標題要與文章內容相符,含意要清楚,寬窄要合度。 精。標題的文字不能拖泥帶水,要言簡意賅,高度概括。 巧。作文的題目與文章的立意、構思的角度密切相關、相輔相成。
  • 滿分作文常用的「熟語與名言警句」
    在高考滿分作文中,對熟語和名言名句的引用豐富多樣。「熟語是人們常用的定型化了的固定短語,是一種特殊的詞彙單位」,常包括成語、慣用語、諺語與俗語和歇後語。「名言名句」則指學生寫作時常常會引用一些名人所說過的話(即名人名言)和閱讀作品中的好句。
  • 2021年甘肅公務員申論技巧:如何巧用名言,為文章增添色彩
    2021年甘肅公務員申論技巧:如何巧用名言,為文章增添色彩 甘肅省公務員考試筆試內容包括:行政職業能力測試以及申論,對於申論而言,主要是以4道題為主,3道客觀題,1道大作文,掌握的內容在於平時的積累,比如申論熱點、申論範文,接下來
  • 2021年甘肅公務員申論技巧:巧用金句名言 助你作文錦上添花
    2021年甘肅公務員申論技巧:巧用金句名言 助你作文錦上添花 甘肅省公務員考試筆試內容包括:行政職業能力測試以及申論,對於申論而言,主要是以4道題為主,3道客觀題,1道大作文,掌握的內容在於平時的積累,比如申論熱點
  • 「創意寫作」與高考作文(一)
    ●吳萬哲高考硝煙已散,不少學子反映今作文難度增大。高考作文到底該怎麼寫?請聽寶雞「創意寫作吆喝第一人」的「小見」。2017年高考結束的第二天,我到公園溜彎,有個朋友突然問我:你是個作家,吹牛為「寶雞創意寫作吆喝者第一人」,對今年高考作文題怎麼看?原來,他小兒子正讀高中,明年要高考,想從我這作家嘴裡挖些為文之道的「真經」。
  • 高考作文為何很多人跑題?其實,從近五年作文要求中就可發現端倪
    作文中的潛規則這個時候,儘管不情願,大部分人還是會把自己知道的那些高考作文中的「潛規則」利用起來。最好有古詩名句、名人名言、多種修辭手法;……即使是小編這種最反感套路作文的,在人生最重要的一場考試中,也不免猶豫起來,最終腦子一熱,編了一段蘇聯大貨司機的名言,這,多年以來小編一直引以為恥。
  • 除了魯迅的名言,用好動漫裡的臺詞,也能讓你高考作文拿高分
    一年一度的高考還有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到了。作為一名二次元愛好者,你可能不像別人看過太多的世界名著,從中記住很多名句。但是閱番無數的你,怎麼能浪費自己的這一優勢呢?相信你曾經也為動漫裡某個角色的某句話所感動過或者震撼過,那麼為什麼不把它用到你的高考作文裡去,讓自己的作文多加幾分呢?
  • 過往考試整理,適合寫進作文裡的名言名句,作文漲分不成問題
    歡迎來到旺仔的小屋,由於近期粉絲頻頻私信,說是好久沒有推過適合寫進作文裡的句子了,小編虎軀一震,在一看時間發現真的也到了考試季,畢業季,所以就給大家看一下適合在作文中用到的句子吧!好了咱們話不多說,接著看吧。①每一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
  • 名言警句如何用到作文裡最出彩?這88句經典名言警句,讓作文錦上添花!
    名言警句蘊含著深邃的哲理,閃耀著理性的光輝,在初高中作文中既可作為論點,又可作為論據。而在小學寫作中恰到好處地引用一些名言警句,能為作文增色添彩,錦上添花。課下常閱讀,常積累是寫好文章的基礎。 讓我們以歷屆中考高分作文為例,介紹名言警句在作文中的妙用方法。
  • 語言平庸是作文的大敵,與你分享六種美化語言的方法,學生:實用
    孔子曰:文之無文,行而不遠。缺少了靚麗的語言包裝,再深刻的立意,再豐富的內容,也會顯得默然失色。語言平庸是作文的大敵,許多學生的作文都敗在這點上,從而無緣一類文。風格或典雅,或樸實,或機巧,或辯證,要麼讓作文語言更具文化韻味,要麼讓作文語言靈動生輝,要麼讓作文語言真誠感人,要麼讓作文語言充滿理性思辨。句式或長或短或整散結合,語言錯落有致,就會生動活潑,抑揚頓挫,波瀾起伏,搖曳多姿,使文章顯示出豐富的內涵和音樂美。
  • AI也能寫高考作文?我們用清華剛剛開源的「九歌」試了試
    曉查 郭一璞 發自 凹非寺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今天是高考第一天,我猜,你一定在看全國各地那些奇奇怪怪的高考作文題,還要糾結一下:這題目,該怎麼寫?那,寫不出來不如扔給AI,看看能生成什麼文章?正好,最近清華的AI寫詩模型「九歌」開源了,給它一個關鍵詞,它就能立即賦詩一首。雖然大部分考卷都規定了「詩歌除外」,但我們偏要拿它來試一試。
  • 滿分作文中的100句名言金句,總有幾句用得上!
    無論是字句還是語法,尤其是古文需要背誦的,經典名句一定要背下來,簡而言之,就是要多讀、多背、多記。尤其是在寫作當中,經典優美的句子總會讓人記憶深刻,如果考生在作文中適當運用一些名言警句,那麼肯定會給文章增色不少。
  • 衡中校長面對空操場演講火了,這篇演講稿對高考作文有何借鑑價值
    原創 鬍子洪 胡說衡中校長面對空操場演講火了,這篇演講稿對高考作文有何借鑑價值(一) 距離高考還有不到100天,中考也迫在眉睫。作為一個歷經了幾十年中高考的「戲精」,我斷定,中高考作文的素材,肯定與這場抗擊新冠病毒疫情相關。
  • 媒體邀學者教師點評高考作文題:題目有何深意?怎樣寫才算好?
    媒體邀學者教師點評高考作文題:題目有何深意?怎樣寫才算好? 光明日報7月8日消息,各具特點的高考作文題有何深意,體現出哪些重要信號?怎樣寫才算好?本報特邀相關學者和一線教師,第一時間給出點評。
  • 教資|「備考」作文素材
    在素材積累過程中,注意本學科的一些教育名家的人物事跡的積累,這樣可以通過這些成功教育者的事跡,豐富自己的內容,還要積累一些名言警句,增強文章的說服力。(二)辯證分析積累素材不只是簡單的素材堆砌成一片議論文,而是要練習去分析素材,能夠根據素材的內容去思考同樣一個素材自己可以引申出哪些觀點,或者能夠使用在哪些話題上面。
  • 最近3年的成人高考作文命題是什麼?
    最近3年的成人高考作文命題是什麼?成人高考的作文,在向普通高考的作文靠攏,現在幾乎完成一致了。沒有固定的題目,只有固定的模式。那就是材料作文,給你一段材料,這個材料可以是一個故事,可以是名人經歷,或者名人名言。需要考生自己根據材料立意,然後寫作文。寫好作文口訣觀察事物用五覺,觀察方法容易學。
  • EDG經典翻盤被寫入高考作文,JDG牙膏成作文勵志素材!這下還不滿分?
    今年的全國新高考Ⅰ卷,需要考生們根據新冠肺炎疫情,以「疫情中的距離與聯繫」為主題,寫一篇作文。 除此之外,在這次高考上海卷的作文題中,EDG戰隊「很幸運」地成為了眾考試的壓箱底素材,他們用自己糟糕的表現來為高三學子們提供完美素材,不得不說,這也算是功德無量啊!
  • 高考作文輔導195(一線觀點):2020年高考作文命題的幾點思考
    文海浩瀚,要想精準預測作文題無異於大海撈針,但在大方向上進行理性預判,收攏出題範圍,構建一定框架內的作文思維,還是可以作一些嘗試,不管此舉是否為無用功,至少,可以為因高考迫近而有些茫然和緊張的高三學子,提供一點有益且有效的作文提升意願和興趣。關於命題形式。
  • 媒體人評高考滿分作文:好作文不應該只能「生活在樹上」
    ▲滿分作文截圖。文 | 子兮浙江某考生的一篇高考作文因為被打了滿分而引起熱議,題目是《生活在樹上》。只要掃一眼,就能發現這篇作文的「吸睛」之處。海德格爾、嚆矢、「樹上的男爵」、達達主義、實踐場域……數不盡的名人名言和典故,而且大都是偏僻晦澀的,尤其是對高中生來說。用浙江省高考作文閱卷大組組長陳建新的話說,「它的文字的老到和晦澀同在,思維的深刻與穩當俱備」。
  • 高考語文:作文素材積累,這些主題一定要看
    現今高考作文命題所肩負的「立德樹人,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和「增強中學生社會責任感」的使命,使得「文化傳承」這一主題成了高考的熱點主題之一。如2014年高考北京卷作文題「老規矩」、遼寧卷作文題「科技改變生活」,2016年高考北京卷作文題「『老腔』何以令人震撼」,都在引導考生思考「文化重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