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寒冷的日子裡,「美麗凍人」的姑娘們的必備品中一定會有「暖寶寶」。其實在很多人的生活記憶中大都還會有這樣的一個環保實用、樸實無華的取暖神器「湯婆子」的印象。就是這樣採用熱傳遞的純物理過程方式來實現取暖的器皿自古有之,它不僅在冬日裡溫暖了人們的身體,更成為了人們冬日裡不可或缺的陪伴,被文人雅士所讚頌。今天的午餐時間,我們就和北京閱讀季優秀領讀者、青少年博物館教育推廣人滕朝陽一起聊聊古人在寒冬臘月裡的取暖方式,聊聊人們現在日常仍在使用的自古陪伴人們的「湯婆子」!
在我們現在擁抱溫暖,笑傲寒潮的時候,古人是通過怎樣的過冬裝備來對抗寒冷的呢?當時的人們在考慮「穿暖」的同時還要想辦法增加熱源,用以取暖。聽北京閱讀季優秀領讀者、青少年博物館教育推廣人滕朝陽的講解,不由得感嘆現代人生活的幸福。
古人穿暖是第一要緊的。我們現在常說一層棉強過十層單,要知道棉這種禦寒的織物是在元明之後才在全國範圍普及的。即便是棉布棉花普及了,普通的百姓仍然是無法消費的。保暖效果好的獸皮製品也是有經濟實力的人才能享受的,普通百姓仍需要用粗麻質地的衣物對抗寒冷,在袍子裡填亂麻或蘆花取暖,保暖效果當然非常差,唐宋時期,貧苦百姓還有用紙填充衣服禦寒的,稱作「紙裘」。
考慮如何穿暖的同時,還要想辦法增加熱源,用以取暖。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直接點火取暖。人類從舊石器時代就知道了控制火、利用火,算來已經有上百萬年的歷史了。把火帶來的熱量加以控制,為過冬抗寒出力,我們的古人也是腦洞大開的。火盆和火爐是最常用的取暖裝備,人們還考慮如何讓整個房子都暖和起來,於是便出現了壁爐、火牆、火炕這樣的建築設計。老百姓利用做飯燒水產生的大量剩餘熱量就用來為房屋供暖了。王宮貴族們還會建築專門的取暖設施,考古學家就曾經在「鹹陽一號」秦王宮室遺址發現了三處壁爐,壁爐在房間內直接加熱。漢代的宮室中有椒房殿,據說是把花椒碾碎後,活在泥中,塗抹於牆壁,花椒性熱,塗在牆壁上有顯紅色的暖色調,也具有保暖的作用。北京的紫禁城也建有暖閣,明清皇家的供暖都是由專門的機構和人員負責。
天寒地凍時,讀書人使用的硯臺可能會被凍上,於是就有「抄手硯」發明出來,硯臺底下掏空,用以填充木炭保溫;腳冷的時候,座椅的腳踏板內也可以填充上木炭,來提升溫度。
除了要想方設法穿得暖和些、讓居住生活的房子暖和起來,古人還發明了許多貼身的取暖神器。比如,在眾多的取暖神器中,人們所熟悉的「湯婆子」是最受歡迎的。
湯婆子是一種自古就被人們發明用來冬季取暖的用具,一般以銅、錫製成,形狀有點像一個扁平的水壺。使用時,把熱水灌入其中,擰好蓋子,用布包起來,放到被子裡暖腳。可能有些聽眾會有這樣的體會,以前冬季取暖條件不是那麼好的日子裡,晚上睡到被窩裡那是要「一鼓作氣「的!
從歷史資料的記載來看,湯婆子的使用應該是從北宋開始的,但是實際上這種取暖工具應該還要早。有史料記載:「漢有溫壺,為注湯溫手足之器」。甚至有人推測史前時代的小口尖底瓶就是用來裝上暖水來取暖的。
北宋蘇東坡在給自己老家朋友楊君素的信中寫到「送暖腳銅缶一枚,每夜熱湯注滿,塞其口,仍以布單裹之,可以達旦不冷。」蘇軾所說的「暖腳銅缶」就是湯婆子。蘇軾的好朋友黃庭堅在詩文中也寫到了湯婆子,黃庭堅將湯婆子稱為「暖足瓶」。他的詩的題目就叫做《戲詠暖足瓶》「千錢買腳婆,夜夜睡天明。」這首詩中說到用「湯婆子」每天都能暖暖和和得睡到天亮。詩中還提到千錢買腳婆,這說明湯婆子的價格還不便宜。第二首:「腳婆原不食,纏裹一衲足。天明更傾瀉,頮[huì](意思為洗臉)面有餘燠[yù](意思為暖、熱)。這首詩的意思同樣簡單,意思是湯婆子不用吃東西,等到天明把裡面的水倒出來洗臉,還會有餘溫,不至於涼手,真是一舉兩得。
蘇軾、黃庭堅對於湯婆子的推崇,讓很多文人雅士成為這種取暖神器的擁躉。有人生病時用湯婆子驅寒,有人值夜班時用湯婆子伴隨,有人繼續像黃庭堅一樣寫詩讚美湯婆子,有人則為湯婆子寫了傳記,將湯婆子人格化,讚賞它「守口如瓶」,為造福人類建立了功勳。清代「揚州八怪」之一的金農還畫了一幅湯婆子的畫,大畫家曹雪芹更是在《紅樓夢》中數次提到了湯婆子。
清代「揚州八怪」之一的金農畫的一幅湯婆子圖
文人雅士之所以喜歡湯婆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其一,是湯婆子的實用功能,盛入開水,能夠很好地傳熱,焐熱被窩,與炭爐火盆等取暖設施相比,湯婆子既沒有火星引發火災的危險,也沒有煤煙引起的中毒危險,所以它還非常安全。其二,湯婆子被蘇軾、黃庭堅等文人雅士推崇後,特別是被文人賦予人格化特徵後,其文化內涵更加豐富,其中「獨喜孤寒士,有召即往」的特徵可謂一語雙關。寒士即可以指那些忍受寒冷的人,又可以只那些不被統治者重視,懷才不遇的失意文人。所以有了這層含義就讓湯婆子不再單純是取暖神器了,而是變成了一種文化含義深刻的雅器。
湯婆子主要是用來暖腳、暖被的。而手爐則是一種類似於暖手寶的取暖神器。最早的手爐出現於明晚期。當時,手爐是文人雅士几案上冬季常備的設置,用於暖手及疏通血液,以便書寫繪畫。到了清代,手爐傳入宮中,作為皇家御用品。手爐比較小巧,剛好是人兩隻手相對時組成的體積大小。以圓形、橢圓形為基本形狀。手爐結構分外殼和內膽兩層。外殼可根據需要用漆器、銅器、琺瑯等工藝進行製作和裝飾。製作考究的手爐上,一般有三陽開泰、龍鳳呈祥、牡丹富貴等吉祥圖樣。手爐的內膽為銅製,以備燃碳,架於外殼口沿之內。口沿上設鏤空蓋,以通風換氣。通過內外兩層的空氣傳導,使手爐暖而不燙。為了攜帶方便,多數手爐都有活動提梁。據記載,清宮取暖所用之碳稱為紅籮碳,紅籮碳堅硬耐燒,灰白不爆,還可根據需要隨意鋸截成段,使用極為方便,很適用於手爐。時至今日,在故宮所藏的個別手爐中仍可見殘留下來的灰白色碳灰。
由於湯婆子的原料主要是銅、錫,這都是非常珍貴的金屬。普通的老百姓一般消費不起。但是對於溫暖的渴望,激發了勞動人民的智慧,上個世紀,人們陸續發明出了搪瓷、白鐵或者陶瓷質地的湯婆子。還有更加「低配版」的湯婆子。改革開放前後,生活水平還不是很高,在沒有供暖的地方,人們把使用過的醫用生理鹽水玻璃瓶灌滿開水,放進被窩禦寒。
改革開放後,橡膠暖水袋、電熱水袋等冬日禦寒的產品被研發出來,其實在原理上和湯婆子是一樣的。湯婆子的「子孫」雖然繁盛了,也不再需要大價錢才能買到,普通人也能「冬懷湯婆子」,真正的湯婆子早就進入博物館了,湯婆子的一些文化內涵也逐漸地淡化在歷史的長河中了。今天借著這個寒冷的冬日,讓我們重溫湯婆子的溫暖,重溫湯婆子的人文。
北京交通廣播
《一起午餐吧》
每周一到周五
中午12:00-12:30
我們在這裡,與您共進午餐
收聽往期節目精彩內容,請點擊本公眾號下方的「閱讀原文」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