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一個帖子,嚇我一跳。「二零後出生了。二零後會怎麼看我們九零後呢?嗯,就跟我們看六零後一樣。」
這時光真殘忍。
我一直不太喜歡把人分為幾零後,那種分法,只是生理上的分割,並不合理。
我見過很多二十多歲卻從不學習的年輕人,也見過六十多歲還在路上奔波的長者,前者已經老了,後者依舊年輕。
不要相信太多實際上能力level(水平)不高,但是年齡很大的人或者長輩的話,尊敬他們,但不一定要相信太多「老人言」。你需要想想,是他們的想法讓他們活成現在的樣子,除非你願意像他們那樣活著,不然就去尋找自己的路。
同理,也不要相信每個年輕人未來都是有希望的。很多年輕人一樣就能望到頭,等他反應過來時,早已來不及。就像那句話一樣:「二十多歲死,八十歲埋。」
有兩種方式可以讓人減緩衰老:
第一,尋找一個偉大的目標,用一生完成。只要你的目標足夠大,你就會永遠在路上,就算皺紋長到臉上,至少它不會出現在心裡。
第二,做一件持續升值的事情,直到永遠。許多職業都具備這樣的特點,比如作家、老師。
05
人到了三十歲,應該多考慮未來的事情:這件事在十年之後,會成什麼樣?這個職業在我四十歲的時候是加分還是減分?這份工作在我老年時還能不能做?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在這個世界上,做到優秀已經不夠了,因為優秀的人比比皆是,而且衡量標準從來都不一樣。所以,你必須做到卓越,卓越到每個人看到你都會豎起大拇指。
那什麼是卓越呢?卓越就是把自己擅長的領域做到機制。只有極致的人,才配得上精緻的生活。
生命的極致,在於突破、改變;青春的極致,在於不服輸、不認命。但無論是鳳凰涅槃還是破繭成蝶,本質都是生命的重生,那種痛苦都是鑽心的。
如果你什麼也不幹,那麼貧窮和衰老就是你唯一能獲得的。
人就是這樣,你越往高處走,越能感受到別人的愛;相反,你總在低處,看到的都是雞毛蒜皮、爾虞我詐。
有時候,並不是優秀的人不合群,而是他們的群裡沒有你。
二十多歲時,如果尋求不到高質量的社交,只剩下酒肉朋友,那麼孤獨反而是更好的提升自己的方式。
我曾經寫過:「只有等價的交換,才能換來等價的友情。」這句話,在成人世界裡,是一張通行證。
當一個人發現自己還沒有辦法更好、更自信地和人交流時,記得,默默地成長、平靜地努力,比跟誰社交都重要。無論與誰社交,到頭來都是與內心深處的自己交流。
隨著年紀的增大,你要學會更換身邊的朋友。
對一個人來說,環境非常重要。你身邊的人,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你的高度。
要去選擇自己的朋友,而不是被動地被影響。就好比,你的室友、同事其實很難是你的朋友,因為朋友是自己尋找的,而室友、同事往往是被動分配的。
那些跟你漸行漸遠的人,你必須勇敢地和他們說再見。
12
注意力大於時間,時間大於金錢。
當一個人把注意力放在重要的事情上時,事情做好,錢自然就來了;但如果一個人只盯著錢,那錢就往往到處跑了。
有時候,只盯著錢做事,結果要麼錢沒了,要麼錢來得不正當,到頭來都是得不償失。
人在任何情況和任何年紀,都會特別害怕兩種狀態:第一,忙到沒時間反思;第二,覺得自己特別厲害,不用反思。
人到三十,放棄沒必要的執念,減少沒意義的可能,都是必要的。
我曾以為,每個人都應該像我這樣打雞血似的活,但我錯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命軌跡,都有自己的生活周期。你的生活,不能強加給別人。
當你面對年輕人時,需要謙虛、少言。年輕人尊重你不是因為你年紀大,而是因為你值得尊重,你有能力和專長值得別人的尊重。你要記住:三年學說話,終身學閉嘴。
人越往中年走,越會覺得自己什麼都知道,別人什麼都不知道。其實這是一個錯覺,而我們對這個世界的了解少得可憐。只有承認自己的無知,才會低下頭,虛心向別人學習,從而變成一個更好的人。
在很多場合裡,我都在鼓勵二十多歲的朋友:無論你是誰,都請你努力活成自己的模樣。因為無論你做不做自己,總有人不喜歡你,但如果你做自己,這個世界上就多了一個人喜歡你,這個人就是你自己。
這些年,我遇到過很多高手,他們就是世俗眼光裡的人上人,但他們在成長的路上,沒吃過什麼苦——至少他們自己是這樣認為的。
雖然外界認為他們很苦甚至很痛苦,但他們從不自憐,從不認為自己吃過苦,因為他們熱愛。
因為熱愛,所有的苦,無非是在燃燒熱情而已。因為熱愛,是治癒生活的良方。
三十歲剛好是一個工作上不去、下不來的狀態,一個人往往在一個行業待了八年,有了一定的經濟資本和財富資本,雖然不多,下不去,可是上去也難。
我愈發感覺到身邊的人分成了兩類,一類人頹廢成了習慣,一類人依舊在改變。第一類人的生活一天不如一天,第二類人現在可能不如意,但每一天都在變得更好。
一直在路上的人,是不會有中年危機的。
在路上的人,不會蒼老,一直在進步的人,也不會衰老。
而三十歲,或許人的巔峰才剛剛開始。
(本文摘編自青年作家李尚龍2020年新書《三十歲,一切剛剛開始》。京東噹噹,Kindle商城均在售。)
新一幾
一個成長主義者。生於河南濮陽的小鎮青年,本科畢業於中國傳媒大學,目前在讀復旦MBA;某財經媒體原主編,對話過上百位各領域精英;現在是獨立採訪人,專注個體發展研究和教育。
如果你不甘平庸,追求成長,關注本號,肯定會收穫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