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絡中都說苗刀源於日本刀,這個不可否認,苗刀與日本刀是有很大的淵源的,但其技法以及苗刀的刀法與日本刀還是有很大的差異性的。苗刀定名是在民國時期,而其從明朝到民國的發展,清時期少有記錄。
苗刀在明時期稱為長刀,其來源記錄如下:《單刀法選》記載倭刀:『刀三尺八寸,把一尺二寸』,而戚繼光《紀效新書·長刀制》:「刃長五尺,後用銅護刃一尺。柄長一尺五寸,共六尺五寸,重二斤八兩。」長刀解:「此自倭犯中國始有之」,《武備志》亦云:「曰長刀,則倭國之制,其利於步,古所未備。」
由此這些古代的記錄可以看出,明時期的長刀與倭刀有著很大的關係,長刀其實在明戚繼光抗倭時期也並沒有大批量的裝配到軍隊之中,長刀的應用多配備給長槍手,以提高長槍手的自衛能力。
而明中、後期,長刀在御林軍中多有配備,這些刀的形式制以及長度均符合日本進貢給明皇室之御林軍大刀,其品相完美。刀形類似於倭長刀,但刀身平整無脊,異於倭刀之鎬造,刀體為中國式的嵌鋼結構,完全不同於倭刀之包鋼結構。其摺疊鍛造精良,鍛紋細密呈流水狀,刀口平線明顯。刀莖與刀首為鉚接,亦區別於倭刀之目釘固定法。柄上裝具均為鐵質,橢圓形折沿刀鐔。刀柄纏紅色織物,原裝完裝。皇甫江《中國刀劍》
從上面的一段文字描述可以看出,此時御林大刀更近似於現代的苗刀,除日本進貢之外,明時期的軍隊中也有自己鍛造的長刀,國內鍛造的長刀其實與日本刀的區別還是很大的。而御林大刀雖然是從日本進貢頁來,但其刀型更接近明時期的刀具鍛造之法。

日本刀是在唐刀直刃的基礎發展成為曲刃的,而其長度也是因人而異,日本武士所用多刀,多數是採用現代人所說的定製形式打造的,其長度並不同制式,其規格是按照用刀之人的身高、劈長量身定製,以此來增加用刀人的靈活性以及適用性。日本刀的刀身弧線、侵切角度大長短適中,可大大的提高殺傷力。
而進貢的日本刀數量也並不多,大多為制式刀,而當時明時期的兵杖局也曾製作過長刀如「倭腰刀萬二千把,長柄倭滾刀二千把」等。日本刀的鍛造技法精良,是對漢唐時期中國刀鍛造技術的繼承,而實際上在國內的當時,漢唐時期鍛刀之法可能已經失傳。#刀#
苗刀的刀型更符合御林長刀的形制,如當時的日本刀刀尖部位的製作較為特殊,其刀尖部位稱為「切先」,它對製作技術要求較高,製作起來耗時費力,中國刀很少採用這種樣式,更多採用刀尖部位流暢過渡,外開線條圓潤而無停頓,這種刀更容易加工製作,其實戰功能也並不差。
中式長刀在打造方面具有簡單實用的效果,在部除中的打造多符合批量化生產的要求,其刀尖部位多以中式為主,而刀口部分也日本刀也有區別,日本刀刀身為通體開刃,而長刀則不同,其在刀口部位留有一定的距離是不開刃的。為了更好的保養,中式刀在刀口部位會有凸起的吞口,其外形多為脊部生、刃部長的不對稱形制。我們可以藉助吞口的樣式 或吞口遺失後在要部下的製品作為判斷是中國刀還是日本刀的重要參照標準之一。
日本刀的刀形刀尖部位偏直,而中國長刀通體有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