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武漢12月23日消息(記者張卓 左艾甫 通訊員蔡敏 田娟)12月23日,26歲曹女士(化名)接到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的回訪電話,開心地說,兩年裡,她的頑固性偏頭痛再也沒有發作過了,真是太好。
曹女士是武漢的一名兒科醫生,一直受到偏頭痛困擾,平均每周至少發作兩次或兩次以上。意外得知同濟醫院神經內科正在進行偏頭痛針灸臨床實驗後,她積極報名參加,在堅持完成了20次治療後,偏頭痛還真給「治」好了,之後兩年的隨訪,偏頭痛問題再也沒有找上曹女士。
同濟醫院神經內科王偉教授介紹,偏頭痛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神經系統疾病,其全球疾病負擔在神經系統疾病中僅次於中風,排名第二。通過對發作性無先兆偏頭痛患者進行傳統手針,即傳統針灸治療後,我們發現可明顯降低頭痛的月發作頻率。這項研究論文於2020年3月26日發表在國際著名綜合性期刊《英國醫學期刊(BMJ)》上。
從2016年6月同濟醫院啟動臨床招募,歷時三年完成。試驗納入150例無針灸體驗的發作性無先兆偏頭痛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平均年齡為36.5歲,按照2:2:1的比例隨機分配到手針組、假針刺組和養生組,最終共有144人完成全部研究周期。結果顯示傳統手針對偏頭痛的預防效應明顯優於假針刺和養生組,與辨經假針刺和養生組相比,傳統手針起效更早、效應值更大,療效更持久。而且,盲法評估成功也有效避免了真針刺效應的高估。這項研究不僅為針刺防治偏頭痛的臨床療效提供了高質量的循證醫學證據,也強烈提示手針效應的經穴特異性。
王偉教授一直致力於針灸有效性的臨床研究,他認為針灸要走向世界,首先要提供針灸有效性的高質量循證醫學證據。這項研究的初衷源自於國際醫學界對針刺鎮痛效應的質疑。傳統手針是一種古老的鎮痛技術,又稱針刺療法,是將針刺入特異性穴位後,採用手指捻轉、提插、按壓、彈刮針柄等多種傳統手法誘導,從而獲得「得氣」,發揮對疾病的治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