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骨關節炎的朋友需注意加強防護。從中醫角度來說膝骨關節炎多與外感風寒溼邪、年老體衰等因素有關。
今天我們就來分享一些有關膝骨關節炎防護的知識。希望大家防寒保暖,遠離膝骨關節炎的煩惱。
膝骨關節炎是一種慢性膝關節疾病,其發病是以關節面軟骨退變為中心,逐步累及整個膝關節,包括軟骨下骨質、韌帶、關節囊、滑膜以及關節周圍的肌肉組織等,導致關節逐漸變得畸形、破壞,最終發生膝關節的解剖結構異常和功能障礙。
膝骨關節炎的症狀主要有:
疼痛:疼痛是膝骨關節炎最主要的症狀,疼痛的特點是剛開始活動關節時疼痛,稍微活動後疼痛減輕,但活動時間長了又會加重。
畸形:膝內翻是最常見的膝關節畸形,除此之外還有關節屈曲攣縮、纖維強直、骨性強直、膝內翻等。
功能障礙:肌肉力量下降,運動節律失常,出現關節活動協調性改變,腿打軟,上下樓困難等症狀。
這四個穴位以膝關節為中心分布,點按這四個膝周穴位,可以起到疏通膝部氣血,通經活絡止痛的功效,可在每天睡前進行10分鐘穴位按摩。
梁丘,足陽明胃經郄穴。取穴時要屈膝,在大腿前面,髂前上棘與髕底外側端連線上,髕底上2寸即梁丘穴的體表定位。它具有通經利節,和胃止痛的功效。主治急性胃痛,乳癰,膝腫痛,下肢不遂等病症。
血海,為足太陰脾經腧穴,位於股前區,髕底內側端上2寸,股內側肌隆起處。按摩血海最好的時間是每天上午9-11點,因為這個時間段是脾經經氣旺盛的時候,人體陽氣處於上升階段。每側穴位按揉5分鐘,力量不要太大,有酸脹感即可。
陽陵泉,位於小腿外側,腓骨頭前下方凹陷處,為足少陽膽經腧穴,八會穴之筋會。另外,陽陵泉為足少陽膽經的合穴,擅長治療六腑病症,可疏肝利膽,尤其擅長治療急慢性膽囊炎,膽絞痛,膽石症,膽道蛔蟲症以及口苦,易怒等膽火上擾的病症。
陰陵泉為足太陰脾經五腧穴之合穴,在五行屬水,為脾經之氣從足走腹深入脾臟之穴,亦為脾土與腎水相通之穴,土能運化水溼助腎行水,此穴主之。陰陵泉位於小腿內側,脛骨內側髁後下方凹陷處。是脾經脈氣所注之處,具有健脾化溼,通利三焦,清熱利尿的作用,是健脾祛溼利水要穴。
膝骨關節炎在進行居家訓練時,一定要在非急性期,尊重病情個體化差異,遵循循序漸進原則。
動作一:伸膝坐於墊上,一側膝後方放薄墊,使小腿產生向上抬離床面的趨勢,能感覺到大腿前側的緊繃感即可,保持10s,休息10s,重複30次。
動作二:站姿,雙手扶牆,或取坐位,雙腿同時進行踝關節蹠屈運動,以蹠屈頂點為度,蹠屈過程5秒,放鬆5秒,重複20次。
動作三:取坐位,身體保持自然放鬆,膝關節呈90°左右,緩慢伸直膝關節(此過程超過4s),髕骨和腳尖垂直向上,踝關節儘可能向頭部背伸,注意保持大腿不離開椅子,保持5s,緩慢放下(此過程超過4s)。
動作四:仰臥位,雙腿伸直併攏抬起,保持足跟距離床面30cm左右。保持至大腿有酸痛感,緩慢放鬆,再抬起。
膝骨關節炎很常見,但常見並不意味著不危險。我們應該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然。天氣已經變冷,記得提醒一下自己的家人注意膝關節保暖,不要讓膝骨關節炎再出來搗亂噢~
特別提示:以上內容僅作參考,疫情防控期間,如出現疾病請到正規醫療機構,遵醫囑及時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