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貓(公眾號ID:biokiwi)
本文關鍵詞 |便便 動物
還記得去年的搞笑諾貝爾獎嗎?
裡面的物理學獎是
為什麼袋熊的便便是方形的?
這真的是個很深刻而有內涵的問題
因此
我們決定結合中華傳統成語,和便便的話題
出了一期動物便便新成語圖鑑
希望能幫助大家學習便便的相關知識
(親,這邊建議在吃飯的話不要再往下翻了哦)
(底下灰色小字這邊也標註了便便的產生原因呢)
鳥類沒有膀胱,肛門和輸尿管都開口於洩殖腔,保留著似爬行類的特徵。由於高度的消化力和能量消耗,鳥類食量大,進食頻繁。加上為了適應飛行儘可能的減輕體重,鳥類直腸極短,可吸收水分但不貯存糞便,尿同糞便會隨時排出體外。
海星的口後為短的食道,之後是寬大充滿體盤(星星中央)的胃,胃後有很短的腸,腸的末端開口為肛門,但肛門已無排遺功能,不能消化的食物通常仍由口吐出。至於它這麼做的原因沒有找到確切答案,作者猜測或許是因為海星的腸太短,胃是主要的消化器官,經由口吐出再次經過胃可以增加消化效力。若有讀者查詢到相關文章歡迎留言補充。
2019年搞笑諾貝爾獎的物理學獎頒發給了Patricia J. Yang等人,他們分析了袋熊為何產生方形的糞便。他們對此的解釋是袋熊的腸道彈性不均一,四角彈性較小,在乾燥環境中,糞便中的水分被充分吸收,使得糞便被塑形成類似立方體的樣子。袋熊這一特點的生物性原因目前是認為袋熊產生方形糞便更好堆積不易滾落,「方便」標記領地。
熊貓糞便顏色類似青團,據說有竹子清香,甚至還可以制茶。糞便味道源於腸道細菌分解食物時產生的氣味分子。熊貓的消化道和食肉動物相似,所以熊貓單純吃竹子時由於不易消化纖維素,糞便在腸道中的時間很短,和其他動物比較沒有太大的味道,但多多少少還是有一點(可以被國寶濾鏡過濾掉),然而熊貓偶爾吃其他食物的時候,就和其他食肉類動物一樣會產生氣味比較大的糞便,比如熊貓幼崽喝奶,人工餵養補充精飼料的情況。
三趾樹懶是很「講究」的動物,雖然它們行動緩慢但7-10天一次的排便日還是會辛苦的下樹,拒絕高空拋物。這對於它們來說是很危險的事情,在樹上它們有保護色,天敵幾乎沒有,而樹下卻會將自己暴露在大型貓科捕獵者面前。它們這麼做的原因是為了「徵婚」,告知同類自身的情況來求交友。
其實糞便是動物傳達信息的方式之一,從這個角度很好理解貓咪埋屎的行為。比如很多動物利用尿液的氣味標記領地,發情期利用排洩物氣味「通知」異性。而掩蓋意味著「不想交流」,即隱藏自己的行蹤,家貓馴化前的物種野貓體型較小,獨居生活,警惕性強,掩蓋自己的糞便可以躲避捕食者的追蹤。而家貓馴化後,一些貓逐漸適應群居,在貓群中地位較高有「小弟」善後,或者因生活安逸警惕程度下降,幼小和母親分離沒有教導過也會變得不埋屎,可以適當引導它。
藍鯨是世界上最大的動物,所以可以想像它在排洩時也是非常壯觀的。雖然感到噁心,鯨魚的糞便對於海洋生態系統有很重要的作用。鯨魚在食物充足的地方覓食但它也會去一些營養匱乏的地區,通過糞便把營養物質帶到營養匱乏的地區。同時在高度上,鯨魚在深海覓食後也可以通過糞便將營養帶到上層,是一位「海洋施肥者」。
除了我們印象中圓圓的兔子糞便,兔子實際上還會有一種不規則的軟便。兔子會吃掉這種軟便,因為軟便中含有營養物質以及幫助它消化纖維素的共生菌群。其實很多動物都會為了更好吸收營養和得到腸道菌群去吃自己糞便,或者幼崽吃母親的糞便,大多數是植食性但沒有反芻這一解決方案的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