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時報特約記者陳貫之、萬依7月23日報導】「這是中國執行地外行星探測發射任務的裡程碑。」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第一研究院型號設計師錢航接受記者採訪時說。
7月23日12時41分,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簡稱「胖五長五」,網友稱之為「胖五」)在中國海南文昌發射場點火起飛,將「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送入轉移軌道,邁出中國行星探測的第一步。
探測火星之路充滿坎坷
人類探測火星起步於20世界60年代,2020年之前實施了44次火星探測任務,只有8次成功著陸。
根據發射要求,「胖五」需要託舉火星探測加速到每秒11.2千米以上的速度,完全擺脫地球引力,將探測器送入地火轉移軌道。除此之外,火星探測任務需要建立火星離地球比較近的位置關係,此間的時間窗口足有26個月。「除了本次中國發射,阿聯已經發射,美國馬上也會在這個時間點發射。」錢航說,火星探測發射時間都會在這個時間點,錯過就要等到2022年。
目前中國已經完成了發射任務,後續經過7個月長途跋涉,探測器進入火星軌道環繞飛行,等待合適的著落點。「目前來說,火星探測還是很困難,比如著陸期。」錢航表示,火星探測仍有難點。
錢航表示,環繞器分離後著落器和巡視器開始工作,此時會有一個7分鐘自主著落過程。巡視器就是人們常說的火星車,在火星表面行走探測。「探測器自主著落的過程是最具挑戰性的一步,整個過程被稱為「黑色七分鐘」。若本次任務成功,中國將會成為世界上第一個首次通過一次發射就實現」繞、落、巡「三個工程目標的火星探測國家,第二個實現火星車安全著陸和巡測的國家。
為什麼選擇「胖五」?
長徵五號火箭是目前中國規模最大、系統構成最複雜的運載火箭。在此基礎上,探測火星的過程中不僅需要時間窗口,節省燃料亦是重要一環。「探測器本身重量存在約束關係,只有『胖五』才能夠完成這項任務。」錢航表示,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發射地火軌道只能承載兩噸,而本次「天問一號」探測器重量達到5噸。不僅如此,「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比嫦娥四號月球探測器重了一頓多,是目前中國發射最重的探測器。
「無論火箭還是探測器,都是中國自己研製,採用自己的東西,核心技術由自己設計研發。」錢航說,長徵五號運載火箭的研製成功讓中國航天水平大大提升,在原有運載能力基礎上從8噸提升到25噸。通過這次發射任務的實施,中國具備了發射探測器進入行星的能力。
另外,本次火星探測成功發射標誌著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從研製性發射變成工程應用型發射。長徵五號火箭副總設計師婁路亮表示,長徵五號火箭共飛行三次,長徵五號B火箭飛行一次,均屬於嚴執行發射。本次發射是「大火箭」首次應用性發射。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稱,長徵五號運載火箭代表了中國運載火箭科技創新的最高水平,是中國從航天大國邁向航天強國的重要標誌。
未來中國將在火星建無人科考基地
送完「天問一號」後,長徵五號火箭還將繼續完成探月任務。錢航表示,預計到明年初,長徵五號系列火箭還將有兩次發射任務。年底前,長徵五號將把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送上太空,實現對月球表面的採樣返回;明年年初,長徵五號B火箭將發射空間站核心艙,未來還會將建立空間站。
長徵五號的國際合作一直在路上。「可以發現,在長徵五號火箭的頂部有很多合作機構的標識,我們也希望加強國際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