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沒有生你弟,家裡的錢也不是給你花的!花大錢養大別人家的媳婦,我們不傻」曉惠聽到母親說了這句話之後,終於停止了和母親的爭執,掛了電話,她哇哇大哭,三十幾歲的年齡,大街上這般失態。以至於後來曉惠還每每提起這次的談話內容。
在這之前,曉惠還在努力奔走遊說父母,並急切的想籌一筆錢,讓父母能夠給弟弟買個房子,以便說一門好親事,可母親一直推說,家裡一直沒錢——這個曉惠深信不疑,因為從小家裡的日子就很拮据。後來沒辦法,曉惠轉而去勸弟弟為自己打算,趕緊買房,可弟弟直接發來一張截圖,赫然是父母全款為弟弟買了房子,時間是三年前。
曉惠當時只是覺得悲哀,假裝不動聲色,繼續催母親安排弟弟的買房事宜,半年來,母親的回答都是,真的沒錢啊,買不起。半年之後的曉惠終於忍不住先說破了一切。也忍不住抱怨了童年少年時代的拮据。母親說,自古來父母都是這麼對女兒的,誰讓你生為女兒?公平?不可能公平,你弟弟是要娶媳婦的!就算沒有你弟,家裡的錢也沒你的份!
曉惠說,聽到母親這些話,自己從小那些讓自己委屈的事情,終於有了緣由。
記得小時候,外公這邊人脈廣,走親戚收到的紅包,父母都是收起來的,有次班上同學說自己過年收到壓歲錢有多少,曉惠回家就好奇地問,什麼是壓歲錢?父母就板著臉說,小孩家家的,懂什麼!錢到手裡就跟紙一樣,只會亂花!還會養成大手大腳的習慣!家裡是沒讓你吃飽還是沒讓你穿暖?嚇得曉惠再不敢提錢的事。
後來出去寄宿,父母給學費都是打聽了一遍又一遍,甚至直接去問老師,生活費就是在學校問好每一頓的標準,算出一天的夥食費,乘以5或者6,加上他們了解到的交通費。曉惠穿的是東家親戚西家鄰居不要的舊衣,學校有點補習費什麼的,回家也不敢開口,因為父母必定會說,什麼學校!就知道騙錢!這捉襟見肘的生活,一直持續,有時候突發情況,比如班車沒有了,或者突然漲價,曉惠便十分為難,真的沒有多餘的錢;後面曉惠長成少女,每月的那事,都不好意思開口問父母要額外費用。
高中的時候,父親已經不願讓曉惠讀書,還是曉惠的外婆,哭著說自己就是沒讀書,只好一輩子種地,七八十了還種地,拿出了自己的養老錢給曉惠讀書。即便這樣,曉惠的父親還罵自己嶽母:我女兒是要嫁人的!
大學畢業時,班上突然說來一次畢業旅行,去泰山,算是出社會前的一次「體驗」,班上通知,每人繳費200元。曉惠沒告訴父母,只是在截止繳費的前一夜,曉惠出去上自習,回來就一瘸一拐跟班長說自己崴了腳,畢業旅行不去了。
十幾年過去了,曉惠的生活依舊拮据,總有各種突發讓她喘不過氣,而當初她聽母親的話,選擇的是個給錢就幹的工作,工資夠生活:當然除了吃喝能買一兩件衣服之外,沒有多少剩餘那種。
曉惠這才明白自己的一切不舒適來源都是父母的重男輕女。重男輕女,就是封建古人的PUA。其實古人也不盡然:女兒有彩禮,嫁妝,這都是女性的傍身之物。而現代人,打著廢除封建重男輕女的幌子,卻是仗著自己是父母長輩的權利,封建的好處要佔,現代的好處也不放過。
養大兒女的時候,當成外人,剋扣著活著長大就好,養老的時候,卻又按照現代思想,女兒也必須有贍養盡孝的義務。
現代對女性的要求,已經不單是只有生育外形基因這個條件,也會看重女性的人品地位。不肯好好栽培女孩,勢必會讓女兒一生受阻,或者誤入歧途。而這樣的老人,老了心疼兒子,不敢惹自家的人——兒媳婦,卻敢腆著臉要一個外人——自己的女兒養老送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