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前屈一直是被用來檢驗身體柔韌性的重要動作之一,尤其是在中小學生體育課上,經常可以看到學生們在費力地彎腰摸腳尖,而對於成年人來說,這實際上並不是一個拉伸的好動作,它產生的訓練效果要遠遠小於給身體帶來的傷害。並且摸不到腳尖也不僅僅是因為柔韌性差這麼簡單。
你為什麼摸不到腳尖?
1.因為久坐或者不經常運動,導致身體後鏈肌群退化縮短,包括臀大肌、膕繩肌、豎脊肌等,它們不能正常的做離心收縮,從而不能被拉長,結果就是很難觸碰腳尖或者產生一系列代償動作。
2.如果說不經常運動的人摸不到腳尖是因為肌肉力量不佳,那麼為什麼很多肌肉男也不能正常的摸腳尖呢?原因就是包括臀中肌、梨狀肌等在內的小肌肉力量不足,無法保證脊柱和骨盆的穩定,從而讓臀大肌等大型肌肉被迫參與進來,進而影響髖部正常屈曲。
3.腰椎或者脊柱出現損傷或者退化,這在中老年群體中極為常見,對於這一類人群來說,正常的彎腰都有可能引起強烈疼痛,就更不用說體前屈了。
為什麼不建議採用直立體前屈?
1.在做直立體前屈時,大多數人的目標是在雙腿伸直的情況用手指觸碰腳尖,絲毫不在意身體其他部位的狀態,如果你的後鏈肌群力量不足,就會發生圓肩駝背的代償動作,胸椎也會彎曲,此時背部高高隆起,雙臂卻盡力向下,這不僅使圓肩駝背變得愈發嚴重,還會把大部分的壓力都集中到了中下背部。
2.在骨盆和背部都保持中立時,彎腰摸腳尖會更為困難,而為了完成動作,除了會發生圓肩駝背的代償動作外,還會產生骨盆後傾。也就是說,當骨盆後傾、圓肩駝背時再去嘗試手指碰腳尖,就不那麼困難了。但需要注意的是,骨盆後期時膕繩肌會變得更為放鬆,此時去摸腳尖對膕繩肌沒有任何拉伸作用,反而是把壓力集中到了背部。
3.很多人都把直立體前屈當作練前熱身動作,但它本身也需要軀幹大幅度的彎曲,如果柔韌性比較差,又在肌肉沒有激活的情況下,盡力去摸腳尖,很容易導致腰背部受傷。
以上是體前屈的三個缺點,但也不僅僅只是針對直立體前屈,坐立體前屈也是同樣的道理,只不過是姿態不同罷了。如果還是不能捨棄體前屈,那應該怎樣做呢?
改良版體前屈
體前屈最重要的意義在於拉伸膕繩肌,所以,應儘量避免腰背部承受過大的壓力。這就需要無論是採用坐姿還是站姿,即便是在雙手摸不到腳尖的情況下,也要盡力保持背部挺直,這是為了保持骨盆的中立,從而更有效的拉伸膕繩肌。也就是說,想要做標準的體前屈,最重要的是改變訓練目標,用保持背部直立來代替摸腳尖。
通過以上的敘述,綜合來看,體前屈對身體的訓練意義不大,並且很難掌握,最重要的是,它會讓腰椎、脊柱等承受比較大的壓力。下面就推薦兩種替代體前屈的有效拉伸動作。
兩種拉伸動作
一、靜態懸掛
引體向上很難,但懸掛在單槓上似乎並不難,但只要嘗試過的人都知道,長時間的靜態懸掛也是一項挑戰,它可以有效訓練前臂的抓握力。此外,我們也可以通過改變軀幹姿態來達到拉伸的目的。
主動懸掛
肩胛骨下壓,背部反拱,臀大肌和膕繩肌參與發力。注意手臂應該全程保持伸直狀態,不要隨著背部的反拱而彎曲,否則會讓肱二頭肌發力。
被動懸掛
拉伸胸肌和背闊肌,肩胛骨向上移動,雙肩打開,脊柱儘量保持中立,核心肌群以及股四頭肌參與發力。
以上兩種懸掛方式應交替進行,每種持續5秒鐘。
二、靠牆拉伸
動作步驟:
1.用一隻腳的腳尖抵住牆壁,另一隻腳應保持與牆壁約有三隻腳掌的距離,腰背部保持挺直,骨盆略微前傾。
2.雙手舉過頭頂,放在牆壁上,儘可能地保持手臂伸直,並向上伸展,就好像要觸摸天花板一樣。同時要讓軀幹前傾以讓胸部儘可能地向牆壁靠近,這樣可以很好的伸展胸椎、拉伸膕繩肌。
注意事項:
不要為了使胸部貼近牆壁而低頭,否則又會呈現出一種圓肩駝背的狀態。如果膕繩肌很緊張,可以適當的縮短兩腳之間的距離,以減小動作難度。
健身也是一門學問,很多人都做的動作並不代表安全有效,就拿直立划船來說,它對肩膀非常不友好,並不適合大部分普通健身愛好者使用,但很多人卻在盲目的模仿,不僅訓練效果差,還容易引起肩膀疼痛,這樣就得不償失了。所以,我們必須在訓練中不斷總結學習,才能更高效的健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