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產品經理方法論」打造一個成功的你

2020-12-11 前瞻網

(圖片來源:攝圖網)

作者|人神共奮來源|人神共奮(ID:tongyipaocha)

用戶體驗五要素

1/4

每一個人都是自己的「產品經理」

我常常在後臺收到這樣的問題:

「怎樣才能提高工作效率?」

「小組長覺得我做事太糾結,我應該更粗放一些嗎?」

「我想顯得更專業一些,老師可以給一些職場形象上的建議嗎?」

我很少回答這一類問題,因為它們都有一些標準答案,你自己也能搜索到一堆,但真正的問題是——哪一個建議最適合你,而這一點,正是跟你素昧平生的我無法回答的。

即使你找到了答案,你的人生還會有更多此類問題,不可能都是別人告訴你,所以,你真正需要弄懂的,是你自己。

最近看了一些給產品經理看的書,書中的一個觀點啟發了我——每一個人都是自己的「產品經理」,從初入職場的青澀新人,到縱橫自如的行業大牛,正是你這個「產品」不斷升級,不斷徵服用戶的過程。

產品不等於功能,同樣是賣菜,產品經理會告訴你美團為什麼既有「美團買菜」,又有「美團優選」,因為本質上它們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產品,面對不同的客戶,提供不同的服務,產生不同的價值。

雖然產品經理是一個相當專業的職業,但產品經理思維卻是任何人都需要的思維方式,從「產品」的角度,你更能理解,做同樣一件事,不同的人必須用不同的方法。

如果用產品思維去看待上面的這些問題,答案就是四個字:用戶體驗。

2/4

用戶體驗五要素

當你問我「怎麼說話才能讓我顯得更專業」時,這就跟老闆問你「社區團購現在這麼火,要不我們也在產品裡加一個功能」一樣,只是產品經理們會有一套完整的方法論,比如——用戶體驗五要素。

這是AJAX之父Jesse James Garrett的一本名為《用戶體驗要素》的書中提出來的打造用戶體驗的體系,是產品經理的必備方法,共包括五個層次:

考慮到讀者中大部分人都不是產品經理,我就現學現賣,以微信這個大家比較熟悉的產品為例,簡單介紹一下這五個要素:

先看第五層,即最外層的「表現層」,也就是一個產品給你看到的東西。

如果你是第一次接觸微信的用戶,微信可能就跟其他所有產品一樣,什麼功能都有,就像一個毫無性格的人一樣——作為國民第一應用,作為騰訊最核心的產品,它不得不承受這一點。

但微信真的毫無性格嗎?

看一看你正在打開的這篇文章的頁面,再去跟「今日頭條」的文章頁面對比,你會發現很多不同:

微信公眾號文章頁面有很多地方提醒你關注這個公眾號,有很多功能讓你分享這篇文章,包括「在看」的功能,本質上也是向你的朋友推薦文章,如果你的朋友評論了文章,你會優先看到他的評論……,這些都是微信最基本的交互邏輯,所有的內容都是基於人與人的社交關係,而微信公眾號也必須服務於這一點——通過「內容」加強人與人的關係鏈。

相比之下,「今日頭條」只有一兩處不太明顯的地方建議你關注作者(請注意作者和「號」的區別);相反,它用了大量區域去推薦其他人的文章。因為「今日頭條」的任務就是讓你一條連一條地閱讀大量的內容,來填滿你所有的碎片時間,而這個特徵,在後來的抖音中被發揮到了極致。

這就是第四層「框架層」解決的問題,如何讓用戶更方便地看到他們想要的東西和我們想要他看的東西。

同樣,整個應用的大結構也體現了這一點,微信的導航是「聊天、通訊錄、發現、我」,即使你是第一次用,你也能毫無障礙地使用微信最核心的聊天功能;而今日頭條的導航其實沒有意義,它是信息的瀑布流,就是要讓你在一個頁面上不斷地做一個動作——向下刷。

(第一版的微信導航跟現在差別不大)

這就是第三層「結構層」解決的問題,同樣是讓用戶更方便地使用產品,只是「結構層」的視角更宏觀。

做到這兒,我們必須去思考一個問題,為什麼他們會有這麼大的區別?

原因就是第二層「範圍層」所解決的問題——產品一定要做什麼,一定不能做什麼。

微信做的只有一件事——「連接」,連接人與人,連接人與商家,連接人與內容,這就是那些功能和交互要如此設計的根本原因。

那微信不要做的是什麼呢?「連接對象」擅長做的事,不要自己去做。所以像微信公眾號的內容推薦基本上是基於社交關係,「大數據算法推薦」只是少量補充,非常克制。

大多數產品經理都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但只有很少的產品經理能深刻地理解「不做什麼」的重要性。

上面三層「表現層」「框架層」「結構層」都是相對具體的東西,從這一層開始,就是相對抽象但更重要的要素。因為前面的一切都歸結為最後一個問題,為什麼「連接」對於微信那麼重要?

這就是最底層、最核心的「戰略層」解決的問題:產品為什麼會被用戶需要?

答案很簡單:溝通,它是一款無可取代的通訊產品,其他所有功能,包括「社交」這個最重要的功能,都是附著在「通訊工具」這個核心基礎上的。

粗略的理解了「用戶體驗五要素」之後,大概你立刻能想像,文章開頭的類似問題,都是最表面的「表現層」的問題,它們只是你這個「產品」呈現的結果,而並非原因。

那麼,如果你是一款其他人無法離開的「產品」,更深的那四層是什麼呢?

3/4

你是誰,你能做什麼,你不能做什麼

「用戶體驗五要素」有一個特點,越是抽象的底層要素,越不容易變化,越是具體的功能與表現,越需要不斷的變化。

所以這一節,我要從最內核最抽象也是最穩定的「戰略層」說起。

如果你是一個產品,「戰略層」解決的就是「你是誰」的問題。

人是會變的,地位、能力、甚至價值觀都會變,但對於他人而言,這種變化增加了不必要的麻煩,反而是你不變的那一部分才更重要,因為這是你跟他人形成穩定合作關係的基礎,所以「戰略層」的問題,更準確一點地說是——你過去現在未來一直是誰?

舉一個例子,一位上市公司的元老在公司創業的早期是公司的行政和前臺,到了公司快速發展期,她擔任了大量的市場、營銷、公關等等重要的工作,職位也升到了副總。但公司在上市前後,引進了很多優秀的職業經理人,她發現自己越來越清閒了,在公司的地位慢慢被邊緣化。

經過一段失落期之後,她開始反思自己的職業生涯。她意識到,自己一直是作為公司創始人的事務性輔助角色,她最不可取代的地方是對公司文化的熟悉,對創始人心態的把握,以及在公司的核心創始團隊中的粘合劑作用。

在調整了心態後,她又回到了公司的行政與公司文化建設的職位上。

你看,一個人從公司的前臺到業務副總,再到行政總監,她的職位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她這個「產品」的「戰略層」一直都是一樣的——一個輔助性、關係性的角色。

我之前在一個系列文章當中介紹過「16型人格」,不管哪一種類型的性格,都既有基層的員工,又有高層的決策者,只不過不同類型的人,即使擔任同樣的職位,接手同樣的工作,他們的信息接受方式、決策依據、行為模式等等,都不一樣。

「戰略層」定義的內容是你做事的底層邏輯,非常隱蔽,可能連你自己都不清楚,但因為非常穩定,在你工作初期就固定下來了,將會發揮長期的、決定性的作用,一旦你選擇的道路偏離了這個戰略,你就會慢慢陷入「諸事不利」的狀態中。

「戰略層」明確後,第二層「範圍層」就非常清晰了。這一層對於人這個「產品」而言,就是我們常說的「能力圈」——你能幹什麼,不能幹什麼。

在這一層中,能力圈的大小不重要,邊界最重要,「你不能幹什麼」比「你能幹什麼」更重要,你可以在極度狹窄的細分領域中做出大成績,只要你足夠專注於你的能力圈內。

在這兩個抽象的層次之上,就是另外三個更具象、更易變的層次。

4/4

成為一個成熟的「產品」之後

「結構層」的作用是建立你的能力結構。

前面說過,越具象的層次,越需要變化。如果說,「範圍層」的能力圈是指你應該專注於哪些方面,那麼,「能力結構」就是這些能力在不同時期的組合和加強,這是一個隨時間變化的結構。

以我現在從事的投資來說,在企業價值的判斷能力上,剛剛從學校畢業出來,更習慣於受財務上的指標,企業管理的一些經典理論,大的經濟周期產業周期的影響;做了幾年之後,才能體會到公司的商業模式、戰略選擇、行業競爭關係等更複雜的因素;但一直要等自己成為一個管理層之後,才能真正理解管理層對於企業價值的作用。

「框架層」的作用是形成各種做事的方法論。

每一個行業都有自己的「know how」,方法論就是把這些「know how」跟你的工作經驗、個性特徵相融合,變成可持續、穩定發展的,有獨特價值的「產品」。

一個人到了行業的頂級水平,思考的往往不是一個個的具體問題,而是這些具體問題背後能不能總結出或修正以前的方法論,他們的工作成果也是一套套的方法論,不但幫助團隊一起進步,而且提升了整個行業的水平。

最上面的「表現層」,就是你真正帶給他人的作用與印象,一旦前面的四層穩定地建立起來,「表現層」就會自然而然地呈現對你最有利的結果——你不需要想怎麼跟別人溝通,不需要知道如何管理上司,更不需要讓自己「顯得專業些」。

當然,在你的前幾層還不穩定的時候,你仍然需要搜索「乾貨」和大量模仿別人的方法來形成一個個的方法論,再形成你的能力層次、界定你的能力圈邊界,最終形成一個穩定的「戰略層」。

成為一個成熟的「產品」之後,一切你想要的就會紛至沓來。

編者按:本文轉載自聚集個人成長的微信公眾號:人神共奮(ID:tongyipaocha)

本文來源人神共奮,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前瞻網的立場。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如何用「產品經理方法論」打造一個成功的你?
    最近看了一些給產品經理看的書,書中的一個觀點啟發了我——每一個人都是自己的「產品經理」,從初入職場的青澀新人,到縱橫自如的行業大牛,正是你這個「產品」不斷升級,不斷徵服用戶的過程。產品不等於功能,同樣是賣菜,產品經理會告訴你美團為什麼既有「美團買菜」,又有「美團優選」,因為本質上它們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產品,面對不同的客戶,提供不同的服務,產生不同的價值。雖然產品經理是一個相當專業的職業,但產品經理思維卻是任何人都需要的思維方式,從「產品」的角度,你更能理解,做同樣一件事,不同的人必須用不同的方法。
  • 產品經理如何理解SAAS產品的「客戶成功」
    如果有專業售前團隊或者客戶成功團隊最好,但不是所有的公司都有這麼一個人,產品經理是最懂業務的人,成為了客戶成功經理的首先。如果公司的軟體產品不能靈活的配置,自定義組合,就需要整個產品團隊夠把客戶十分複雜的業務整合到自己的產品裡,讓它落地。甚至需要有一個團隊來保證客戶把這個產品用起來。
  • 產品經理與產品設計師:到底有什麼區別?
    我試圖在這篇文章中回答這個問題,並幫助你了解這兩個職業的共性和差異。有人認為產品經理是產品設計師的下一個職業發展方向,當一個設計師想要大幅度改變自己的工作內容,轉而從事組織和管理工作時,可能會如此。但從我的角度來看,產品設計師的下一步是產品設計專家,他們視野寬廣,工具豐富,不局限於界面設計。為了解釋我的觀點,讓我們從用戶體驗設計談起。什麼是用戶體驗?
  • 一套簡單易用的用戶增長方法論
    如本文的標題,這是一套簡單易用的增長方法論,我自然只說乾貨,首先說說操作框架。二、開展用戶增長工作前的準備1. 設定正確的增長指標在用戶增長中,有一個充滿逼格的名詞——北極星指標,指的就是對於公司業務最最最重要的那個指標,他是唯一的,是指明公司前進方向的,就像北極星指引著遠行的人一樣。
  • 產品經理工作概述:談談我眼中的7個產品工作環節(一)
    你,無需感到畏懼,也無需感到迷茫。由於環境原因,我們接觸到的產品經理似乎總是「特別的」,以至於這個問題困擾了許多人。產品經理到底是什麼,我現在做的事情,真的是產品經理要做的事情嗎?這有兩個原因:其一,我們並沒有掌握這些看上去雜亂任務背後的共性其二,我們懶惰,相比長篇大論的陳訴以及費盡心思的沉澱,只能回答「雜」用雜亂來定義產品經理的工作內容,就如同用寫代碼來定義開發, 用畫圖來定義設計師一樣,只是一種自嘲的回應,並不是真正的定義。
  • 信息世界的思考:內容產品經理的方法論
    你在購物網站發表一條點評,形成了一條數據;你拍一張照片,也形成了一個數據存儲到了你的手機。對於我們內容產品經理而言,「數據」更多的是代表了我們資料庫中存儲的東西,下述內容也是更多的圍繞這個「數據」展開。數據,可以是連續的值,比如聲音、圖像,稱為模擬數據;也可以是離散的,如符號、文字等。
  • 《奇葩說》連續7季爆火,產品經理能得到什麼啟示? | 人人都是產品...
    ▲圖源:網絡《奇葩說》的成功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一個產品能從眾多類似產品中脫穎而出並持續存活,這個過程並非靠最初的靈光乍現,而更多的是靠產品團隊的打磨,開發團隊的支持,設計團隊的努力,是演化成長的結果02 奇葩說的成功,對於產品經理的啟示而作為產品創造者的產品經理,從奇葩說的成功中可以得到什麼樣的啟示呢?其實1-3年產品經理面臨著跟第五季《奇葩說》一樣的困境:從19年開始,整個行業,對於初級產品經理的能力要求,變得越來越高。純技能/執行/功能型產品經理的生存空間變得越來越小。
  • 穀倉爆品學院院長洪華:企業老大應該是「首席產品經理」
    當然,即便CEO不是產品經理,也不意味著企業就做不好。比如,馬雲不是產品經理,但依舊把阿里巴巴做成了世界知名企業。石頭科技聯合創始人毛國華認為:如果CEO不是產品經理,一定要請一個非常優秀的產品經理,充分授權,讓他在產品領域擁有類似CEO的權利。
  • 不同階段產品經理的核心競爭力,都一樣嗎?
    編輯導語:關於產品經理的核心競爭力,產品經理的核心競爭力是讓你在市場上更有競爭力和話語權,是相對競爭,那不同階段的產品經理的核心競爭力當然有所區別;本文作者分享了關於不同階段的產品經理核心競爭力的體現,我們一起來看一下。什麼才是產品經理的核心競爭力?
  • 5個值得產品經理Follow的英文博客
    加上希望多接觸和了解國外的產品經理如何工作、英語術語,於是搜了一些著名的產品經理博客。為什麼推薦這5個站?,長期在軟體公司深耕,講方法論,不限於方法論;過濾內容質量不高的博客。如果你也是產品經理,推薦你訂閱。1. SVPG Insights Blog
  • 作為產品經理,如何打造產品的作戰地圖?
    編輯導語:我們在做一個項目時,首先要做的就是制定計劃,有了計劃才能有條不紊完成任務;作為一名產品經理,在進行項目時如何制定自己的計劃?本文作者利用幾個步驟幫你分析如何打造一款產品的作戰計劃。什麼是作戰地圖?
  • 產品經理入門及進階修煉指南:七維能力模型
    或者說你有沒有建立一個體系化的框架去幫助自己完成自我能力的評估與認知,進而反思自己在哪些方面需要進行改進和優化。對於產品小白來說,這是大有裨益,因為可以從一開始就建立完整的知識體系,明確學習方向;對於進階階段的產品經理來說,也是一個自我認知體系的重塑和知識框架強化的過程。而本質上,其實這就是產品方法論建立的過程。那麼,產品經理究竟需要需要哪些能力呢?
  • 產品經理的2019年終總結:職業發展與學習規劃
    智慧商超ERP系統是基於公司戰略,中途緊急帶隊開發迭代並且成功上線使用的系統。在創業公司,項目管理是產品管理的最重要事情之一,不僅僅是設計好需求,還要平衡好所有部分的關係鏈條,管理好大家的預期,並且按計劃上線,將風險控制到最低。
  • 套路分享:B端產品經理如何試用競品?
    與C端產品不同,B端產品的試用門檻很高,導致產品經理在了解、體驗競品上有不小的障礙。而筆者就結合實踐經驗,和大家分享如何確定競品、如何套路試用競品。競品分析是產品經理的必備技能,做好競品分析對市場定位、產品規劃、產品設計都大有好處。競品分析的方法論已經有很多文章介紹,也有很多成熟的方法論,比如用戶體驗五要素、商業畫布、波特五力模型、PEST分析等等,這裡不再展開。對於B端產品經理來說,方法論不是問題,最大的問題很多時候在於我們很難去真正了解和體驗競品。
  • 幹掉你的,一定是比你更有價值的產品——2020產品經理大會·上海站...
    今年無疑是一個特殊的年份,疫情改變了整個網際網路行業的發展局勢。哪些行業會逐漸走向沒落,哪些行業存在發展的可能性,未來產品經理應該朝著什麼方向發展,需要具備哪些綜合素質呢?受到了很多的關注。2020產品經理大會上海站,我們邀請了來自亞馬遜、餓了麼、哈囉出行等名企的實戰專家,圍繞「發現產品經理的新可能」話題,聚焦產品經理職業發展,探索產品經理更多新可能。
  • 產品設計方法論:設計價值觀,產品設計的指南針(一)
    編輯導語:設計師在進行不同的設計需求時,產品設計方法論可為設計師提供明確的步驟與框架;設計師在設計產品時應該如何思考、從哪個方向進行思考才能設計出用戶體驗好的產品;本文作者分享了關於產品設計方法論中的設計價值觀,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 0基礎、3個月,我如何拿到13k產品offer?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離職後以0經驗、0基礎求職產品經理5個月無果,又經過3個月的系統學習之後,成功拿到上海某網際網路公司月薪13k產品offer。5個月空窗、3個月學習,經過大量的實戰與面試,她總結了以下6點建議分享給大家:01/請足夠了解你簡歷上寫的每一句話大多數面試官的問題均來自於簡歷,以此掂量一個人簡歷的水分。
  • 產品經理應該如何描述需求?
    編輯導語:產品經理的日常,往往與需求離不開,其中很關鍵的一步就是描述需求。需求的描述需要一定的技巧,優秀的產品經理不僅可以清晰地描述自己的需求,還能讓他人聽懂並且知道接下來該如何進行。在本篇文章中,作者為我們分享的是規範產品體系中與需求描述技巧相關的內容。
  • 成為一個舉一反三的方法論愛好者,在人生中有多重要?
    成為產品經理之後,我的生活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 我的眼裡再也看不見散點了,我看到的全是線和面,而且很容易看到一件事、一個項目、一個複雜問題的全景和鳥瞰圖。 過去30幾年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是一個接一個的;而現在遇到的問題,似乎變成了「一類」和「另一類」。
  • 你知道產品經理怎麼做人生規劃嗎?
    建議階段性聚焦,一次圍繞一個主題去尋找解決方案。然後,我們就進入到第2步產品設計階段,比如:高級產品經理 = 產品能力 + 項目把控 + 行業影響力。可能在做了二年產品經歷後,作為中級產品經理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產品能力和項目經驗,缺乏的是影響力,即如何讓別人看見你的組織和工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