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音響愛好者的世界裡,也是五花八門,豐富多彩,九腔十八調,各有各的道。有玩水電火電的,有折騰線材的,還有黑膠、膠片復古派……當然我們今天重點說的還是家庭影院,其中也是各有各的追求。
我認識的朋友裡,就有一大批專門玩DIY、專業設備的非主流(gaoshou),自己玩得樂呵也就罷了,一言不合就給人推薦jbl5672這種重型武器。搞的很多新人直接蒙圈,是不是音箱越大效果才越好啊?能上雙18寸就不要買15寸?再看看購物車裡的書架式小音箱都不香了。
那麼是不是選購家庭影院音箱,是不是個頭越大(喇叭越大、越多)就一定越好呢?今天老蝸牛就聊聊自己的看法,當然,不一定對。
理論上,是的。同一個品牌的音箱,從低端到高端系列,最直觀的感覺就是個頭從小到大。這就說明高端貨一定是大塊頭的,共鳴腔越大,低頻延伸更好,喇叭越大,下潛越好。
高素質大口徑箱子出來的聲音會給你一種沐浴在聲音海洋裡的感覺。低頻紮實有力,綿密,寬鬆,宏大,自然,高頻清晰嘹亮,細膩入魂,它會更有現場感。
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有個詞叫做尾大不掉。如果你花很少的錢就買到了一個大箱子,也許它只能提供一個高聲壓,或者說"很響",但是聲音細膩度就不要想了,跳廣場舞用可以,聽高保真音樂就對不起了。便宜的大型揚聲器,一般瞬態都不夠好,特別是一旦用便宜功放推,功率跟不上控制力就更差了,就更容易導致聲音拖沓,粗糙渾濁。也就是大家常說的力大聲粗,不夠細膩。
當然如果捨得花錢買高素質音箱和高素質、大功率功放,這個問題可以很大程度上有所改善,但是性價比就蕩然無存了。
另外要充分發揮出大型音箱的低頻優勢,還有一個必要的前提,就是足夠的施展空間(尤其是後倒相孔設計產品)。就目前國內的樓房環境,大型音箱大口徑喇叭擺在家裡,大部分都發揮不出應有的效果。
由於低頻聲音波長很長,沒有指向性,所以低頻聲波會垂直輻射到音箱背後的牆面,再反射回來,如果某一頻率波長的四分之一,等於音箱前面板到後牆的距離,那麼後牆的反射聲就會與音箱輻射的直達聲相位相反,導致部分直達聲被反射聲抵消,在頻響曲線上呈現出凹陷狀態,也就是老蝸牛經常提到的"低頻凹陷"效應。因為這一特性與頻率響應有關,如果你的音箱頻率可以延伸到很低,那麼就建議儘量遠離後牆或者說要求房間更大。
根據公式d(min)=1.4*λ/4,如果音箱頻率下限50Hz,就要求音箱至少距離後牆2.41米才能避免幹擾。當然如果你在音箱後面做了低頻吸收處理,這個距離可以改變。另外如果是用的嵌入式音箱,就可以完全避免這個問題,這是入牆安裝揚聲器的一大優勢,詳見《嵌入式家庭影院音箱有什麼優點和缺點》。
再加上小房間的房間增益異常激烈,最後的結果,就是低頻拖泥帶水,讓人頭暈腦脹,最後只好把低頻部分切掉交給炮來處理,但是這樣自廢武功,和直接使用小型書架式音箱或者壁掛式音箱又有什麼區別呢?
所以,適合的,才是最好的。
巴雷特狙擊槍厲害還是柳葉刀厲害?毫無疑問的,但是現在我們有一個限定條件:在一個10平米房間裡,哪個厲害?明顯是一刀斃命的問題。反器材狙擊槍即便再厲害可以打飛機,在這種狹小的空間也施展不開,只能任人宰割。
在音響行業,就有一位設計師,堅持用5.25寸低音做音箱,也得到了全世界範圍的認可,證明小尺寸也可以出好效果。而院線用的15寸甚至18寸喇叭,做工糙聲音粗就不說了,按照目前國內的住房情況,拿得出一間五六十平方房間做影音室的相對還是太少,家裡能不能放得下大喇叭都成問題。
上圖這套音箱擺在家裡(最小那個音箱也有沙發大),影音室直接變倉庫了,完全施展不開……
按照THX標準,80Hz以下就是要直接切掉的,再低的頻段會受到房間模式嚴重幹擾,劣化聲音,全部交給低音炮處理(當然具體實踐要根據具體情況)。也就是說,只要保證音箱頻率延伸下限達到80Hz就夠用,而大口徑喇叭最大的優勢就是低頻的寬鬆感和延伸,可是在家用環境,再往下也沒有用武之地,為這部分多花的錢就打了水漂,大箱子還佔空間,實在得不償失。
同樣價格情況下,買大還是買小?
我見過很多立櫃那麼大的音箱,價格才兩三千塊錢。要知道,買個好點的立櫃可都不止三千塊,更何況是加入很多揚聲器,再配上分頻器,精心設計並調音的專業音箱呢?
想必極低的價格做出來這麼大個音箱,音質就完全談不上了,做工、用料都慘不忍睹。但是如果把同樣預算用來打磨一款小口徑音箱,就從容得多。
總結:適合的就是最好的,如果你預算低,房間小,調試技術不夠出神入化,那我就不是很建議用十二寸甚至十八寸大口徑音箱,總之,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如果你在組建和使用家庭影院過程中遇到了什麼問題,都可以私信老蝸牛一起聊聊。
更多新鮮好玩的家庭影院資訊請關注家庭影院網(微信公眾號:hdavcomcn),家庭影院音響玩家互動媒體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