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下席捲全球的「新冠肺炎」面前,除了做好個人防護,還有哪些方法可以更好的預防呢?日前,專家通過大數據研究發現,肺病易患人群其實具備較為典型的先天特徵。了解自己的先天稟賦,結合時令採取對應的養生方式,一定程度上可以達到「治未病」的目標。
「時空基因」承載先天稟賦
近期由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的《疾病早知道:解讀時空基因密碼(續集)》中,作者陸致極先生提出了「時空基因」概念,並對相關病例的先天稟賦進行量化研究。每個人是何種體質、有哪些先天疾病傾向,乃至性格特徵,都可以個體出生時的初始狀態中找到線索。這一生命的初始狀態,也稱為「時空基因」。
作者陸致極是計算語言學家,著名命理文化研究學者,「時空基因」研究的開創者。1981年上海復旦大學中文系碩士,1991年美國伊利諾大學語言學系博士。2008年在北京大學演講「人生基因的探索」;2012年在「旅遊衛視」《國學堂》節目談「又一種『基因』的探索」;2019年在中央民族大學演講「解讀中國文化構成的密碼」;2020年被授予美國紐約中醫學院榮譽客座教授。
近年來,陸致極關於出生時間與健康、疾病相關性的研究成果廣受關注,先後著有《又一種「基因」的探索》、《解讀時空基因密碼:輕鬆知道你的先天體質》以及《疾病早知道:解讀時空基因密碼(續集)》等著作。
將先天稟賦量化成為「時空基因」圖譜的過程,是中國傳統智慧與現代研究工具相融合的過程。陸致極介紹,自然時空「氣」運動的每個片段(2小時),都可以由四組天幹地支符號來標記。由於幹支具有陰陽、五行的內涵,通過它可以了解「氣運」在時間序列上的變化狀態,這就為「時空基因」的表述提供了量化的基礎。
輸入個人的出生日期,通過特定的程序將其轉化為一個陰陽五行結構(包含十天幹及「燥溼度」的11個數組);再根據「易醫同源」的原則,轉化成為對應於人體的五臟配屬分值。在此基礎上,用模糊聚類算法對這些案例數據進行分類和篩選,得出具體疾病類別及分型;再計算出每類疾病的基本參照標準,通過比對,就可以對個人先天疾病傾向進行「預測」了。
十天幹對應五臟配屬
某案例的時空結構數組
你是肺病易患人群嗎?
繼本書上一輯披露了「時空基因」與先天體質之間的關係後,陸致極又在這本新作中展示了「時空基因」和疾病之間的相關性。以肺病為例,將現有肺病案例綜合分析後,可以得到肺病患者的「時空基因」參照圖譜:
肺病案五臟圖
肺病案五臟陰陽分布圖
肺病案氣機圖
從中可以看出,肺病患者往往具有以下共同點:
(1)從五臟能量分布看,心火最旺;中土脾胃其次;肝木、肺金、腎水俱弱。
(2)強火克肺金;肺金內部陰陽不平衡,肺氣更弱。
(3)肺金、腎水皆弱,肺主出氣,腎主納氣,呼吸功能不足。
氣機上,上實下虛,肺金肅降功能不足。
總體特徵上是強火傷金。
如果想知道自己是否是肺病易感人群,只需藉助書中附帶的小程序,通過將自己的「時空基因」數據與參照圖譜相比對,就可以計算出患該類疾病的概率。
作者陸致極說,經過大數據分析後,每種疾病還能被進一步分型,這反映了構成疾病先天條件的多樣性。以肺病為例,肺為嬌髒,自然跟寒暖、燥溼狀態有密切的聯繫。在四種肺病分型中,A 型是寒溼,B 型是熱燥,這都是「致病」的因子(佔樣本 51%)。C 型是燥土(胃)埋金, D 型是溼土(脾)困金,結果都是肺氣阻滯,構成了後天病變的緣由。
輕鬆自測:疾病早知道
陸致極先生認為:人具有兩個生命體。
一個是父母給的遺傳生命體,也就是這個有血有肉的「有形」身體;另一個是天地給的自然生命體,就是《黃帝內經》所說的「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人能應四時者,天地為之父母」。這是一種「無形」的生命體。兩者相互結合,形神俱備,才構成了人的真實的生命活動。
前者的初始狀態,是人的生理基因(DNA);後者的初始狀態,即出生時天地的「印記」,稱作為「時空基因」。
在這本新作中,陸致極以十天幹對應五臟之陰陽,創造出氣機模型,列舉了七種常見病(心臟病、腦血管病、肝系病、肺系病、腎系病、胃病和糖尿病),以及三種癌症(肝癌、肺癌、胃癌)樣本,運用數理統計算法,深入挖掘各類先天疾病模型特徵。
陸致極發現,先天五臟能量分布的偏頗性是後天發生疾病的重要條件;五臟對應五行相剋關係是潛在疾病發生的主要線索。根據程序輸出的結果,往往先天五行能量分布越均衡身體越好,偏離值越大,相關疾病的可能性越高。
美國針灸與東方醫學院校認證委員會主席、美國紐約中醫學院院長陳業孟為該書撰寫了「序言」,並對「時空基因」研究給予高度評價。他指出:這使模糊的中醫概念有了定量或半定量的數學模式,為中醫研究開闢了一條新路。
在隨新書發布的「時空基因健康評估」小程序中,用戶可以了解自己的先天體質類型和先天疾病傾向,還可以得到根據最近60天的氣象物候時間段(中醫五運六氣)特徵、針對用戶先天五臟能量的分布情況提出的個性化養生策略。而這一切,通過程序僅需數秒就可以實現。
「五一」小長假將至,不少家庭已有出遊計劃。專家建議,此時自我防護仍然不可放鬆,保持一定的社交距離,出行仍應佩戴口罩,在公共場所就餐建議使用公筷。與此同時,及時了解自身體質,進行有針對性的預防和保健也很重要。
(責任編輯: 李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