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社科】張載的社會重建思想

2020-12-21 西部網

編者按:

2020年是張載誕辰一千年。「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不僅代表了張載博大的胸襟氣概和高遠的思想境界,也是張載創立的關學學派的精髓所在。重新審視張載關學的思想價值和時代意義,從張載「四為」獲取使命意識和精神境界的深切感悟,正是關學學人的人文情懷給予我們的極好啟迪。

張載生活在北宋中葉,有著強烈的經世情懷和治世抱負。他認為,要實現「為萬世開太平」的理想,必須加強社會重建,對社會秩序進行有效的整頓。張載社會重建思想的特點是重視復活、提升社會自組織能力,發揮其在國家長治久安中的積極作用。

整合社會力量的基本理念

中國有重視社會建設的悠久傳統。早在夏商以前,古人就已經逐漸摸索出禮樂這一融合族群的有效途徑。夏商時期,中國文明進一步向禮制方向發展。西周時期,周公「制禮作樂」,禮制的內涵更加豐富和系統。逐漸完備的禮制,不僅確立了國家的政治理念和典章制度,而且形成了完備的社會規範和價值原則,指導和調節著人們的社會活動,有效地實現了社會關係的整合。家族為基本單元的社會力量成為國家統治的基石是禮制最重要的特質。

張載指出,北宋社會組織的主要危機是「家且不能保,又安能保國家」(《經學理窟·宗法》)。張載的這種認識是有歷史根據的。秦漢以來,君主專制和郡縣制的確立及推行,以宗法關係為基礎的分封制、世卿世祿制和井田制式微,族權和政權合二為一的「家國同構」格局有所鬆動,國家政權和社會力量之間的張力開始增大。唐宋之際,世家大族進一步走向衰落,如何有效地組織、凝聚和整合日趨分散的社會民眾和社會力量成為日益突出的問題。社會力量的有效整合成為「治國平天下」的重要方面之一。

張載將社會力量衰弱的原因歸結為「三代道失而民散」(《文集佚存·策問》)。在張載看來,社會力量渙散、社會問題日益嚴重的原因在於先王先聖之「成法」遭到了破壞。若要加強社會的重建,必須效法「三代」。他指出,「蓋孤秦以戰力竊攘,滅學法,壞田制,使儒者風義寖弊不傳,而士流困窮,有至糟粰不厭……今欲舉三王教胄之法,使英才知勸而志行修,阜四方養士之財,使寒暖有歸而衣食足,取充之計,講擢之方,近於古而適於今,必有中制。眾君子強學待問,固將裨益盛明,助朝廷政治」(《文集佚存·策問》)。張載提出,官府應當推行「族閭鄰裡之法」,使民眾力量得到有效組織,從而激發社會自組織能力,實現「使之樂群以相聚,協力以相資」的社會建設目標。張載強調,「此三代法制,雖萬世可行,不止利今日之民」(《文集佚存·邊議》),「古之人,在鄉閭之中,其師長朋友日相教訓,則自然賢者多」(《經學理窟·氣質》)。張載認為,在社會建設過程中,社會力量要遵循先王先聖之道,契合國家統治原則,官府亦應給予社會力量一定的自主權利,「官不拘制,一從其宜,則積聚幼老,得以先自為謀而處之有素」(《文集佚存·邊議》)。

從理論走向實踐

張載指出,欲加強社會重建,先要保障民生,辦法是恢復井田,將天下的土地平均分配給農民,「治天下不由井地,終無由得平,周道止是均平」(《經學理窟·周禮》)。張載指出,溫飽是穩定人心、構建家庭倫理、穩固社會力量、實現社會教化和維護社會秩序必需的經濟基礎,「家不富,志不寧」(《橫渠易說·上經》)。他認為,《易》「言『風自火出家人』,家人之道必自烹飪始;風,風也,教也,蓋言教家人之道必自此始也」(《橫渠易說·上經》)。這一思想延續了儒家先富而後教的基本理路,與北宋的社會現實直接相關。北宋「不抑兼併」,造成「富者有彌望之田,貧者無卓錐之地」的局面,農民日漸喪失基本的生活保障。張載提出了恢復井田這一較為靈活變通的過渡性方案,認為「茲法之行,悅之者眾」,可以為農民夯實安居樂業的經濟基礎,能夠激發民眾參與構建良好社會秩序的自覺性和積極性。這也就是張載強調的「貧富不均,教養無法,雖欲言治,皆苟而已」。

宗法是有效的社會組織形式。張載指出,「管攝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風俗,使人不忘本,須是明譜系世族與立宗子法。宗法不立,則人不知統系來處。古人亦鮮有不知來處者,宗子法廢,後世尚譜牒,猶有遺風。譜牒又廢,人家不知來處,無百年之家,骨肉無統,雖至親,恩亦薄」(《經學理窟·宗法》),只有讓自然血緣關係條理明晰,社會才有堅實的親和力。但北宋時,宗法制度已遭到破壞,朝廷無「世臣」,社會無「世族」,形成不了有效的社會力量「保國家」,影響國家長治久安。張載強調,「宗法若立」「各知來處」,天下官民「各保其家,忠義豈有不立?忠義既立,朝廷之本豈有不固?」(《經學理窟·宗法》)為適應社會形勢變化,張載還對宗法制度做了大膽的革新,目的是復活以家族為基本單位的社會自組織能力,喚醒官民的「忠義」自覺,鞏固國家統治。

張載強調,推進社會重建必須「敦本善俗」「以禮為教」。社會自組織能力的發揮,必須有具備良好道德素質的社會個體,這就需要從社會風氣的根本入手,「本立而道生」。而「敦本善俗」的根本途徑就是「以禮為教」。「進人之速無如禮」(《經學理窟·禮樂》),「蓋禮者,滋養人德性,又使人有常業,守得定,又可學便可行,又可集得義」(《經學理窟·學大原上》)。「禮」可以培養人的內在德性,使人們「守禮」而「不畔(叛)道」,確立對社會秩序和社會價值的自覺認同。值得注意的是,張載認為社會建設中知識分子應擔當起更大的責任,「君子以振民育德」(《橫渠易說·上經》),「君子以居賢德善俗」(《橫渠易說·下經》),強調「今欲功及天下,故必多栽培學者」(《經學理窟·義理》)。

張載曾經將他的社會重建思想付諸實踐。呂大臨在《橫渠先生行狀》中記述了張載任雲巖(今陝西宜川)縣令時的所作所為,「政事大抵以敦本善俗為先,每以月吉具酒食,召鄉人高年會於縣庭,親為勸酬,使人知養老事長之義,因問民疾苦及告所以訓戒子弟之意。有所教告,常患文檄之出不能盡達於民,每召鄉長於庭,諄諄口諭,使往告其裡閭」。張載還針對邊境之地「城中之民既得以依城,自郊外百姓,朝廷不豫為慮,非潰亡失生,則殺戮就死」(《文集佚存·邊議》)的情況,為邊境之地的民眾提出加強自治組織建設以保衛家園的系列方案。在京任職時,張載力排眾議,建議朝廷根據「古禮」規範日漸滋弊的「冠婚喪祭之禮」。在隱居橫渠(今陝西眉縣)時,他更是親率弟子致力於社會建設事業,在關中推行「以禮為教」,「與學者議古之法,共買田一方,畫為數井,上不失公家之賦役,退以其私正經界,分宅裡,立斂法,廣儲蓄,興學校,成禮俗,救菑恤患,敦本抑末,足以推先王之遺法,明當今之可行」,「學者有問,多告以知禮成性變化氣質之道,學必如聖人而後已」。張載在關中的社會建設事業取得了積極效果,「關中學者,用禮漸成俗」。二程(程顥和程頤)對此評價道,「自是關中人剛勁敢為」。

影響後世鄉約發展

張載注重社會重建的思想得到弟子們的繼承和發展,其中最有影響力的是呂大鈞及其兄弟。呂氏兄弟率領鄉人創作鄉約鄉規並付諸實踐,致力於社會自治組織建設。他們的《呂氏鄉約》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成文的較為完整的鄉規民規,目的是教化鄉黨鄰裡,使鄉民敦厚為善、遵循儒家仁義禮儀,從而形成一個自覺自愿、知禮習義、周濟合作、互相協商、具有良好秩序和較強社會自組織能力的基層社會自治組織。《呂氏鄉約》共分「德業相勸」「過失相規」「禮俗相交」「患難相恤」四部分。「德業相勸」是《呂氏鄉約》的總綱,要求鄉黨鄰裡在修身、立業、齊家、交遊等方面從善而行,相互勉勵,相互監督,實際上就是《大學》「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社會基層的具體落實措施。「過失相規」規定了包括「犯義」「犯約」「不修」三個方面的過失及其懲戒辦法。「禮俗相交」規定了各種社會往來的禮節、禮儀。「患難相恤」規定了鄉黨鄰裡在遇到水火、盜賊、疾病、死喪、孤弱、誣枉和貧乏等患難情況時應相互扶持周濟的義務。

《呂氏鄉約》是對張載社會重建思想的進一步貫徹和實踐,也是儒家禮治思想在社會建設方面的具體落實。張載曾感嘆說:「秦俗之化,和叔(即呂大鈞)有力。」(《關學編》卷1《和叔呂先生》)不僅如此,《呂氏鄉約》還成為後世加強社會建設的重要藍本,得到歷代儒家學者乃至統治者的重視、效法和推廣。理學集大成者朱熹十分推崇《呂氏鄉約》,並對其「稍增損之,以通於今」。經朱熹的提倡,《呂氏鄉約》更加受到後世的重視。明初學人解縉向朝廷建議將《呂氏鄉約》頒行天下,明成祖以國家詔令方式將《呂氏鄉約》推行於全國。清朝也在全國大力提倡和推廣鄉約,頒布的有關鄉約的諭旨比以前的朝代更多。儘管明清以來的鄉約逐漸滲入官治因素,但越來越在全國得到普遍推廣的鄉約成為推動中國古代社會建設的重要力量。

(作者系西北大學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西北大學哲學學院講師)

編輯:秦秦

相關焦點

  • 張載思想和關學精神的當代價值
    今年適逢北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張載誕辰1000周年,為追思先賢風範、傳承關學文脈,12月12日至13日,紀念張載誕辰1000周年學術研討會在西安和寶雞舉行,以期喚起我們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反思、珍視和賡續,從而講好陝西地域文化
  • 長篇歷史小說《大儒張載》榮獲首屆陝西金融文學獎
    長篇歷史小說《大儒張載》已榮獲四項獎勵及榮譽 碧雲天(記者) 長篇歷史小說《大儒張載》於2016年7月份由西安出版社出版後,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截止目前這部書已經連續榮獲四項獎勵及榮譽
  • 紀念張載先生誕辰1000周年研討會在穗舉行
    紀念張載先生誕辰1000周年研討會在穗舉行金羊網  作者:王楠  2020-08-15 如何將古代先賢的思想運用到當今社會的發展和研究中去,成為不少學者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 【悅讀薦書】西北大學出版社:《張載思想研究(修訂本)》
    【悅讀薦書】西北大學出版社:《張載思想研究(修訂本)》 《張載思想研究(修訂本)》是由西北大學方光華教授、曹振明副教授在原《關學文庫》學術研究類《張載思想研究》基礎上修訂的。
  • 挖掘張載關學思想內涵 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民胞物與 和合天下...
    活動由陝西省人民政府、文化和旅遊部、國際儒學聯合會、中國社會科學院、光明日報社主辦,中共陝西省委宣傳部、陝西省文化和旅遊廳、西安市人民政府、寶雞市人民政府承辦,包括主旨論壇、主題分論壇、橫渠書院開園、關學研究成果發布等多項內容,200餘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共享張載關學思想文化盛宴。
  • 張載的唯物主義論提出了哪些論點?他思想的落後面又有哪些?
    引言張載(公元1020-1077年)字子厚,陝西鳳翔橫渠鎮人。因為他住在關中,所以他的學派稱為關學。張載和二程有親戚關係,過去對宋代理學亦以周(敦頤)程(顥、頤)張(載)朱(熹)並稱。但張載和二程是有所不同,他在世界觀上有較多的唯物論思想,因而受到程頤的反對;但他思想一些有利於封建統治的觀點,卻得到程頤的讚揚。這說明唯心論者對稍有一點唯物論思想亦不會放過,可見歷史上思想鬥爭的激烈。
  • 民胞物與 和合天下——紀念張載誕辰1000周年
    今年適逢北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張載誕辰1000周年,為追思先賢風範、傳承關學文脈,12月12日至13日,紀念張載誕辰1000周年學術研討會在西安和寶雞舉行,以期喚起我們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反思、珍視和賡續,從而講好陝西地域文化,讓世界更好地了解陝西。
  • 歷史話劇《張載》在西安內審演出獲成功
    9月26日晚,為喜迎建國71周年,隆重紀念北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關學創始人、中國理學奠基人之一的「北宋五子」張載誕辰1000周年,主題為「群賢賞評· 聚力傳承」的大型古裝歷史話劇《張載》內審演出,在古都西安富德藝術劇院成功舉辦。
  • 歷史話劇《張載》在西安內審演出引起共鳴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被當代著名哲學家馮友蘭先生稱為「橫渠四句」的「四為」思想有口皆碑,富有深刻的當代社會價值。張載的「太虛即氣」的學說、「氣一元論」的思想,為中國古代辯證法「兩一」學說的集大成者;在中國哲學史上第一次建立了比較完整的氣一元論哲學體系,開闢了樸素唯物主義哲學的新階段。
  • 全能大儒張載:「世間第一流人物」這樣煉成
    張載幼年喪父,在勤奮讀書中逐漸建立了對社會的認知。青年時代的張載,懷著一顆平定西部邊疆危難的雄心,向當時主持西北防務的範仲淹上書《邊議九條》,陳述自己的見解和意見,並準備組織民團出徵,收復失地。範仲淹在延安軍府召見了這位志向遠大的儒生,認為張載可成大器,勸他說:「儒者自有名教,何事於兵?」
  • 挖掘張載關學思想內涵 傳承優秀傳統文化
    活動由陝西省人民政府、文化和旅遊部、國際儒學聯合會、中國社會科學院、光明日報社主辦,中共陝西省委宣傳部、陝西省文化和旅遊廳、西安市人民政府、寶雞市人民政府承辦,包括主旨論壇、主題分論壇、橫渠書院開園、關學研究成果發布等多項內容,200餘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共享張載關學思想文化盛宴。
  • 專訪陝西師範大學教授林樂昌:為天地立心歷千年而彌新
    範仲淹奉命鎮守陝西之後,青年張載前去拜見。範仲淹知人善教,對張載加以開導,使青年張載轉而把一腔豪情投入復興儒學的事業。張載具有坦白光明的人格,堅毅不拔的精神,大氣磅礴的思想。他38歲中進士後,做過幾任地方官。50歲時,張載赴京任職。次年,因弟弟張戩得罪王安石被罷官,張載便辭職返回故裡。此後一直到逝世前的六七年間,除短期入朝外,張載一直在橫渠鎮講學著書。張載一生著作很多,最有名的是《正蒙》《西銘》。
  • 橫渠聚焦丨追溯鄉賢文化,不能繞過張載和他的大弟子
    其作者呂大鈞,正是橫渠先生張載的大弟子。 呂大鈞將張載的禮入教化和躬行禮教延伸到實踐中,作為鄉村管理制度的核心主旨,使得關學重禮貴教、經世致用思想在《鄉約》中得到了集中體現。如果說張載先生的「有為四句」是對知識分子、精英階層的砥礪與鞭策,《呂氏鄉約》則是張載思想對鄉村日常生活的指導和規範。
  • 用哲學視角讀懂大儒張載
    說到「張載」這個名字,可能陝西關中之外的很多人並不一定熟識,但提起「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四句話,絕大多數人都會連連點頭——聽過!張載,字子厚,因居於橫渠(今陝西省寶雞市眉縣橫渠鎮),世稱橫渠先生,故而他這四句被歷代傳頌不衰的名言,也被稱為「橫渠四句」。
  • 張載:宋明時期理學文化的傳教士
    同時,在這一文化發展的過程中,出現了許許多多的一直都在引領當時社會發展的人,一直都在剖析當時的文化心理的人,他們代表了先人思想發展的最高水平,張載就是其中之一。他是一個真正的大家,在他的經歷裡面,他對宇宙,對人生,對價值都有見解,從中堅持去尋找,不斷發現所探求的奧秘。
  • 【悅讀薦書】西北大學出版社:《經學、理學與關學——論張載在中國...
    【悅讀薦書】西北大學出版社:《經學、理學與關學——論張載在中國思想文化史中的貢獻》 《經學、理學與關學——論張載在中國思想文化史中的貢獻》是著名史學家、思想史家、教育家張豈之先生近十年來關於中華思想文化研究的成果集。文字深入淺出,通俗易懂,梳理中華文化的發展脈絡。
  • ...張載「為天地立心」的理性分析,以及對現世具有啟迪作用的思考
    張載是北宋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他是理學的奠基人,關學的創始人,他的偉大之處就在於站在哲學的定位,提出了著名的「橫渠四句」,當然他的功勞很多,這裡不一一涉及,只是來分析他所提出的「四為思想」中的「為天地立心」。
  • 中國哲學史學會年會在寶雞舉行 專家學者共話關學思想
    寶雞新聞網訊(記者 惠耀輝)12月13日下午,紀念張載誕辰1000周年之際,2020年中國哲學史學會年會暨第四屆經史傳統與中國哲學學術研討會在眉縣舉行。本次活動由中國哲學史學會、中國社科院哲學研究所、西北大學主辦。
  • 2019年叫好又叫座的人文社科圖書有哪些?
    從無意識、量子和基因,到蟲洞、網際網路、現代主義,彼得·沃森縱覽風雲變幻的20世紀,撥開戰爭和政治的迷霧,寫盡百年間人類的思想全貌。這些思想將會是我們理解當今世界,理解人類自身的關鍵所在。>ISBN 9787559435170曾入選2019年4月人文社科聯合書單◆ ◆ ◆ ◆本書是有關公民社會秩序的一種歷史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