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光寫論文不抗疫情?我幫大家解讀一下68篇新冠病毒論文

2020-12-21 騰訊網

作為科研狗,我每天一睜眼就會水水新型冠狀病毒相關的paper,看科學家們抗擊疫情又有啥新進展。然而這幾天我快要看吐了!看論文的速度根本跟不上發論文的速度啊!

1月30號,Nature上的一條新聞《China coronavirus: how many papers have been published?》指出,截至1月30日,至少有54篇關於新型冠狀病毒的英文論文發表!

也太特麼多了吧!許多微博網友們對此非常憤怒,狂噴中國專家學者只想發論文不想抗疫情,中國SCI體制害人,高福院士為了搶發paper不惜瞞報疫情,毫不顧及大眾的生死。

無聊的陰謀論我向來是不屑的,但我更多的是震驚和疑惑:正常情況下發paper可謂是寫一年投一年,修修補補又一年,總之就是一個慢。可這次咋發得這麼快?審稿人也知道趕熱點嗎?

於是這兩天我扒完了關於新冠病毒的所有學術文章!扒完後發現,事情跟大家想的還是有很大出入的。今天就來幫大家好好吃一吃學術瓜,分析一下新冠病毒究竟出了多少論文、該不該在這時候發這麼多論文、中國科學家的表現如何。

01.現在究竟發了多少篇論文?

新冠病毒的文章數量在持續增長。截至2月3日,我總共找到了68篇。展示如下:

最近一周的論文就有30篇,平均每天4.3篇!乍一看又是Science又是Nature又是柳葉刀的,非常唬人。按這個發展勢頭,本周內沒準就能破百。

但你仔細看,這些都是學術論文嗎?

並不!

我簡單給大家科普一下。像Nature、Science,雖然上面的內容你都看不懂,但它們本質上是學術雜誌

既然是雜誌,就和娛樂雜誌一樣,是分很多文章類型的。像《知音》、《讀者》上,除了散文雜文,還會有笑話欄目、攝影作品欄目、廣告欄目……學術雜誌也分Article、Comment、Editorial、News、Correspondence等等。

比如這是Nature首頁上的欄目。

大家聽得最多的「學術論文」,指的是Article。Article就像八股文一樣,有固定的套路和格式。不管發哪個期刊,基本都是Introduction /Experiment /Results & discussion /Conclusion幾大部分,相當於「前人做了啥/我做了啥/給你看看結果/我牛逼」。

Article圖文詳實,工作量大,一般得做個半到一年實驗才能湊夠一篇的數據,發2-4篇article才能博士畢業。像下面這篇就是復旦2月3號在Nature發的Article。

Comment屬於「學術評論」,根據現狀或者別人的論文內容發表自己的感想。像下面這篇發在柳葉刀上的,看著很厲害,其實不是學術論文,是在呼籲數據共享、相互加油鼓勁。

論文部分內容

Editorial可以理解成「主編寄語」,由期刊編輯部發表演講,主持下大局

我仔細一看,這篇其實是Science上的News,也就是新聞報導,由Science的記者把事件、學術觀點整合成深度稿件,並不是科學研究,也大可不必「震驚」。

這個新聞的作者JonCohen真的很厲害,文章也都很深刻,最近在Science保持著日更1-2篇冠狀病毒新聞報導的水平。但你要不仔細看的話,可能會覺得人家發science比畢導發公眾號還多。

除了這幾種還有其他的類型,在此就不一一介紹了。最後一番統計下來,這68篇論文中,Article佔45篇。

45篇也不少吼,但其實它們並不都是正式發表了的學術論文。

這45篇Article主要分布在bioRxiV、medRxiV、柳葉刀、NEJM、Nature上。

其中柳葉刀的影響因子59.1,NEJM70.67,Nature43.07,都是超一流期刊。那bioRxiV、medRxiV這倆是啥呢?

我簡單解釋一下。一般論文發表的流程是:科研狗把論文投稿給學術期刊-期刊審稿-修改-通過-發表。從你投稿到論文正式發表,中間審稿、修改可能要幾個月。

如果你比較著急,想讓大家提前看到你的研究成果,你就可以在投稿之後,把論文在「預印本網站」上公布出來,供同行交流學習。bioRxiV、medRxiV就是倆預印本網站。

比如武漢病毒所2月3號發了一篇nature,宣布病毒很可能起源於蝙蝠。其實這篇文章1月22號就在預印本網站上公布過了,所以我們才能提前12天就知道病毒起源於蝙蝠。

那麼45篇Article裡,有多少是發在預印本上的呢?33篇。

所以這33篇論文,是已經投稿,但還沒有審核通過,所以還不能把它當成學術界認可的科研成果。預印本上的論文向來良莠不齊,我要是願意,我前兩天在B站上那個視頻都能寫篇論文投到預印本上去。

比如MedRxiv上吉大一位小哥的論文,我人生第一次見到自己掛自己通訊作者,一個人兼任一作、導師,拿自己的163郵箱當通訊郵箱的風騷操作。

論文主要是建了個模預測疫情的發展,然而整篇paper裡居然就倆圖!而且我沒看錯的話,第一張圖就是各省市確診病例數據吧?!等於你自己就畫了一張圖就來投paper了嗎!

像之前印度三哥在bioRxiv發了一篇神文,說新型冠狀病毒與HIV病毒有相似性。

三哥一通操作猛如虎,搞得中國群眾都以為病毒是人為製造的!究竟是美國迫害中國的陰謀,還是武漢病毒所的恐怖實驗!家族群裡長輩們也是痛心疾首轉了一波又一波。

但其實他的研究邏輯和方法是完全錯誤的,結論也是強行製造恐慌。最後被一串科學家聯手噴到退水,撤稿了。

左圖:這個世界已經足夠可怕,我們不需要通過錯誤的分析來激起陰謀論

說真的,我要是石正麗,這兩天研究新冠病毒百忙之中還要抽時間出來給學術論文都沒看過還聽風就是雨的微博網民澄清各種陰謀論,我特麼能被氣死!

所以總結一下,刨去只在預印本上發布的文章,目前正兒八經的學術論文只有12篇。不過預印本上的雖然沒正式發表,但畢竟大部分是正經博士,也可以一看。

但千萬記住:看不懂的東西不要隨便信,更不要隨便噴。

03.寫這些論文的人咋這麼有空?不去抗疫情嗎?

(1)論文都是哪些人寫的?

給大家看看這12篇論文,7篇來自內地,3篇香港,2篇國外。

影響因子也是有高有低,上到頂刊NEJM,下到4區小刊。其實學術界也有「追熱點」,這不是什麼壞事,各國科學家都在實驗室裡努力幫我國攻克病毒,想想不覺得很燃嗎!

(2)發表的論文都講了些啥?

大部分是講病毒傳播模型的。就像我前段時間發的視頻,不需要對病毒做實驗,只要有各地的發病數據,就可以建個模一通計算猛如虎,然後預測未來的疫情發展。

有些是講病毒分析的。利用各種先進的基因檢測技術,對著病毒一通分析猛如虎,把它祖宗八代的RNA序列都給扒拉出來,方便誅連九族。

還有的是講臨床治療的。大概就是向醫生們介紹病例的臨床表現以及合適的療法。

論文的內容不同,工作量也不同。個人覺得,建模分析傳播的論文明顯寫起來速度要更快,跑代碼也比做實驗簡單很多,所以這類文章特別多。

目前正式發表的12篇裡,3篇講臨床,4篇講病毒,5篇講傳播。總之各領域研究全面開花,人類對病毒的理解在越來越透徹。

(3)有可能為了發論文而隱瞞病情嗎?

先說結論:不太可能。陰謀論是把院士當傻子嗎?他會缺這一篇論文嗎?

前段時間網上被罵得很慘的CDC,分別於1月24日和29日在頂刊NEJM上發表了兩篇論文。第一篇告訴全世界傳統的方法可能無法區分新型冠狀病毒和普通β冠狀病毒,需要用特殊的方法來鑑定。

這篇沒什麼毛病,用最快的速度給出了病毒的RNA序列以及和其他冠狀病毒的區別,方便了全球的醫療機構和學者做好預防和進一步研究的準備,中國牛逼!

飽受爭議的是第二篇論文,CDC對已知的425個病例數據進行了回顧性調查,整理了一篇數據分析發了出來,文中最挨噴的是這一段:

噴之前得先搞懂什麼是回顧性調查,我以數學題舉一個粗糙的例子:做一道新的數學題時,腦子裡一片空白,不知道該用哪一種方法做;但看過答案之後再做這道題,腦子的思路就非常清晰。

這篇論文在1月23日開始進行回顧性調查,一回顧才發現12月中旬的一組家庭傳染的例子,大呼「哎呀媽呀原來是這麼回事!」 這就被網友噴成狗了,說他「明知病毒人傳人,卻為了發表一手結論而隱瞞上報」。

他當時倒是想發現來著,但問題是當時也發現不了啊!網友們一個個事後諸葛亮誰不會?況且人家院士行走江湖什麼paper沒發過?為了一篇paper背一個歷史級大黑鍋,陰謀論也真會編。

(4)科學家發論文就是耽誤抗疫情嗎?

寫論文的目的,是把自己的成果共享給全世界的學者,讓大家都可以及時更新科學界對新冠病毒的認知水平,讓全世界的科研力量都可以為抗擊病毒做出貢獻。這樣既能集世界學術的力量攻克難關,又能督促國內科研不要放慢腳步。

所以發論文,本身就是他們抗疫情的工作之一!不要隨便指責人家發論文不抗疫情了!你咋不質疑鍾南山院士接受採訪是耽誤看病呢?

正如Nature今天發的Editoria所呼籲的,有疫情咱們全世界一起抗啊!

(5)為啥非要發英文論文?中國的病為什麼不發中文論文讓老百姓看?

因為,學術論文基本都是英文啊!把病毒研究寫成中文論文,是想氣死全球同行嗎?

但是,只發英文論文,的確對國內民眾很不友好。全國上下都在時刻關注著研究的進展,但大部分人不會去看原始論文。在媒體的二次傳播過程中,就難免有誤解、斷章取義、陰謀論,乃至後續對CDC、武漢病毒所的謾罵和不信任。

在這種特殊時刻,如果有關注前沿的科研人員為國內大眾進行正確的科普解讀,不要老讓造謠的人瞎帶節奏,我想會是一件好事。

整天宅在家無所事事看paper的我會努力的……

04.那麼現在的學術研究進展到哪一步了?

(1)關於病毒的傳播能力

評價一個病毒的傳染性強弱,有個非常重要的參數叫基本再生數R0(basic reproduction number),表示在自然傳播下,一個患者平均會把疾病傳染給多少個人。一定要注意這是不加管控的情況,如果隔離患者會有效地降低R0。

當年SARS的R0在2-5。最近港大的一篇柳葉刀估計新冠病毒R0為2.68,中國疾控中心的一篇NEJM估計R0在2.2,但也都大差不差,說明新冠病毒傳染性屬於比SARS弱一些或者差不多的水平。

論文還預測了國內幾個城市未來疫情情況,認為疫情會在4月前後到達頂峰。但如果做好隔離和防護,疫情的規模會明顯降低。

不過隨著咱們的抗疫級別越來越高,操作越來越熟練,R0也會被降得越來越低!我現在就希望3月疫情能進入尾聲,4月能出門吃火鍋……

病毒研究方面

對病毒和治療的研究速度非常振奮人心!目前我們已經清楚了它的基因序列,知道了它與蝙蝠冠狀病毒具有96%的相似性,與SARS冠狀病毒有79.5%相似性。但從蝙蝠到人的「中間宿主」是啥還不清楚,也許是華南海鮮市場上的某種動物,比如北大某課題組認為是水貂。

2019-nCoV在細胞內的樣子

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完成這麼多的工作量,這確實是像火神山一樣的中國速度。至於病毒進入人體的機理,應該用什麼藥治療,也在越來越清晰。

最近李蘭娟院士宣布了兩種可能有效的藥阿比朵爾和達蘆那韋,美國的新藥瑞得西韋也開始在我國測試。相信控制疫情是遲早的事。

而在那之前普通民眾能做的事情依舊是:少出門!戴口罩!

寫在最後

這段時間全社會都在為對抗疫情努力貢獻,科學家也是其中一人,發論文也只是一種手段。

以前大家paper都要悄悄發,生怕同行偷了自己的idea。但今天,柳葉刀、NEJM、Nature都加快審稿速度,呼籲科學家信息共享。不管是中國、英國還是日本學者,都紛紛提前發布在預印本上,供全球交流。

全世界學者們都希望儘早在全球同步疫情發展、推進研究,幫助中國攻克疫情。

誠然,當前論文數量激增難免惹人非議,一堆人都在建模預測疫情走向,還有一些水文甚至臆測型研究論文的出現,免不了被大眾批判「追熱點」

科技部也於1月29日發出通知,不要把全部精力放在發論文上,「要勇挑重擔,全力投入科技攻關任務,把論文寫在抗擊疫情的第一線」

但絕對不能忽視掉,科技部的通知還強調了:「加強有關實驗數據、臨床病例、流行病學統計等數據、成果的開放分享。

疾病面前,研究疾病也是重中之重,知己知彼,才能克彼。人們對病毒研究得越透徹,越有利於調整防治方案、控制疫情。

你可以隨口說一句:「我早就猜到是武漢人吃野味搞的!」但這背後,是無數醫學生們熬夜拿著移液槍分離毒株、確定序列、溯源追蹤,最終發表論文,得到學術界認可,這事才算實錘了。

你可以跟你的親朋好友自以為是地科普:「病毒都沒藥可醫的,治癒的都是靠自身免疫力扛過去的。」但這背後,是一線的醫生匯總成百上千個臨床案例,一版又一版地更新治療和用藥方案,才終於讓治癒人數超過了死亡人數。

你可以隨意質疑:「我早猜到這病人傳人了,最後確診肯定SARS十倍起跳。」但這背後,是流行病學專家們走訪、統計、建模、預測,才能謹慎地發表一個R0值,供同行審閱。

每篇論文每張圖背後,都是科學家們掉的頭髮啊!

冷靜下來,試著下載一篇論文讀讀看。估計看不懂,但至少能讓我們增加一些對科學家的尊重。

SCI不害人。

為了發SCI而斷章取義、讓大眾搶雙黃連口服液的才害人。

所有人都想看真正有價值的研究成果,不是那些湊熱鬧的人搞出來的水貨。

人民寫論文的目的是為了服務於人民。論文只是用來確保權威性、告知大家疫情進展的工具,不該本末倒置,成為科研者追逐的目標。

那些奮戰在實驗室研究的科學家,和他們有價值的研究成果,也不應該成為網民口誅筆伐的目標

實驗室,同樣是他們拯救生命的戰場。

相關焦點

  • 七張圖告訴你,2020年出版了多少篇新冠論文
    疫情還推動了預印本論文的增加,讓男性作者的產出超過了女性作者,並且影響了審稿時間——一些主題的審稿變快了,另一些則變慢了。新冠洪流2020年,科研人員發表的有關新冠疫情的論文遠超10萬篇。根據Dimensions資料庫的統計,這些論文可能在12月初就超過了20萬篇。
  • 預印本拒稿新冠論文:低質量研究如何成為謠言和陰謀論的「溫床」
    新冠疫情讓預印本發布從學術高塔中走了出來。疫情之下,從業內科學家到普通民眾,都渴望得到新冠病毒更多的信息,傳統的同行評議期刊論文發布已不能滿足時效性需求,研究者紛紛將目光投向了更快捷發布的預印本平臺,其中不乏鍾南山這樣的著名專家。
  • 新冠論文爆發,眼花繚亂背後,隱藏著一些有趣結論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文丨學術頭條自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全球科學家們正以驚人的速度開展應對這一全球公共衛生危機的相關研究,各國科研人員圍繞病毒研究、疫情防控和疫苗積極開展科研攻關,產生了海量研究成果。面對讓人眼花繚亂的新冠科研論文,學術君通過 AMiner 學術平臺進行篩選和分析,發現了一些有趣的結論。
  • 火神山醫院研究論文分享:新冠病毒最遠傳播4米,鞋底也會傳播
    簡單介紹一下這篇論文的內容,這篇論文是基於我國疫情期間,重症監護室和普通病房的空氣及相關表面樣本採樣,這個研究的實驗醫院是火神山醫院,選擇了收治15個病例的ICU病房和收治24例病例的普通病房,對空氣、出風口,地板、滑鼠、病床扶手、醫護人員鞋底、手套等均進行了空氣採樣或擦拭採樣,結果表明,在ICU中一個採集站點(站點3)的陽性測試研究結果顯示,新冠病毒通過氣溶膠的傳播距離可能長達4米。
  • 新冠病毒有4個愛滋片段?假的!造謠的印度論文正撤稿
    特別是要闢以科學論文為基礎的謠言,那是要掉層皮的……可是如果不闢謠,這陰謀論調一夜之間就會傳播成百萬群體,比當前的疫情還可怕……算了,看看還有幾個還沒睡的小夥伴,來來幫個忙,咱們用神文的數據做個生物信息分析吧,用實錘砸向陰謀論者!
  • 《細胞》重磅論文:新冠病毒變異後傳染性更強 尚未影響疫苗研發
    全球正在密切關注新冠病毒的變異情況。一項最新發表的研究發現了新冠病毒關鍵變異的強烈證據。研究人員稱,正在流行的一種從歐洲傳播到美國的新冠病毒株更容易感染人類,但還沒有證據表明,變異後的病毒會導致更加嚴重的疾病。
  • 哈佛大學新冠論文境外瘋傳 竟依據百度搜索數據完成
    然而,耿直哥和同事們經過詳細調查後,發現這篇論文存在大量明顯而且極為低級的漏洞,完全配不上哈佛大學醫學院的水平,以至於讓人不得不懷疑這是不是一篇「命題作文」。一篇罩著哈佛大學醫學院光環的論文,成了川普當局和反華勢力攻擊中國的炮彈我們先來介紹一下這篇論文的內容。這篇論文目前預發布在哈佛大學的Dash學術平臺,但【尚未經過同行評審】。
  • 論文證實法國去年11月已有新冠病毒 外國網友:病毒不可能從武漢蹦...
    醫學期刊《國際抗菌劑雜誌》網站5月3日刊登法國巴黎東北郊塞納-聖但尼醫院集團主持撰寫的短篇通訊論文,證實新冠病毒2019年12月底已在法國傳播。法國商業調頻電視臺(BFMTV)、英國廣播公司(BBC)、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路透社(Reuters)等各大外媒紛紛轉載報導,引發輿論關注。
  • ...論文:不排除「超級傳播者」 中國開發新冠病毒疫苗開始動物試驗...
    周一(2月10日)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傳出最新消息,鍾南山領銜新論文稱,新冠肺炎病毒不排除「超級傳播者」,個別潛伏期超三周。與此同時,據媒體報導,中國開發新冠病毒疫苗開始動物試驗,最快4月進入臨床。此外,據央視新聞報導,海南10家實驗室可開展新冠病毒核酸檢測,2天內可實現全省疑似病例動態「清零」。
  • 探尋新冠病毒的「生物密碼」——北大生命科學學院陸劍課題組開展...
    -2),對新冠病毒(SARS-CoV-2)基因組的演化動態進行深入研究和解讀。該研究最早提出了新冠病毒存在兩個不同的主要譜系,從基因組水平上加深了我們對這種新型病毒的認識,對新冠肺炎疫情的臨床診斷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 新冠病毒發源地或不是華南海鮮市場,中國科學家通過構建新冠...
    ,因此,想從流行病學的角度分析新冠肺炎的發源地,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有了新冠病毒的家譜,我們就可以找到新冠病毒的祖先,然後循著這條證據線,就有望找到新冠病毒的發源地。
  • 陳根:從科學努力到科學弱點,科學如何戰勝新冠病毒?
    同時,疫情作為一個醫學事件,也引發了現代科學史上最大的轉折點。2019年秋天,由於沒有人知道疫情的存在,科學家們對新冠肺炎病毒的研究幾乎為零。而截至2020年12月15日,疫情已蔓延至200多個國家,超過7277萬人患病,因該病毒而死亡的人數超過161.9萬人。
  • 27 名科學家聯名反對陰謀論,武漢病毒所:問心無愧
    也就是說,論文認為,新冠病毒 S 蛋白的 4 個不連續位點被插入了 HIV 病毒的胺基酸序列。雷鋒網了解到,這裡所說的 S 蛋白(即 Spike Protein),其實也叫做突刺蛋白,它是幫助新冠病毒和宿主受體 ACE2 結合的重要紐帶。研究人員在論文中指出,新冠病毒 S 蛋白中的立體結構上 4 個插入位點恰好與動物細胞膜上的病毒受體 ACE2 相互結合,這 4 個插入位點能夠讓新冠病毒更好地入侵動物細胞,使其和 HIV 病毒具有相似的感染能力。
  • 中外科學家給出基因組學依據:新冠病毒非實驗室合成
    專家對新冠病毒基因組的兩大顯著特徵進行了比較分析,這些分析提供了大量證據推論出:新冠病毒不太可能是實驗室基因工程製造的病毒,而應該是病毒自然進化的產物。本報記者 劉園園疫情當頭,關於2019新型冠狀病毒來自實驗室洩露的傳聞此起彼伏。
  • 學術頭條:美新冠早期死亡被低估,教授抄襲國外本科生論文,謹防「坐...
    針對近期在媒體和社交平臺上流傳的一些有關新冠病毒起源的謬論,她表示,所有已知證據都表明新冠病毒源自動物,而不是經實驗室人工幹預或製造而來的。研究稱新冠病毒會在患者眼中殘留數日 眼睛或成病毒入口及傳播源研究稱新冠病毒會在患者眼中殘留。
  • 疫情之初在國際期刊發論文,疾控中心主任終於回應了
    原標題:疫情之初在國際期刊發論文,疾控中心主任終於回應了4月23日,中央電視臺主持人田薇通過其個人微博帳號@田薇_TianWei發布了一條採訪中國疾控中心主任高福的視頻。視頻中,高福主任說明了疫情之初在國際醫學期刊發表文章的原因。
  • 新冠論文4000字報價8萬元 學術黑中介要發「疫情財」
    其中,最新出售的論文中還出現了涉及疫情防治方面的研究內容。該廣告同時還附帶兩張圖片,標題為「特價核心」,內含三篇等待轉讓的不同方向、級別、時間和要求的論文提要信息。其中,第一篇就是關於新冠肺炎疫情內容的。論文級別顯示為「北核CSCD「,時間是2020.07—2020.08。
  • 論文證實法國去年底已有新冠肺炎病例 外國網友:病毒不可能從武漢...
    醫學期刊《國際抗菌劑雜誌》網站5月3日刊登法國巴黎東北郊塞納-聖但尼醫院集團主持撰寫的短篇通訊論文,證實新冠病毒2019年12月底已在法國傳播。法國商業調頻電視臺(BFMTV)、英國廣播公司(BBC)、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路透社(Reuters)等各大外媒紛紛轉載報導,引發輿論關注。
  • 學術頭條:唯一對新冠重症有效藥物,2019諾獎得主29篇論文疑造假...
    WHO宣布「團結試驗項目」測試的藥物均無效近日,WHO宣布,全球最大規模的、針對潛在新冠藥物的隨機臨床試驗——「團結試驗」(Solidarity Trial)中測試的藥物均無效。試驗共涉及來自400家醫院的1.1萬新冠病毒感染者。
  • 不少新研究為新冠病毒免疫帶來好消息
    據外媒報導,由於新冠病毒太新以致於科學家們無法弄清楚免疫能維持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