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的城市環境,以水為特色,城區範圍內江河湖泊眾多,水網密布,臨水而居的場所比比皆是。豐富的水資源給城市的發展帶來無窮活力,但同樣因為雨水泛濫也給城市帶來一定困擾,尤其是每年雨季,城市的內澇問題總是造成「到武漢看海」的窘況。比如洪山區就有一條最容易上演雨季看海的街道路段,它周圍匯集3所高校,雨季內澇嚴重,積水堆在道路上形成一片「汪洋」,常常淹過校大門,學生都要蹚水走過,這個地方就是雄楚大道小何西村段。
地勢拖累,最容易上演雨季看海的地方
雄楚大道小何西村這段馬路,除了是當年應屆生租房的熱門區域外,也是很多職場菜鳥起步的地方,而它之所以又成為城區內雨季最容易看海的地方,完全是因為地形地勢導致。簡單來說,東西走向的雄楚大道,在過了楚康路到達小何西村的這段馬路,中間的地勢是呈逐漸抬升趨勢的,導致楚康路以西地勢低,而小何西村以東地勢陡然增高。這種情況在平時看不出毛病,但一到了雨季,尤其是武漢的持續大雨季裡,馬路上積水倒灌,整個小何西村以東的雨水都向西邊流,而交通學校、旅遊學校和湖大職業學院這塊地勢低的路段自然就積蓄了大量雨水。積水源源不斷流來,下水道排洩流量有限,於是很快匯集,大面積積水很快形成,並逐漸增多。
積水形成的原因,有好幾點,無非是城市基礎設施,尤其下水道的建設標準沒有提上來,未考慮超長情況,導致最大排洩量不足,直接造成積水。其次也和天氣有關,畢竟瞬時強降雨等極端天氣確實少見。另外,也要考慮下水道年久失修的問題,在雨季堵塞,這時候即便很小的降雨也會造成內澇。綜合來看,雄楚大街本就是一條老交通主幹道,且雨季積水內澇不是局部地段,而是多處地段,相信很多本地土著都明白。
(參考用圖,侵權聯絡刪)
高校匯聚,看海季節難忘的蹚水出入往事
積水就積水,內澇就內澇,這其實也不是什麼大的問題,在極端降雨天氣下,城市出現內澇現象非常普遍,可雄楚大道這一段馬路之所以受人關注,與附近高密度居住的人群有關。具體來說,有兩大群體最難以忍受積水和內澇,他們是租住在附近的上班族和幾所高校的學生。上班族每天都要上下班,無論自駕還是乘坐公共運輸工具,必然要從雄楚大道走,極端天氣一來,路面一片汪洋,上班遲到,引發連鎖反應,看海顯得很悲壯,實是無奈心酸之感。
另一面,積水內澇受影響的是學生,他們本來可以無憂無慮生活在校園裡,但內澇嚴重,積水直接淹過校大門,淹到學校裡,往返唯一的宿舍和食堂等地方都要蹚水,受影響的同時也會有一些好奇。要麼不出宿舍樓,要出去就會引發各種活動,在「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年齡裡,學生總是詩意滿滿,豪情滿懷,看著一望無際的積水,難免會心生感慨,謂之「看海」。這種看海是好奇的,也是調侃的,偶爾蹚水出行,也是歡喜得很。
街道看海,多樣玩水感嘆高手在民間
一條雄楚大道,出行全在馬路兩側。一般情況下,遇上這種看海的時候,是不建議外出的,不過,哪能要求每一個人呢,尤其是生活在附近的人。在街道看海的日子裡,很多人依舊是該吃吃該喝喝,該上班上班,該做小生意做小生意。看海的窘迫可以打斷馬路運行,但生活仍然得繼續,於是在水深快要到達膝蓋的馬路上,經常可以看到挽起袖子和褲腿的人來來往往,掀起一陣小浪花。
與行人相比,機動車通行的狀況更加盛大。一般小車不敢走,大多會繞行,只有底盤超高的公交車無所畏懼,它們也常常排隊通行,一車打頭陣,開進汪洋裡,劈波斬浪,壓著水流向兩邊極速流去,看著有幾分衝鋒舟的感覺,非常過癮。當然,也有狠多不知深淺的小車強行通過,結果不是半途熄火逃命,就是車牌丟在水裡,這也讓很多小販嗅出商機,在水深下降的時候專門在一旁做職業撿車牌的。
小編2012年到武漢讀書,學校在雄楚大道小何西村向東的幾站路上,因為對附近比較熟悉,在雨季很少出校門,即便乘坐公交車也會繞道走虎泉。2013年的夏天,小何西村附近又出現了一次大的內澇積水,據說還出現過乘衝鋒舟的人,估計是以訛傳訛,不足為信,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雄楚大道上的內澇問題真的很嚴重。後來的幾年,雄楚大道上又開始建設全程的高架橋,在施工過程中相應提升了城市排水系統的排洩能力,希望可以根本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