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2019年我在一個讀書會上講《道德經》的時候,有個學員問我,王老師,悟道和悟空有什麼區別?
好問題,今天我就和大家說說這個。
這人大家都認識,他叫孫悟空。
這本書的作者,大家都聽過,他叫王陽明。
悟空同學我們都知道,保著唐僧去取經,經過81難後取得真經,然後成佛了,他成的佛叫鬥戰勝佛,成佛了以後不再打仗,不是不打仗,是用不打仗的方式解決打仗的問題,因為他有了大智慧,所以不用動手了。
關於王陽明先生,大家如果學習國學,肯定都有所耳聞,他因為反對當時的大太監被貶到貴州的一個小山溝,這個地方叫龍場。龍場這個小地方,也因為王陽明而變成了一個文化聖地。
王陽明被貶到龍場以後白天工作,工作之餘給隨從講課,還得時不是開導隨從積極面對人生。
王陽明那個時代的貴州龍場這個小地方,要說鳥不拉屎有些誇張,但是3天不見1個過路人影是真的,十天半月可能有兩波人經過,一波是被貶的官員路過,另一波就是送信的路過。
王陽明在貴州龍場晚上睡不著覺就琢磨《大學》這本書,某一天夜深人情的時候,別人睡覺他不睡。他躺在山洞裡琢磨《大學》,突然就開悟了,史稱龍場悟道。
開悟後他說了那句廣為流傳的話:聖人之道,悟性自足。
王陽明悟道以後,還得接著打仗,而且得打了好幾場漂亮的仗,打出了境界,打出了水平。
當然了,他還沒成佛,所以想解決打仗的問題還得領兵打仗。
這些大家如果愛讀書可能都知道了,有一個細節我要給大家講一下。
他在開悟後突然吼了一嗓子,具體發的哪個音調不知道,可能是啊,也可能是哇,也可能是哈哈哈哈哈。
但這一嗓子把隨從們嚇壞了,一個人半夜三更不睡覺,大家睡得正香時他發出一聲吼叫,如果這個人是你的鄰居或者是你的家人,你會怎麼想?不是瘋了吧。
隨眾們趕緊跑過去,一看,沒瘋,但也想不明白。回去繼續睡覺。
在隨從眼裡王陽明還是那個王陽明。但王陽明自己知道,他已經不是昨日的王陽明,因為他已經跨出了凡人的境界,進入了聖人的境界。
關於悟空和王陽明的故事以後有機會我再給大家講,今天我要給大家分享的話題是:悟道和悟空有什麼區別,有什麼聯繫?
這個問題如果用一句話表達就是:悟空了未必悟道,但是悟道的了一定悟空。
重要的事我再說一遍:悟空了未必悟道,但是悟道的了一定悟空。
講道這裡,有人可能會問,王老師你這是在搞文字遊戲吧?
你猜對了一半。我這是在搞文字,不是在遊戲。
我在這裡要認真給大講一下我搞「空」這個字的心得。
空這個字在佛學中主要有兩個含義:一個叫性空,一個叫空性。
關於性空,我們聽過最多的就是「緣起性空」,如果這四個字不理解,想理深入解佛法是不可能的,所以大家問一下身邊信佛的人,什麼是緣起性空,如果他講不明白,那就說明他多半是以迷信的方式在信佛。
一個講不明白緣起性空的人,如果他說他信佛,他就一定會給你講神通啊,因果報應啊,大白天看見佛菩薩了,這基本就是約等於搞迷信了。但是他迷信的是佛,所以一般被認為是合法的。
能講明白緣起性空的人,多數是那些研究佛學的教授學者們。 但是只明白這四個字,最多只能說明研究者一隻腳踏在了佛教殿堂的門檻上,整個人還在門外。
所以大家如果有機會讀幾本很多教授和高僧寫的書,就會發現他們基本都是在文字上用功夫,並未能明白佛學的真諦。
因為他們都沒能再深入一層。比如著名的佛學教授季羨林先生,學問不得了,但是他沒跨過這個門檻。
想要深入理解佛教大智慧,必須再過一關,那就是悟到空性,也就是開悟,也就是我們說的悟道。
所以說,悟空有兩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就是悟到萬事萬物的性空,完成了這個叫破執。
第二個階段就是悟到萬事萬物的空性,完成了這個叫悟道。
如果大家再問我什麼是性空,這個大家可以百度e一下,多數人一看就明白。
如果大家問我什麼是空性,這個用google也找不到答案,能找到的只是文字,因為想明白什麼是空性,只有自己悟,因為這個空性對應的具體內容,已經和文字無關了。因為文字只是一個代號而已。
禪宗六祖慧能的一句話表達的就是這個意思:佛法大義,不關文字。
孔子也有類似的話:書不盡言,言不盡意。
老子也有同樣的話:無狀之狀,無物之象。
這三句話的意思都差不多,都約等於王陽明悟道後講的那8人字:聖人之道,悟性自足。
你同意我的說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