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大別山,橫跨鄂豫皖。
大別山地區是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之一,黃岡作為大別山片區脫貧攻堅的主戰場,紅安、羅田、英山、團風、麻城、蘄春等重點貧困縣已全部「摘帽」,892個貧困村全部出列,累計實現100.56萬貧困人口脫貧。
2013年以來,黃岡大力弘揚「萬眾一心、緊跟黨走、樸誠勇毅、不勝不休」的老區精神和發揚連續作戰的優良作風,投入更多資源、措施更加精準,全力推進健康扶貧、教育扶貧、就業扶貧、易地扶貧搬遷、兜底保障等精準扶貧工程,堅定不移地兌現軍令狀和莊嚴承諾。
團風縣團風鎮羅瀖州村萬畝麥田收割景象 周偉攝
01
「荒山」變「花海」,農民「變」富了
2016年9月,英山縣溫泉鎮大堖寨村百畝山林資源被閒置,經濟效益低下。
英山縣溫泉鎮大堖寨村曾是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山區村,雖坐擁1400畝豐富的山林資源,卻因主導農產品馬尾松生長周期長、經濟價值低而陷入了發展的「瓶頸」。
如何激活這一方沉寂的山林,讓綠水青山真正變成群眾脫貧致富的金山銀山?
面對經濟發展受阻、貧困群眾內生動力不強的困境,有人主張繼續發展傳統農業,有人力主發展工業,還有人則提出發展旅遊,村「兩委」苦尋門路,仍一時不知該如何是好。
終於在2016年,盼來了希望的曙光。英山縣引進重大招商引資項目——四季花海•旅居新鎮項目,為貧困群眾迎來了脫貧致富的轉機。
2019年6月,湖北四季花海旅遊開發有限公司流轉這片山林,打造四季花海「花千骨」景點,每年直接為農戶人均年增收入3000餘元。
「荒山」變「花海」,致富路更寬。昔日百餘畝雜草叢生、人跡罕至的荒蕪山林,搖身一變成為了花團錦簇、遊客紛至的花千谷景點。四季花海項目的入駐,鄉村旅遊的大發展,帶動了一大批村民到景區務工就業、開辦農家樂來創富增收,為村民脫貧致富拓寬了增收渠道。
村民周金姣是其中之一。因為家境貧困,十幾年前她就與丈夫一起外出打工,不僅賺錢少,還沒有時間照顧家人和孩子。三年前,她回到家鄉,在四季花海景區當起了花農。「在家門口就業後,家裡的地有人耕種,孩子有人照顧,生活也有了很大的變化,總體都很方便,心裡很滿足。」周金姣開心地說。
像周金姣一樣的花農還有不少。以前他們更多地選擇在外打工,如今,他們在自己家門口就能掙到錢,有的當花農,有的做導遊,還有的開起了農家樂。
02
「醜小鴨」變「金鳳凰」,農村「變」美了
平坦寬闊的公路、雕花護欄的清水塘、成行的花樹、水墨宣傳畫、嶄新的健身器材……紅安縣城關鎮建中村,借精準扶貧春風,由昔日「醜小鴨」變成美麗的「金鳳凰」。
紅安縣城關鎮建忠村脫貧前後對比圖
「過去村裡田地荒蕪,門前塘又髒又臭,壪前屋後垃圾成堆,全是土路,每逢下雨天,寸步難行。」村支書胡紅光介紹,「如今,建中村的23個自然垸,栽花種草,壪壪通了公路,家家愛清潔,戶戶講衛生,比勤勞,爭上進,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在建中村黨群服務中心,黨員之家、服務大廳、村史館、文化禮堂、圖書室等,處處讓人眼睛一亮。悠久的文化傳承與現代的黨建知識融為一體,展播形式新穎別致,引人駐足。村部新建文化廣場3000㎡,是村民茶餘飯後的好去處。
「以前的村部,是一個破舊漏水的小房子,如今搖身變為功能齊全、又富有文化內涵的黨群服務中心,群眾辦事也更方便了。」老村支書韓用福感嘆。
建中村原有貧困人口171戶507人,是重點貧困村,2017年如期脫貧。2015年,紅安縣委在建中村開展了以精準脫貧、基層黨建、美麗鄉村、文明創建、平安鄉村「五位一體」的綜合治理試點,引爆了真脫貧快脫貧長期脫貧的引擎。
村辦企業紗帽翅蔬菜大棚,為50多戶貧困戶提供月收入3000多元的就業崗位;位於建中村部南邊的湖北乾康食品有限公司,帶動村裡勞動力就業28人,年收入近6萬元。
「現在,在家門口就可以就業,有不錯的收入,住上了寬敞明亮的樓房,作為新時代的新農民,倍感幸福」。村民吳隆財笑著說。
建中村脫胎換骨,變成了宜居、宜業、宜遊的美麗鄉村。
03
「粗種植」變「深加工」,產業「變」強了
2015年,湖北省軍區扶貧工作隊來到了麻城市乘馬崗鎮小寨社區開展駐村幫扶工作。看到小寨社區因沒有主導產業,產生了對可持續發展的擔憂,工作隊通過實地考察、多次研討,提出要大力發展菊花產業,幫助小寨社區引進市場主體,投入資金修建菊花加工廠、打造菊花基地。
貧困戶楊志華就是在工作隊和社區幹部的幫助下得到產業扶貧的支持,通過流轉小寨菊園土地成立志華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成為了脫貧致富的帶頭人。
因父親中風,家中又有兩個孩子讀書,生活過得十分拮据,2014年楊志華被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為了改善家中生活,他一直在北京建築工地打零工,但是因缺乏技術,收入也只夠自己餬口。2017年為了更好照顧父親,他選擇回到家鄉。正愁不知道做點什麼的時候,恰逢省軍區扶貧工作隊支援小寨發展菊花產業,他便去了小寨菊園打工。經過三年的努力工作,楊志華家於2019年順利脫貧。今年在省軍區扶貧工作隊和社區幹部的幫助下,他順利流轉小寨菊園土地成立了志華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從「打工仔」變身當地菊花種植大戶。
「我堅持以『綠色、環保、自然』為理念,科學配方施有機肥,白天用黃板粘蟲子,晚上用太陽能燈殺蟲子,物理的方法消除病蟲害,儘量不打農藥。」楊志華介紹,因為此前種植的菊花品質好,今年早早就與安徽的企業籤訂協議,菊花銷路不愁。
今年,楊志華的菊花基地種植的1.6萬盆觀賞菊全部銷售殆盡,還吸納了20多名村民在此務工,人均增收5000餘元。「有的村民學會種植技術後,自己在房前屋後也搞了承包地種植,現在小寨社區共有菊花500餘畝,菊花已經成為了小寨的主導產業。」
鄉親們採摘菊花
「我要儘自己最大的努力,把小寨菊花產業做大做強,下一步打算繼續擴大種植面積,發展深加工,延伸菊花產業鏈。」楊志華對菊園發展滿是憧憬。(周月婷 李紹倫 戚建軍 江叔青)
來源:黃岡市扶貧辦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革命老區變了模樣!看湖北黃岡市脫貧攻堅之路》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