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之前介紹過一次這古代四大美女,雖說她們的美貌都驚豔於世,但她們卻各自也有自己的缺點,沒看過的小夥伴,可以點擊連結去看看哈。
歷史上的「四大美女」,其實每個人也都是有缺點的,只是你不知道!
那說回到咱們中國古代的這「四大美女」,其實關於她們的故事都是介於歷史與傳說之間的模糊層面,這裡頭可以說是摻雜著諸多後世文人文化的因子。
既然如此,那在她們身上,自然也就留下了很多千古謎團,今天咱們就一起來看看,這些謎團都是什麼?有哪一些是您可以解答的呢?
在先秦諸子的文獻中,其實有很多處都提到了西施,卻很少有看到說明其生平的,只是將她比喻為美的化身。一直到東漢的《吳越春秋》、《越絕書》中才對西施的生平作略加詳細的記述。
根據書中記載,西施是越國薴蘿山人,也就是現今的浙江諸暨市,也有說法是在臨近的蕭山市。因為本人姓施,又因住在村西,人們便稱她為「西施」。
那她的本名到底叫什麼呢?
有說法說她的原名叫夷光,也有人說夷光是越國獻給夫差的另一美女,又有說是夫差將西施更名為「夷光」,鄭旦更名為「修明」。各種說法,卻毫無定論,就這樣,這「四大美女」之首的本名到底叫啥,至今都仍是個謎。
後世文人編織出一個範蠡與西施的愛情傳說,說這範蠡與西施原本是一見鍾情,為完成越國復仇大業,西施忍辱負重,以身許國,進吳宮委身於吳王夫差,終於協助越國滅吳。
吳被滅後,她與早有婚約的範蠡泛舟五湖,隱居鄉間。
杜牧曾有詩:「西子下姑蘇,一舸逐鴟夷。」說的便是範蠡離開越國後,自稱鴟夷子皮,西施隨範蠡而去。
可是這「範施戀」究竟是史實,還是杜撰?沒有人對此下過一個定論,感覺看起來只是民間的一個美好願望,其真實性還是存疑的。
既然西施與範蠡私奔的可能性很小,那麼西施最終的命運又如何呢?
最可信的一個說法應該就是被越王勾踐命人沉於江中。《墨子》中說到:「比幹之殪,其抗也;孟賁之殺,其勇也;西施之沉,其美也;吳起之裂,其事也。」要知道《墨子》成書年代與西施時代相去不遠,文中所提其他人物之事與史相符,故「西施沉江」應該還是可信的。
《吳越春秋》說「吳亡後,越浮西施於江,令隨鴟夷以終。」「鴟夷」也就是皮口袋,這裡說西施是被裝入皮口袋沉入江中。
而杜牧則誤將「鴟夷」當作範蠡,故有泛舟五湖之說。那在西施故裡,則又有說是她自己不慎失足淹死的。到底是怎麼回事兒,現在也成為了一個謎團。
《匈奴傳》中說「元帝以後宮良家子王嬙字昭君賜單于」,但事實上西漢宮女是不許呼娘家名字的。王嬙的「嬙」,應該是指「古代宮廷的女官」。
昭君這個名字,也是因為她出塞之前,為了抬高她的地位,元帝特別賜封她為「昭君」。
這樣一來,「昭君」、「王嬙」便成為她的特定稱呼,似乎是「姓王名嬙字昭君」。但事實上,這王昭君的本名至今無人知曉,成為歷史謎團。
根據歷史資料記載,昭君在北方匈奴首領呼韓邪單于請求和親時,慷慨應詔。為何會如此呢?
有一種說法是說漢元帝召幸宮女,只看畫師所畫宮女像。而王昭君自恃貌美,不願意賄賂宮廷畫師,結果畫像很醜,故進宮三年無緣面聖。為了擺脫這樣的困境,也為了發洩自己的怨氣,王昭君才主動請求出塞和親的。
另外有一種說法,說王昭君雖然出身貧寒,但卻是憂國憂民,因此能明大義,主動要求出塞和親,為的就是用一己之身換取大漢和平。
這兩種說法似乎都有可信之處,但最終為何,卻無人敢下定論。
其實貂嬋這個人,在史書上是沒有什麼記載的,應該更像是一個文學形象,最早在《三國志平話》、《三國演義》等文獻中出現,據傳,貂蟬是漢獻帝時司徒王允的歌妓和養女。
據史料記載,呂布在任董卓內寢守衛的時候,曾經乘機與董卓的一名侍女私通,但又生怕董卓察覺,心中惶恐不安。那麼,這貂嬋的原形是否就是董卓侍女?
所謂的「呂布戲貂嬋」,也許正是對呂布私通侍女的文學描寫。
後世盛傳楊玉環與安綠山有私情,連《資治通鑑》中也這樣記載「貴妃洗祿兒」一事,還說唐玄宗親自去觀看「洗祿兒」並予以賞賜。
但也有說法是說「自是祿山出入宮掖不禁,或與貴妃對食,或通宵不出,頗有醜聲聞於外。」
對於這些說法,司馬光是比較傾向於楊玉環與安祿山有染。
可是咱們想想,楊玉環當時雖然是貴妃,但是她的地位其實跟「皇后」相當,當朝的宰相又是自己的族兄楊國忠,安祿山不過是一封疆大吏,值得她去投懷送抱嗎?
若楊玉環是為滿足個人慾望,那安祿山不僅比她大二十幾歲,而且十分肥胖,其貌不揚,言語粗魯,雍容華貴的楊貴妃怎麼會瞧得上他呢?因此,這段後宮野史是否屬實,也成為了千古謎團。
據史書記載,在「安史之亂」的時候,唐玄宗曾經攜楊貴妃及朝中大員出逃蜀中,行至馬嵬驛,禁軍將士譁變,要誅殺楊國忠,逼迫玄宗賜死楊貴妃,並由高力士引貴妃於佛堂縊殺之。
但奇怪的是,後世又多有傳聞,說楊貴妃當時「藏匿民間」,甚至「流落海外」,在日本山口縣大津郡居然也有一座楊貴妃墓,還有人說馬嵬坡縊死的竟然只是楊貴妃的貼身婢女。
那楊玉環究竟魂歸何處呢?這也成為了一個千古謎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