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了市面上幾本比較火的收納書
本來是抱著學專業知識的心態讀的
但竟然每一本都讓我陷入深深沉思
所以這些書絕不是單純教我們
怎麼收東西、怎麼扔東西、怎麼「幹活」
它有很多關於自我、情感、人生的乾貨
相比於書籍推薦
我想把讀過的這些書裡
覺得最有啟發的內容分享出來
如果大家看過之後覺得還不過癮
文末還有小福利!
這是日本第一主婦近藤麻理惠的著作,分為心理版和實踐版,類比理財書的話,就如同《窮爸爸富爸爸》和《指數基金操作指南》。近藤麻理惠是在所有整理流派中非常注重儀式的收納師,她每去一個客戶的家裡,都會先在客戶家中心的位置虔誠地跪下來,和房子做自我介紹,並和房子打招呼——她要開始整理收納了。她的這種行事風格也呼應了書的標題——「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
近藤麻理惠的收納方式其實是有些「神神叨叨(非貶義)」的,這可能也和她早年在神社工作有關係。她不只是在準備開動前出於禮儀先和物品打招呼,在收納和斷舍離的過程中,她也熱衷於和物品對話。
她最經典的心動大法就是把所有東西先集中放在地板上,然後一一觸摸,與物品建立情感連接。如果有心動的感覺,就留下;否則,就思考這個東西曾經對於我來說有什麼意義,在內心默默感謝它的付出後為它送行。而當她太累懶得打掃的時候,也會對房間說「我今天太累了不想打掃了」。
這種非常緩慢走心的的操作也許並不適合在中國快節奏工作的當代女性。但當捨不得某一樣物品、難以斷舍的時候,也是可以回憶下它曾經的貢獻,然後果斷拋棄,就當給自己一個扔的藉口——我沒有浪費,這筆錢沒白花。
而從另一個角度看,這種方式雖然看著溫溫柔柔,但實際上卻非常堅毅果斷。她在書中談到她去每個客戶家,第一項工作就是先幫客戶清理所有沒有心動感的物品,基本每家每戶都會整理出10個垃圾袋那麼多。所有那些不再有用的、覺得將來會用但現在不用的、還有觸摸後沒有心動感的全部都要扔掉。我覺得這個過程,已經不僅僅是物品的斷舍離了,它好像把人性中的優柔寡斷也一併打包帶走。
很多時候,我們生活在一堆雜物裡,要麼是出於懶,要麼是出於總覺得有些東西會有用、但我現在沒法做判斷的心理。這種不夠果敢和不能快速做決定的心態也會同步在我們的工作和感情生活中。我們總是糾結於要或是不要,買還是不買,走還是不走,沒法做出判斷就任由自己被越來越多的閒雜物品、或情緒、或信息所包圍,越陷越深……
所以在這樣的收納過程中,斷舍離的不僅是那些失去價值的物品,也是在培養我們斬釘截鐵的果敢——快速主動地去篩選我們所擁有的一切,身邊所剩下的都可以證明我是誰,和我想要活成的樣子。
收納最先在日本火起來,很多人爭先效仿但未必適用。於是袁春楠根據中國人的思維習慣、中國家庭的生活模式開發出中國式的收納方法之後,寫下了這本書。它更像是一本工具書,按照房間整理的順序,每一章介紹一個區域的收納方法,並搭配著推薦一些收納工具和收納技巧。
與那些常規的收納方法相比,這本書更吸引我的章節是關於讓孩子學習整理和個人人生整理的部分。書裡講到,在孩子較小的時候就可以開始培養孩子的整理意識了,但這種培養並不是說命令孩子把玩完的玩具收拾好並放回原位;而是以遊戲互動的方式,和孩子一起商量每個玩具可以安家在哪,等孩子玩完玩具,再問問孩子,你還記得每個玩具的家嗎?玩具們都回家了嗎?這種趣味互動會讓孩子潛移默化地學會物品定位和歸位,也在一定程度上培養孩子的獨立思維和邏輯意識,相信這樣的孩子長大後也會更容易判斷生活裡的大小事項,在工作中也會更擅於用邏輯思維。
關於人生整理的部分,我覺得是這本書的一大亮點。作者提到她曾經有過不堪回首的童年,而後也經歷了情感和事業的雙重重擊。在最絕望的時候,她開始一點一滴整理自己的過去,通過文字和照片逐年記錄每一年的重大回憶和感悟,完成對自己過去的整理。整理之後,她意外發現很多曾經不能釋懷的東西都沒那麼刺痛了,因為那些心結不過是漫長人生中小小的一點。於是作者自此開始決定記錄往後人生的每一年,在每年年末寫下一篇文章,包含幾張最有代表性的照片和一段話。
我想,當用文字來和自己對話的時候,才能真正直視過往人生中的遺憾、缺失、和悔恨。當開啟新一年的時候,也可以在潛意識下督促自己多創造一點年度記錄,而不是把上一年再一次複製粘貼。
這本書是我目前看過的收納書裡,最喜歡的一本,我幾乎一氣呵成地讀完。整個系列有三本,是作者親自手繪而成的。剛剛拿到的時候,我以為就是一些無關痛癢的收納常識介紹,可能翻來覆去還是那些套話。但這本書卻非常耐讀,甚至讓我有二刷的衝動(我是一個基本不會二刷任何東西的人)。作者用漫畫和趣味的語言,結合實景圖片,讓收納知識變得像故事書一樣輕鬆。而且,由於作者早年是建築師,所以她對收納的理解會加入很多家裝的知識,相比上文介紹的那些書都是在既有的家裝條件下介紹收納方法,這位作者的內容更多是從裝修的角度來融入收納的理念。
一個看似趣味讀本的書,裡面真的是滿滿的乾貨。作者分析了中國家庭平均的居住面積,並在這個均值下介紹如何利用有限空間,去打造理想的家,不辜負我們為每一平米付出的辛苦血汗錢。所以我覺得這本書非常實用,她不像那種住在超大平層或大別墅的博主告訴你怎麼打造本身硬體條件就很ok的家,不能說人家站著說話不腰疼吧,只能說情況不同這樣很多東西就不適用。
我很喜歡這個作者的一點就是她也很喜歡改造,喜歡利用現有物品或是增加一些意想不到的小零件就改造出超越房子面積的功能或體驗,這也是為什麼她的書命名為「小家,越住越大」吧,我能從字裡行間感受到她對生活的熱愛。有的時候對生活的講究,不是所有東西都要精裝,而是去打磨和改造現有的物品,讓他們以更好的形式存在。
這本書的作者也經常拋出一些生活上的小煩惱,然後拉著她的建築師朋友,室內設計師朋友,再結合她對收納的理解和生活習慣,來打造一些更為人性化的家具,比如座椅、飄窗、鏡櫃。更貼心地是她也在書中寫出對應的參數,方便讀者直接「抄作業」。而且,她也會時不時地留些作業。比如她花了很大章節在講美商,從顏色、大小、視覺遠近上教大家如何軟裝,隨後留了空白客廳的頁面,和一頁軟裝物品的粘貼,讓讀者自行搭配練習。
如果是準備裝修,或是已經開始對未來的家有一些憧憬的朋友,強烈推薦讀一讀。這本書總體上讀起來非常輕鬆,乾貨也確實是滿滿當當,可以學習到家裝、改造、和提升軟裝美感的萬能公式。更重要的是,這本書非常真誠地提醒著我們,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有幸住進大house,但那不能構成我們隨便生活的理由,而是驅動我們找到生活小確幸的動力。
這個系列是由日本潮牌BEAMS推出的,書中展露了無數個BEAMS員工的家。有和室友同租的職場新人,有三口之家租住在擁擠小屋之中,還有夫妻二人定居在城市海邊。她們的生活各有不同,但她們都有堅定的持家態度。看似雜亂窄小的房間,其實布滿了主人從世界各地收集而來的孤品;看似精心布置的藝術感房間,不過是主人隨性地裝飾擺放。
我經常在周末下午半躺在陽臺的長椅上,翻開這本書。看著這些陌生人的家,去偷窺她們的生活。有時候也會感嘆,哦~其實不是所有人的生活都終歸走向完美,但總是有很多人在努力營造自己的小幸福。那些幸福可能和位置、平米、布局沒有直接的關係,最重要的是裡面的人,總是可以讓所有心動之物都圍繞著自己,讓自己一直有心動的動力。
如果今天的碎碎念
剛好帶給你一點生活靈感
那真是太好了
如果看到這篇文章的你
也對收納感興趣
下面也有一份書單可供參考
收納全書
斷舍離
我決定簡單地生活
尺寸間的井井有條
打理生活
整理,讓房子變成家
不煩不累掃一屋
10分鐘掃除術
生活土建
家事的撫慰
家裝設計全書
一下不心
就碼了這麼多字
只是迫切地想分享
收納不是瘋狂買收納盒
不是沒頭腦地斷舍離
它是教會我們正確高效的整理方式
同時在這個過程中
帶給我們判斷的果敢
即時的滿足感
甚至是幫我們一起整理人生
歡迎大家在公眾號首頁留言給我
我會送給第8位留言的朋友一本收納書
感謝您的不離不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