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網訊 又到年底婚嫁旺季。近日,記者走訪位於海珠區江南大道北的婚紗一條街了解到,受網絡電商的影響,不少年輕人逐漸採取線上線下採購相結合的方式準備婚慶用品。對於需要量身定製的婚紗或裙褂,消費者仍傾向於在實體店購買,對於其他的婚慶產品及配飾,則傾向於在網上採購或個性化定製。隨著這種採購方式的變化,婚慶實體店的生意產生了轉變:低端的、做配飾為主的實體店少了,能夠堅持下去的婚紗實體店正在積極轉變,從做好服務和提高質量入手,吸引消費者上門。
一名顧客正在婚紗街商店裡選購婚紗。
變化1
婚紗配飾銷售受電商衝擊大
連日來,記者走訪江南大道北婚紗街發現,一些仍在經營的檔口掛出「清貨」「低價處理」等字樣。在匯美婚慶批發市場,不少店鋪在門口貼上「外出工作,有事電聯」的告示。
在婚紗街開店有18年之久的楊勇告訴記者:「現在已經基本感受不到旺季了。」記者在楊勇的小店看到,40多平方米的店面剛裝潢一新,店裡清一色的白色婚紗整整齊齊地懸掛起來。楊勇介紹稱,婚紗配飾曾是他店裡的主打產品,「2014年,店裡婚紗配飾銷售額每年大概有400萬元,但近幾年配飾生意越來越不好做,去年銷售額相比2014年大約萎縮了50%。」也正因為這樣,今年楊勇逐漸放棄了配飾的生意,將精力轉移到婚紗產品上,如今店裡只有四五件項鍊配飾供客人試婚紗時用。
在婚紗街經營生意13年的琪琪婚紗配件店老闆凌琪琪告訴記者:「2013年以來,店裡婚紗配件零售額一直處於萎縮狀態,5年來大概萎縮了近40%。」凌琪琪表示,婚紗配件價格並不算太高,不用顧客親自來量身訂做,可替代性比較強,現在很多顧客都會選擇在網上直接選購,此舉對實體店的衝擊比較大。
變化2
消費者逐漸喜歡個性化婚禮用品
不僅婚紗飾品,實體店的禮花、利是封、婚鞋、喜帖等婚慶產品的銷量也受到不小衝擊。
在婚紗街開店10年的劉先生告訴記者:「之前臨街有十幾家主營婚慶用品配飾的,但是現在只剩下兩三家,要麼搬到內街巷,要麼直接改售其他。」劉先生坦言,實體店商品價格和網上相比沒有優勢,很多消費者都會選擇網購。
記者留意幾家實體店的利是封價格,相比網絡同款的利是封要高出一半。「現在來買婚慶用品的年輕人減少,主要還是一些老年顧客。大家都喜歡用微信紅包,利是封自然用得少了。顧客也喜歡上網定製一些個性化的利是封和請柬。」一家婚慶策劃公司的負責人楊先生告訴記者:「年輕人結婚越來越流行用個性化的婚禮用品,而個性化的產品在傳統的婚慶市場還是少見。」記者走訪時也看到,婚紗街市場上大多是傳統的婚禮用品。記者打開電商平臺,輸入「定製婚慶用品」發現,從喜帖、伴手禮到婚房用品、手花等個人DIY產品應有盡有。
今年10月剛舉行了婚禮的「90後」陳元(化名)告訴記者:「我結婚時,大部分的婚慶用品都是通過網上DIY定製的,網上定製雖然花費更多的時間,但更加獨一無二。」
婚紗街店鋪售賣的婚禮用品大多是傳統樣式。
變化3
婚紗店用工成本和租金飛漲
海珠區海幢街永龍社區毗鄰江南大道北婚紗街,這個僅有1000戶左右居民的社區內,有180多家婚紗商鋪。永龍社區居委會工作人員麥先生告訴記者,從去年底至今,永龍社區有20多家婚紗店關門,而臨街近100家婚紗店中,差不多有三分之一的店面在半年內已轉租。麥先生表示,倒閉的多數是產品較為低端的店面。
同樣毗鄰婚紗街的還有海珠區海幢街蒙聖社區。據居委會工作人員陳先生介紹,蒙聖社區有超過200家婚慶商鋪,近兩年他發現這些店鋪關閉或轉租的情況相比以往更多見,「大概每個月有3%~5%的商鋪出現轉租或者關門,部分是租期到期,也有部分是無法經營下去。」
「一方面是租金和成本不斷上漲,另一方面就是走低端路線的實體店和網店相比已經沒有價格優勢了。」楊勇告訴記者,「這一帶的租金逐年在上漲,以臨街商鋪為例,2012年租金大約300元一平方米,如今已經漲到了1000元左右,很多商家都堅持不下來。」
在一家正準備轉租的婚紗店,老闆李小姐告訴記者,她在番禺擁有一個小工廠,聘有8名工人,這幾年用工成本上漲,利潤空間不斷壓縮。「一件婚紗人工成本大約上漲了40%,但是實際銷售價格卻上漲不到10%。」李小姐坦言,雖然她店裡的婚紗和禮服價格在整個婚紗街中屬於中低端檔次,但價格和網上一比,仍然沒有優勢,「一件婚紗算上人工和店面等成本,銷售價格要在700元左右才有得賺,但是同樣質量的婚紗在網上可能四五百就能買到。」
艾薇兒婚紗店老闆黃小姐告訴記者,「這兩年批發訂單受電商衝擊比較明顯。店裡的婚紗訂單很大一部分來自影樓,大概三年前,同一款式,影樓客戶會拿十幾二十件,但是現在只拿一到兩件。一些顧客反映,如果缺貨,他們都會直接從網上購買補貨,一來到貨時間可能比店裡下單快,二來價格上也有優勢。」
在進駐婚紗街超過7年的名尚莎婚紗禮服店裡,銷售人員告訴記者:「我們店的網上旗艦店比實體店銷量好。一個熱門的款式,每個月在網上大概能賣出四五百件,實體店最多兩百件。」
記者近日走訪看到,上午11點半,婚紗街許多店面仍未開門營業。
不變
買婚紗,消費者依然傾向到實體店
儘管電商的發展對實體店生意造成了不小衝擊,但是不少婚紗店商家認為,選購婚紗,實體店仍有優勢。
廣州市喜洋洋服飾店在婚紗街經營了13年,老闆劉小蘭告訴記者,「雖然現在網購很熱,但是對於婚紗,很多消費者更願意在實體店試穿後選購。我們也經常遇到一些在網上買了婚紗不合穿的顧客,拿婚紗到店裡諮詢能否修改。」
艾薇兒婚紗店老闆黃小姐說,她從2014年開始做淘寶店,並在江南大道開了一家婚紗實體店,「很多顧客都是從網上看到合適的款式,再到店裡試穿合適後才會購買,較少有自己在網上就拍下產品的。」
家住汕頭市的楊小姐準備今年12月舉辦婚禮,最近她特地過來廣州婚紗街選購自己的婚紗。楊小姐告訴記者:「之前也在網上諮詢了很多,但總擔心尺寸不合適,所以還是到實體店試穿比較放心。」
面對電商的衝擊以及成本優勢的削弱,不少婚紗店商家正積極通過提高產品質量和售後服務質量來抓住消費者的心。記者採訪了解到,不少婚紗店為了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都會提供一些定製服務以及快遞上門的服務。婚紗配飾店老闆凌琪琪告訴記者:「婚紗街經常有外國客商前來選購,所以產品質量要夠硬才能打動消費者。在批發方面,雖然這幾年新客戶沒有怎麼增長,但是老客戶的訂單量還是很穩定,因為產品的質量獲得了客戶的認可。」
撰文/攝影信時記者蔡曉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