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彌勒:昔日「傷心村」 今朝「小康村」
雲南彌勒:昔日「傷心村」 今朝「小康村」
「以前的山興村是『眼看甸溪河,有水喝不著;姑娘往外嫁,媳婦討不著』,現在好了,處處『小橋流水映人家,花開庭內滿園香;老少中青笑意揚,小康路上奔跑忙。」說起山興村,雲南省彌勒市誇竹社區黨總支書記、主任王建梅說了一個民謠作對比。
一幢幢建造別致的青瓦白房,一條條寬闊平坦的水泥路,一棵棵枝繁葉茂的樹木,各色花卉在房前屋後競相綻放——走進山興村小組,只見會議中心、農業生態休閒園、文化館等現代化設施應有盡有,讓人禁不住眼前一亮。
「熟悉山興村的人都知道,山興村以前喊『傷心村』,這個多年前令人沮喪的小村寨,能取得今天的成就來之不易。山興村有豐富的煤炭資源,但曾因不規範的煤炭開採,致使山體滑坡、房屋下沉,房屋的落差達到2、3米之高。本世紀初的一次地震,又讓山興村雪上加霜,造成部分民房倒塌。在黨總支、黨支部黨員幹部帶領下,全村村民集資、組織整村異地搬遷,並把當地煤礦資源變成了產業優勢。」回憶起山興村的變化,王建梅感慨不已。
2005年,山興村黨支部破解搬遷困局,提出「盤活集體經濟,實施統一經營」的工作思路。在推進興村富民發展中,採取「集體入股+村民入股+社會資金入股」的股份制形式,將村民1120.4萬元、社會人士的593萬元以及貸款的1200萬元作為煤礦開採及房屋搬遷的啟動資金, 採用集體統一經營模式,把村組所屬的煤礦資源由原來的私人承包收購為村集體統一經營。
雲南彌勒:昔日「傷心村」 今朝「小康村」
雲南彌勒:昔日「傷心村」 今朝「小康村」
「在轉變發展方式過程中,跳出山興村、跳出煤炭產業,向鄉村旅遊、冶金、建築、建材等多領域投資。目前,山興村投資了2.8億元建成年產量10萬噸的雲南省最大錳系鐵合金廠,投資了3000萬元建成了彌勒市鑫潤工程機械公司,投資5000萬元入股紅河水鄉的開發,在河口自貿區成立了進出口貿易公司,投資1000萬元到文山州的硯山縣建成了黑卡子採石料廠,為山興村全面建成小康村夯實了產業基礎」,王建梅介紹。
山興村先後建成戶均建築面積330平方米的162幢小別墅,全體村民搬進了設計新穎的新家。還發動群眾參與投工投勞,建成了佔地100畝的「山興村農民生態園」,家家戶戶裝上了衛星電視、通自來水,全村實現道路硬化2667.9㎡,安裝路燈85盞,162戶全部實施了改水改廁項目,過上了幸福的小康生活。
主持工作的村副組長趙虎說,「隨著山興村集體經濟的不斷發展壯大,村民的收入也在逐步的增加,部分村民買了大車,在煤礦裡邊搞運輸;還有一部分村民買了挖機、裝載機在各個工地上幹活,村民的人均純收入達到1.8萬元以上。」
山興村還在村中投資2000多萬元建成休閒中心,建成四合院康養區、垂釣區等,形成以餐飲康養為依託的休閒度假型、戶外拓展型鄉村旅遊發展格局等,累計實現旅遊總收入1000餘萬元。
現在的山興村村民,在「公園式村莊、花園式住房」裡生活,群眾收入有保障,娃娃上學有保障,老年人生活有保障。
「我在村裡的休閒中心上班,每年有2萬多元的收入,娃娃一個讀大學、一個讀高中,日子過得像芝麻開花。」村老協主席趙懷雲說,「我現在每天早晚在綠樹成蔭的村裡散散步,呼吸清新的空氣,每個月村上還發給我1200塊錢養老,這日子做夢都不敢想。」村民趙玲華說。
山興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裡程中,探索出一條符合自身實際的發展新路。目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萬元以上,大學入學率達100 %,每千人鄉村醫生數3人,實現了產業興旺、鄉風文明、治理有效,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孩有學上,成了名符其實的小康村。(通訊員 趙樹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