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群裡的一位新手媽媽,給我們講了一段驚心動魄的經歷:
「娃咚的一聲就從床上掉下來了,我魂兒都快嚇沒了。趕緊送到醫院檢查,還好沒大礙,不然我得愧疚一輩子。
真想不明白,一眨眼的工夫,怎麼就滾下床了。」
寶寶墜床的情況很常見,幾乎每個人小時候都有從床上掉下來的經歷。
但是,科大大認為有必要在這裡跟寶爸寶媽強調一下:
千萬千萬不要小看孩子摔下床這件事,每年都有寶寶摔下床差點沒命的事件! 👇
來源:青島早報/齊魯晚報/看看新聞
寶寶墜床後第一時間該怎麼做?
哪些錯誤萬萬犯不得?
寶寶健康守護天使——科大大本人,就要趕緊來給大家支招:面對猝不及防的墜床,如何應對最正確!
細心的寶爸寶媽們快快收藏!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寶寶墜床後,相信很多家長第一反應是把娃抱起來,看看傷到哪兒了。
科大大卻要說:「停!千萬不能抱!」
這是因為,墜床後很多損傷都是極為隱匿的,我們很難從外表判斷出娃傷在哪兒。
如果寶寶在墜床過程中傷到了頭部或頸椎,那麼貿然移動寶寶的身體可能會帶來二次傷害。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不抱起來,家長怎麼做呢?
先用10秒觀察!
如果周圍沒有危險的尖銳物,家長需要用至少10秒的時間,觀察下面這三件事。
① 落地後寶寶有沒有哭
如果墜床後寶寶「哇」的一下放聲大哭,說明寶寶意識清醒,先不要太過緊張。
② 觀察寶寶的落地姿勢
看清楚寶寶是頭、肩膀、臀部還是手腕先著地,這對於檢查寶寶傷情以及之後就醫描述病情很重要!
如果寶寶是四肢著地,要先等他稍微平靜些,再拿個小玩具在他眼前晃一晃。
鼓勵孩子自主運動,觀察寶寶手部、肢體有無活動受限的情況。
同時用手摸一摸寶寶的四肢和軀幹,如果發現碰到哪個地方哭得特別厲害,千萬不要大意,有可能是發生了骨折!
以下2種情況最好及時就醫 ☟
➱ 懷疑寶寶骨折時。
➱ 寶寶從高於90釐米的地方摔倒地板上,且頭部著地。
這時千萬不要隨便挪動寶寶的身體,及時撥打「120」,等待專業人員的救助。
③ 觀察寶寶有無局部損傷
如果寶寶沒有以上問題,那麼要進一步檢查局部皮膚有無出血、紅腫、淤青等。
如果有,建議這樣處理 ☟
➩ 看清出血部位,按壓止血。
➩ 72小時內,對受傷部位進行冷敷,每次15分鐘,目的是減少皮下出血。
➩ 72小時後,再進行熱敷,幫助積液吸收。
在起包、紅腫部位抹香油、按揉等方法都是不妥當的,會加重出血和組織液滲出。
檢查後如果沒有大礙,家長可以把娃抱起來進行安撫。
怎麼抱呢?在寶寶脖子伸直的前提下,一手抬起頭部,一手抬起屁股,輕柔將寶寶抱起。
貼心科大大提醒:雖然墜床整個過程的時間很短,但寶寶很容易因驚嚇而產生情緒激動、睡眠障礙等問題。
所以墜床後的幾天裡,家長最好對娃進行陪睡,多多安撫與陪伴。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有驚無險當然是最好的,但是,我們絕對不能放鬆警惕,出現以下情況,一定要帶娃去醫院,不要自己處理。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① 意識不清
寶寶落地後不哭不鬧,對家長的呼喚沒有反應,或逐漸陷入反應遲鈍,昏睡不醒、肢體鬆軟無力等狀態。
② 頭部受損
頭部有出血、紅腫,前囟門澎出、頭骨向內凹陷等症狀。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③ 眼部變化
用小玩具引導寶寶活動眼球,出現眼神呆滯或發現兩個瞳孔大小不一,要儘快送醫。
大一點的孩子會抱怨看不清,或看東西重影。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④ 體表變化
耳鼻出血或流出淡黃色、無色透明液體。
⑤ 情緒變化
長時間的大哭大鬧,情緒不安。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如果寶寶以上問題都沒有,我們仍然仍然不能放鬆警惕!
因為真正可怕的是顱腦損傷!比如顱內出血和腦震蕩等,都是發生在外傷後48小時內!
如果墜床後不進行後續觀察,很容易耽誤最佳送醫時間!
下面這條新聞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來源:鄞州新聞網
報導中寫:
「寶寶從家裡的床上掉下來,因傷後孩子神志清楚,家長沒有重視。
7個小時後,孩子嗜睡又嘔吐,家長才趕緊送醫院。
急診CT檢查提示腦部硬膜外出血,醫生緊急做了顱內血腫清除術。」
所以寶寶墜床後即便外表觀察沒有大礙,家長也要在48小時內觀察娃的狀態,出現以下情況,也是要及時就醫 ☟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看到這裡,可能會有寶爸寶媽說:我們也不想讓他摔下來,可寶寶天生好動,想讓他在床上老老實實躺著,是永遠不可能的。
那麼,生活中怎樣能防止寶寶墜床呢?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下面這張圖,家長可以長按保存哦 ☟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墜床後,寶爸寶媽千萬不要互相指責,寶寶是父母的心尖尖,誰也不願意看到這樣的事發生。
我們常說,「虛驚一場「是這個世界上最美好的詞。
今天的內容,希望所有家長都能認真掌握,但永遠用不上。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本文涉及的相關知識已由專家審核:
田禎:天津市婦女兒童保健中心副主任醫師,從事兒童保健門診、集體兒童保健管理、健康教育工作20年。擅長兒童生長發育、兒童營養與餵養指導、常見病與傳染病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