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王朝筆下的清朝:有清朝機密,也有鄉民八卦的《燕行錄》

2020-12-23 挖史人

朝鮮各種《燕行錄》文獻中,不僅只是旅行見聞而已,另外還記載有明清時期許多書商、書販與出版目錄的相關資料,若是細加摘錄整理,或許可以對我們理解清代的出版文化以及政治氛圍,提供來自域外的特殊觀察視角。

《燕行錄》記載中,即有當時朝鮮使臣與清人討論學術的對話,談話的主題,其實也涉及清朝與朝鮮在出版文化上的若干交流現象。例如:朝鮮使臣時常向清朝文人問及浙江李霈霖(生卒年不詳,乾隆嘉慶年間人士),他們多半認為李氏是當世大學者,聲名卓著,在朝鮮士林學子之間為人共所周知。但朝鮮使臣與不同讀書士人求證的結果,則與此大不相同。

對清朝文士而言,李霈霖只是一名富有商人,雖然他廣延各方學者刊書,但徒為謀利而刊行圖書,並非是研究學問的儒者文士。朝鮮使臣們在多方查證後,方才相信李霈霖此人雖然在朝鮮文壇頗有盛名,但是在清朝卻不過是一位以印刷為業的富人而已。相較之下,各種類似的傳聞掌故,甚至是明清宮廷軼聞,可以說散見於燕行文獻之中,讓人讀起來別有特殊的文化趣味。

筆談世界裡的交流互動與清朝政治文化的觀察

東亞使節的外交活動中,普遍出現彼此以紙筆對談溝通的特殊情況,可以說當時存在著筆談文化。而東亞筆談文化,其實就是一種「無聲的歷史」,也是私人日常生活領域中的一個特殊場域。這一類朝鮮使臣與清朝文士之間的筆談紀錄,可以說散見於明清以來的燕行文獻中,提供人們有關明清宮廷文化、政局變化,甚至是庶民社會各方面的詳細紀錄。

事實上,朝鮮使節的筆談對象並不僅僅局限於明清兩朝有功名的士人們,燕行文獻實際上可以說是廣泛觸及朝鮮使臣在使行旅途中所遇到的各個能進行文字筆談的識字階層人士。近年來已有研究者注意到相關問題,並且進行討論,也已有不少的研究成果發表。

綜合各方面研究成果,我們可以看到朝鮮使節們的任務雖是為了國家而進行的外交,以及重要情報訊息的搜集工作;這些燕行文獻並依照朝鮮官方的典章制度,而被保管收藏於「承文院」之中。但若換個視角來觀察,則朝鮮使臣留下的許多與當時清朝官員與士人們的筆談紀錄,提供了一種呈現清代日常生活面向的獨特史料。

朝鮮燕行使節們可以說是透過「筆談」的交流形式,以極其私人的媒介載體,逐日詳細記錄下了各種清朝見聞經歷的重要域外史料文獻。經由這些域外史料,我們得以一窺其時私人領域中的各項政治議論,以及私人空間中所呈現的歷史敘事,甚至還能觀察到清代國家權力在其中所發揮的巨大影響力。

另外,這一些保存在朝鮮燕行文獻中的私人筆談紀錄,往往含括許多清朝宮廷秘聞與街談巷議,例如乾隆六年前後,洪昌漢(乾隆年間人士,生卒年不詳)曾在《燕行日記》中記載了朝鮮使節與通事官之間的議論,隱隱約約中,記錄下了一些有關乾隆皇帝的私生活軼聞。

像是當時通事官金普柱(乾隆年間人士)等人就曾在言談中提及乾隆帝的宮廷軼聞,他說「胡帝昨歲得十九歲美女,色可傾國,極寵溺」 ,皇太后並因此責備乾隆皇帝沉迷於女色之中。乾隆皇帝後來更因此緣故,不再入見皇太后,並時常帶著這一位年輕的女子同到圓明園內遊樂,以此來逃避皇太后的責備。類似的宮廷傳說其實並不少見,乾隆年間朝鮮使節們可以說為清代的宮廷秘聞留下了一個來自域外的側面紀錄。

這些紀錄甚至包括了有關乾隆朝後宮后妃的各種傳言,並且提及乾隆皇帝的廢后,也就是皇后那拉氏(1718-1766)被幽廢一事,甚至記錄下了當時在北京城中傳講的各種街談巷議的具體細節。例如朝鮮使臣洪大容就曾經在《湛軒書》中寫道:「近日以皇后幽廢,宗親皆憂怖不寧」這一類有關乾隆朝後宮的傳聞,繪聲繪影,甚至還描述當時清朝皇室眾多宗親都相當憂慮恐懼。

洪大容在另一段紀錄中進一步描寫他曾與某位清朝文士談及此事,他向清人詢問皇后幽廢之事,清朝文士則回答說,皇后仍然在冷宮之中。洪氏接著又詢問,皇后被囚廢,朝廷眾臣們為何無人諫言?清朝文士回答說乾隆帝的皇命威嚴,「人皆畏死」,所以又有誰能為了皇后之事,敢於諫言呢?洪大容聽聞之後,內心深覺為人臣慮立身事君,怎能只顧念身家性命的保全,於是頗為感慨的說:「朝廷可謂無人矣。」

實際上,我們透過相關文獻記載,可以看到洪大容為了探問宮中秘聞,用盡了各種手段,多次嘗試向清朝士人詢問乾隆皇帝廢后的傳聞。他甚至用許多小紙片與清朝士人筆談,試圖以此來取信於清朝士人。而且在筆談過程中,清朝文士往往將小紙片「隨書隨裂」,絕不留下任何證據。

洪大容在《乾淨同筆談》中便描寫到筆談中每當提及清朝宮廷秘聞時,清朝文士便頗為驚動,舉措慌張忙亂,急忙將小紙片隨書隨裂的緊張情況。最後,清朝文士似乎不願多言宮廷禁聞,便在筆談中向洪氏直言國法森嚴,擔心恐有性命之憂,所以才會有這些無法自覺的慌張舉動。清人在筆談的最後還提及滿洲侍郎阿永阿力諫不可廢后,幾近於死。

相較之下,朝中漢臣們卻無一人敢於諫言。類似洪大容的筆談內容在朝鮮燕行文獻中相當常見,這些筆談可以說是一種極為特殊的紀錄,為後世保存下其時私人議論中的政治文化氛圍,也提供了我們有關清代士人們對於時局世事的第一手觀察。

朝鮮使臣對於清朝政局的評論與使行旅途見聞

除了上述的東亞筆談文化之外,朝鮮王朝的燕行文獻紀錄中,還包括朝鮮君臣朝議奏對的對話,並且記錄下了朝鮮使臣與朝鮮國王對於清朝政治局勢,以及清朝宮廷重要成員身體狀況的評論與實地觀察。例如:朝鮮使臣任應準(1816-1883)在光緒六年出使清朝,在其返回朝鮮後,曾在「熙政堂」的奏對中向朝鮮高宗(1852-1919)報告,提及清朝正在進行軍事備戰,而且已經陳兵部署在各處海口關要的重要位置,試圖以此預防俄羅斯出兵要脅。

但是相關軍費支出開支龐大,致使國家出現「銀貨窘絀」的困境。此外,任氏還在報告中提及光緒皇帝年幼繼位後的概要,並說明這次出使日程較長,比以往更費時日,主要是因為清朝「事務浩繁,虞憂多端」、「凋弊莫甚」,朝廷上下正值多事之際。

朝鮮高宗更在此次奏對中,特別詢問清朝兩宮太后的健康情況,並提及慈禧皇太后(1835-1908)平日即有患病,加上剛又獲聞慈安皇太后(1837 -1881)因病逝世的訃報,朝鮮高宗因此更加關切慈禧皇太后近日的身體情況。任應準便回答說在出使北京的時候只有聽聞到慈禧皇太后患病之事,等返國途中進入朝鮮境內,方才聽到清朝皇太后病逝的傳聞,但未能確認,一直要到回到朝廷述職後,方才知道慈安皇太后已經病逝之事。

朝鮮高宗認為清朝正當「意外之喪」,財政上必定多有窘迫,另外又進一步詢問任氏有關清朝乾旱災情的具體情況。任氏在回答中提及去年冬天出使前後,正逢大雪,但是山海關內則是「土幹塵漲」,而且北京附近「一直亢旱」,清廷雖然曾舉行過五次祈求雪雨的儀式,但是「終無靈應矣」。朝鮮高宗提及近日傳聞離北京不遠之地發生火災,想必也是因為旱災所致。

此次奏對的內容可說相當豐富,特別是朝鮮君臣顯然非常關注清朝與俄羅斯之間的紛爭衝突,以及議和與賠償費用數目的細節。清廷如何應對俄羅斯的軍事行動與防禦方案的相關情資,顯然成為朝鮮君臣關切重點之一。朝鮮高宗相當重視此事,詢問俄國收兵之後,清朝在各處的陳兵部署是否也已經罷還撤去。任應準回答中提及俄方鋪張聲勢,聲稱將要發兵攻擊,以此恐嚇清朝。

清廷不得不籌備防禦方案,部署大量兵力,但是軍需方面卻無法持續供給。因此備戰只持續了半年,朝廷便開始有議和的主張,最後尋求與俄國議和,籤訂和約,避免兩國再有衝突。除了上述任應準的燕行報告外,《承政院日記》的記載中也留下了不少類似的君臣朝議奏對,以及對於清朝政局的分析,甚至包括對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等多位帝王的評價,可以說為清朝宮廷文化留下了相當珍貴的第一手觀察。

相較於政治中樞的情況,燕行文獻還提供了有關清代日常生活與政治文化特殊氛圍的觀察紀錄。事實上,朝鮮燕行文獻中記錄了許多使臣們與清朝人時常提到一些有關滿漢矛盾的日常生活細節。例如乾隆十四年以書狀官身分出使清朝的俞彥述在《燕京雜識》中,便曾詳細描述了清朝漢人心中的滿漢心結。清朝漢人百姓在面對朝鮮使節的當下,常常會隱諱滿漢之間,彼此已然通婚的事實。

俞氏描寫到清朝官署衙門之中,「滿漢便同主客,氣勢懸殊」,漢官職掌文書,滿官則主掌印信,呈現出一種特殊的政治文化氛圍。清朝立國之初,原本滿漢並不彼此婚嫁,但年歲漸久,滿漢之間也開始通婚。但是漢人們並不願意朝鮮使臣知曉此事,猶然以此為羞。

俞氏還寫道自己曾在北京遇見一位南京人士,因為家貧而想與滿人通婚,所以育養女兒,卻不為其裹足。後來,這位南京人士的兄長來到北京,聽聞弟弟想與滿人結親,十分氣憤,不僅嚴厲責備,甚至還因此失去兄弟情義,最後憤而離去。俞彥述觀察到隨著清朝習俗逐漸變化,滿漢通婚之後,由於貧富不同,「滿人之家,漢女甚多」。俞氏深有感嘆,認為「誠可憐也」。

另外,燕行文獻還記載了一些清朝日常生活中所發生的文化衝擊現象,清朝百姓與朝鮮使者之間,常有一些政治文化方面的誤解。例如朝鮮使節團官員的衣飾時常被北京鄉人誤認為戲服,因為在當時由於清朝官方對於冠服的禁令,只有在戲曲演出時,才能穿著明代衣冠服飾。雙方在衣冠制度上,產生了一種文化上的衝擊,朝鮮使臣與譯官就此事進行了筆談對話,並記錄了彼此的意見想法。

朝鮮使節團成員之一的李岬(1737-1795)曾經在《聞見雜記》記載了類似情況,也可以作為例證。李岬寫道清朝百姓們對於衣冠服制的改變,頗有想法,因而每次在與清人交談的過程中,問到衣服制度之事,漢人都會「赧然有慙色」。而且清朝百姓有時還會自我解嘲一番,解釋說這是依循當下法令,何況剃髮之後,比較方便,不再有「梳櫛之勞」。

而且無論貴賤,衣冠均是如此,所以也就沒有什麼名分之別,制度很是簡易,甚至在平日執事服役的工作中,也沒有什麼妨礙。不過,有的清朝老百姓則會向朝鮮使者大發感嘆之言,提及朝鮮使臣所穿服裝正是自家祖先的衣服,並且家裡還藏有明朝的舊時衣裳冠服,甚至還會表達對於中華衣冠文物的欽慕之情。李岬在交談的最後,特別提及在使行途中看到明代衣冠只能見於戲曲表演之中,感覺到四海之內皆是「胡服」,愴然感嘆「中華文物,蕩然無餘」。

衣冠制度的討論之外,筆談紀錄還包括對於清朝禁毀圖書之事的相關議論。例如朝鮮使臣徐浩修(1736-1799)在1790年出使清朝時,就曾與禮部侍郎鐵保(1752-1824)交遊往來。

徐氏曾詢問鐵保:

《牧齋集》方為禁書,閣下何從得見?

鐵保則回答:

凡禁書之法,至公府所藏而已,天下私藏安能盡去

錢謙益(1582-1664)的《牧齋集》雖然是清朝官方禁書,但是禮部侍郎鐵保依然可以閱讀到此書。鐵保可以說是一語道破箇中虛實,清朝官方所謂的禁毀圖書,不過只能禁官家公府所藏;天下之大,各種民間私藏圖書安能盡去?

類似記載並不少見,像是朝鮮使臣樸思浩在 1828 年出使北京,他也曾對清代禁書政策提出嚴厲批評。特別是針對康熙一朝召集文士纂修圖書,提出了他對於清朝政治文化的一種域外觀察與評論。樸思浩認為此事實為「賺得英雄之術」,並非為了倡導文化。康熙皇帝的政治企圖所在只是為了讓清朝豪傑之士,「埋頭蠹魚之間,不知老之將至」。

樸氏認為康熙皇帝巧妙利用考校書籍,徵集天下文士的做法,一方面既可讓海內豪傑之士安心於書本學問之中,另一方面又可消除讀書人內心各種不滿,進而使其「憤嘆之心,如雪遇陽」。事實上,這些滿漢之間的政治忌諱,以及清朝政治文化中的隱約幽微之處,很難在一般史料文獻中得到如此細緻的印證。這類紀錄雖然較為早期,但可以作為來自域外之人的一扇有助於我們觀察清朝政治文化的特殊窗口。

相關焦點

  • 朝鮮王朝與清朝貿易往來密切,為何要把人參被列為「違禁品」?
    從明朝的萬曆援朝中就可以看出朝鮮王朝和明王朝之間的關係有多麼親近,除此之外,朝鮮王朝和明王朝之間的關係變得更為密切,從早期的武力入侵,一次又一次的擊敗朝鮮,清朝迫使朝鮮臣服,再到甲午戰爭時,清朝出兵朝鮮,共同抗擊日本。在這些背後,是清朝對朝鮮的控制以及複雜的關係。
  • 清朝入主中原,使得日本朝鮮越南對中華帝國沒了共同感,最終分裂
    然而清朝統治者為了加強自己的統治,把滿洲服飾、頭髮等等作為滿洲身份認同的政治紅線,不可觸碰,不可跨越。清軍入關後的第二年,順治二年(1645)六月十六日,清廷就下達嚴厲的命令:「今中外一家,君猶父也,民猶子也,父子一體,豈可違異?若不畫一,終屬二心,不幾為異國之人乎?
  • 自從高麗改名叫朝鮮後,為什麼中原王朝就沒有佔領過朝鮮了?
    也就是高麗王朝自取也,非中國帝王好吞併其土地。從明代後,高麗改國名叫朝鮮。「朝鮮」這一國名是明太祖朱元璋賜給朝鮮開國國王李成桂的。有「朝日鮮明」的意思。中國在明代之前,中原王朝曾數次佔領高麗,從改名叫朝鮮後,中原王朝就沒有佔領過朝鮮,這是為什麼呢?
  • 被清朝黑得最慘的大明皇帝,去世時朝鮮舉國哀悼
    光海君李琿是李氏朝鮮第十五任國王,宣祖李昖之次子。朝鮮人聽聞萬曆皇帝去世的消息,舉國哀悼。彩色版的《坤輿萬國全圖》在利瑪竇的筆下,萬曆年間的明朝仍然是繁榮、富強的,而不是《明史》中所說的那樣,「明之亡,實亡於神宗」,利瑪竇在日記中說:「帝國四周的防衛非常好,既有由自然也有由科學所提供的防禦
  • 西方的「新清史」質疑清朝是中國,清朝是如何奠定「中國」含義的
    康雍乾三朝,是清朝對中華民族意識的構建和穩固重要的時期。 乾隆時期的《皇清職貢圖》,推翻羅友枝的觀點 清朝乾隆時期,形成一個多民族大統一的王朝,這可不是說說而已,是有歷史做支撐的。乾隆中期,漢語開始成為清朝的國語,標誌著清朝已經漢化,清朝繼承明朝的制度,開始推廣儒家思想,羅友枝認為清朝沒有漢化,是對清朝史書的推翻嗎?
  • 從八卦到四卦、韓國國旗的由來和寓意
    太極對我們中國人都不陌生,雖然不是每個人都能準確說出其代表意義,但是大多數人都知道其代表陰陽,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太極出自中國六經之一《周易》,在《周易·繫辭上》:「易有太極,始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指派生萬物的本源。是道家的標誌之一。到高麗末期以後受中華文化的影響太極圖傳到朝鮮。
  • 為什麼說清朝奠定中國的版圖?看清朝如何打下1316萬平方公裡江山
    清朝是中國最後一個王朝,也是中國古代疆域最大的王朝。從皇太極建立開始,歷經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共五代皇帝,東到朝鮮,西到巴爾喀什湖、北到外興安嶺,南到南海,為中國打下了1300萬平方公裡的江山。環視整個亞歐大陸,俄羅斯興起於北方,英國和法國殖民於印度、西班牙、荷蘭爭奪於東南亞,中國的國際環境可謂危咦。當時明朝僅擁有不到400萬平方公裡的漢地,風雨飄搖。
  • 清朝唯一被廢的皇后,懷著孩子被趕出宮外,再度嫁人終得幸福!
    導讀:清朝有一位「四無皇后」,無諡號、無地宮、無牌位、無祭享,她就是乾隆繼後輝發那拉氏,乾隆曾說:「朕現仍然存其名號,格外優容」,可見那拉氏雖然名號仍存,但實際上是一位「不廢而廢」的皇后。不過,清朝還真有一位被廢掉的皇后,她便是順治的原配博爾濟吉特氏。順治是清朝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他六歲登基稱帝,不過由於年齡尚小,主政的是攝政王多爾袞。
  • 孫衛國:改革開放四十年來古代中國與朝鮮半島關係史研究述要
    朝鮮王朝初年的歷史,部分史料是抄自鄭麟趾主編之《高麗史》,其餘則主要抄自日本影印版《李朝實錄》。全書以史料摘錄為主,偶有刪節,或有吳晗添加的小字,以為標註。此書的出版,意義非凡。  (二) 朝鮮半島斷代史著述  這一時期朝鮮斷代史研究成果,既有歷史普及讀物,也有學術論著,多以朝鮮文發表。歷史普及讀物主要有: 宋禎煥《海東三國》,簡明扼要介紹了朝鮮半島上同時存續的三個政權高句麗、新羅和百濟的歷史; 姜孟山《高句麗的足跡》,是我國正式出版的第一部高句麗歷史著作。該書以朝鮮語寫成,選編 17 個史事,是一部普及性讀物。
  • 清朝末年王朝落幕,道光帝率先垂範推行節儉,為何卻仍入不敷出?
    道光皇帝是清王朝的第八位皇帝,同時也是清朝諸多皇帝之中唯一以嫡長子身份繼位之人,但是道光皇帝在坊間的名氣卻位於清朝十二帝中墊底的位置。實際上道光皇帝在清朝歷史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因為他可以稱得上是清王朝走向沒落的開端,而道光在位期間最為著名的莫過於他的節儉程度。
  • 中日之間歷史上的三次大戰,結果只有清朝丟人
    我們中國在古代跟日本發生過三次大戰,分別是在唐朝、明朝和清朝的時候。在唐朝和明朝都把日本打得屁股尿流,唯獨到了清朝這個啥也不是的朝代,輸給了日本。西元663年,也就是在我們中國的唐高宗龍朔三年的時候,大唐王朝為了援助朝鮮(當時叫新羅),與日本(當時叫倭奴國)展開了白江口之戰。
  • 清朝時也有高跟鞋,不僅美觀,對皇帝也很有用
    後來到了清朝,中國版高跟鞋便演化為了旗鞋。旗鞋,顧名思義,是旗人也就是滿族人所穿的鞋,又叫清代花盆底鞋,許多電視劇裡面都會出現旗鞋,比如說前幾年大火的《延禧攻略》。不過能穿上這種鞋子的人一般也不需要自己走路,因為旗鞋不是普通人能穿的,它在封建王朝裡是專屬於貴族女子的鞋類。清朝13歲以上的貴族旗人都會穿上旗鞋,她們出門一般都有轎子,即使下了轎子也有人攙扶著。
  • 【朝鮮古代君王譜】朝鮮王朝(二):逐漸興盛
    據《朝鮮王朝實錄》記載,由於趙光祖的嚴厲監督,在這一時期朝鮮的官員無人敢收受賄賂或濫用職權。趙光祖的激進改革得到了廣大民眾的擁護,但遭到幫助中宗登上王位的勳舊派的強烈反對,並密謀陷害趙光祖。中宗後宮熙嬪洪氏(勳舊派洪景舟之女)在王宮後山通過塗蜂蜜和蟲子咬製造了上有「走肖為王」字樣的樹葉。使中宗相信老天在告訴他趙光祖要謀反。正德十四年(1519),趙光祖被賜死,史稱「己卯士禍」。
  • 圍繞琉球與朝鮮李朝的日清關係
    清朝對邊境的管理陷入困境以及喪失領土的歷史中,最後出現的是圍繞琉球和朝鮮半島問題上與日本的對立。江戶時代的日本長崎開始和清朝通商,卻並未建立朝貢關係。明治維新後,日本試圖把以對馬藩為中介的與朝鮮李朝的關係,轉變為與朝鮮直接的外交關係。
  • 元朝清朝都是少數民族統治中原,為何清朝統治時間是元朝的三倍?
    元朝(1271年-1368年),是蒙古族建立的王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傳5世11帝,歷時98年。清朝(1636年-1912年), 是女真族建立的王朝,共傳12帝 ,統治中國276年。兩者都是少數民族入主中原,統治中國。
  • 清朝太子屬於當時什麼等級?
    歷朝歷代的太子都是明立的國家儲君,是有制度保障的國家權力繼承人,未來統御萬方的國家元首、民族象徵。中國曆朝歷代都有皇太子的冊立,只不過清王朝稍微特殊一些,近三百年的歷史中只明文冊立過一位皇子。清朝唯一的皇太子是愛新覺羅·胤礽。康熙皇帝皇二子,同時也是嫡長子。
  • 珍貴的清朝照片,電視劇都是騙人的,這才是清朝美女
    珍貴的清朝照片,電視劇都是騙人的,這才是清朝美女 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三歲登基,當時的清王朝已是滿目瘡痍,無力回天。溥儀註定是悲哀的,這是一張與眾多美女的合照,美女成群,溥儀卻無福消受。成為了中國封建王朝做後一位皇帝。
  • 清朝的淑嘉貴妃是朝鮮人,為何現在的韓國人,卻幾乎不提?
    不過中國歷史上有個很得寵的妃子卻真的來自古代韓國也就是朝鮮,可他們半個字也不提。這就有點奇怪了,平時爭著搶孔子的他們卻壓根兒不提淑嘉皇貴妃,這是為何呢?從元朝時開始,朝鮮就有向中國進獻美女的習慣。那時候他們是中國的附屬,因此對中華十分敬畏。朝鮮總會以選秀的方式來挑選各方麵條件都不錯的美女貢獻給中國。
  • 朝鮮王朝為什麼會覆滅?是西方資本主義侵略,還是自身問題過多?
    李氏朝鮮的政權建立者李成桂推翻高麗王朝時,正值明太祖朱元璋在位,遂上奏請其裁定國號,朱元璋選取新國號為「朝鮮」。李成桂遂於次年,定國號為「朝鮮」,也確定了對明朝事大的基本國策。直至明朝滅亡,清軍入關,已成為清王朝番薯國的朝鮮王朝,仍在許多非正式場合使用明朝的年號紀年。
  • 清朝皇帝的冠帽上為何都頂著一尊佛像?為何清朝最終仍逃脫不了王朝覆滅的命運?
    日本東密興教大師認為阿彌陀佛即毗盧遮那佛的化身(毗盧遮那佛,即大日如來,乃釋迦牟尼佛法身),明朝淨土宗的蓮池大師也有相同的看法。藏傳佛教中,班 禪 喇 嘛被認為是阿彌陀佛的化身。      清代服飾制度還規定,穿不同的服裝,頭上要戴相應的冠帽。皇帝的冠帽有朝服冠、吉服冠、常服冠、行服冠。冬朝冠面為燻貂和黑狐,夏朝冠面為玉草。皇帝的冠有朝冠、吉服冠、常服冠和行服冠。朝冠有冬夏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