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勢或許正在發生變化!就在美國大選懸而未決、亞阿衝突剛剛告一段落之際,遠在萬裡之外的南亞,再度爆發了大規模衝突。
當地時間14日,印度軍方與巴基斯坦軍方雙雙證實,印巴軍隊於前一日在克什米爾地區發生了持續近一天時間的衝突,雙方均使用了包括迫擊炮在內的重型武器,是印巴雙方近日發起的最大規模衝突。
此外,這次的印巴衝突還波及到了平民區,共造成14人遇難,其中包括印度一方的4名士兵、6名平民,以及巴基斯坦方面的4名平民。與此同時,印巴雙方還有數十人受傷,被損毀的建築物也不在少數。
至於這場衝突的開端,巴基斯坦軍方率先表示,是印度軍方"無端開火"在先,但隨後,新德裡反倒放出了"巴方動手在先"的言論。儘管,關於誰先動手一事,印巴雙方都各執一詞,但從以往的"慣例"來看,印度先動手的可能性更大。
畢竟,就在9月中旬,印度軍方便突然在克什米爾地區,向平民"無端開火",導致一名11歲的女孩遇難身亡,以及一名75歲的婦女和兩名兒童受傷。
再加上,根據巴方統計,截至今年,印度在克什米爾地區違反停火協議、無端開火的次數便超過了2000次。可見,印度這還是有"先例"的。
當然了,在印度疫情走向失控,經濟持續萎靡,社會裂痕不斷擴大的情況下,印度仍舊執著與印巴衝突,而且還同時招惹了尼泊爾等鄰國,這種"三線作戰"的底氣來源,估計還是美俄英法等國的支持。
但問題是,不論眼下這場印巴衝突,還是拉達克等地的緊張局勢,美俄英法除了向印度出售戰機、無人機等裝備,以及防寒服、帳篷等物資之外,並沒有採取過實質性幫助,基本上都抱著一副"看熱鬧"的心態。
那麼,在印度"內憂"不斷,"外患"還依舊嚴峻的情況下,新德裡為什麼還要挑起印巴衝突,而且還是奔著"把事情鬧大"的方向上去呢?
在環球調查局看來,莫迪此舉至少有3個目的。
1,向美國、或者說是"宣布當選總統"的拜登遞交"投名狀"。
要知道,雖然莫迪和川普的關係一直以"哥倆好"著稱,但奈何拜登"獲勝"得到了國際社會的一片"認可"。因此,即便莫迪再不願意,也得認清現實,為"沒有川普"的時代做準備。
此外,由於拜登擔任過歐巴馬時期的副總統,若拜登日後入主白宮,在對外策略上很有可能延續歐巴馬時期的策略,即連點成線、連線成面,向戰略對手進行圍堵。
因此,在美印日澳四國機制剛建立的情況下,莫迪需要在拜登上臺之前,展露出印度的經濟、軍事實力,證明新德裡有資格成為美國的盟友。
2,在印度內部更大的危機到來之前,加速推進"對外轉移注意力"計劃。
要知道,為了應對外部緊張局勢,新德裡還向拉達克等地駐派了20萬士兵。如今,冬天即將到來,這20萬印軍如何過冬成了莫迪的難題。再加上,由於白宮之主即將換人,莫迪更加不確定,接下來的美國是否還會繼續支持印度。
因此,在印度即將迎來第二波疫情,內部危機進一步升級,拉達克地區局勢進一步惡化之際,新德裡很有可能繼續藉助印巴衝突來轉移一部分注意力。
3,在複雜多變的局勢下"秀肌肉",向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宣告,誰才是南亞霸主。
畢竟,由於印度內部混亂不斷,還接連與巴基斯坦等國交惡,新德裡如今的處境早已"四面楚歌"。因此,如今有不少勢力對印度的"南亞霸主"位置虎視眈眈,其中,諸多"激進分子"便開始在印度境內活動,準備好"渾水摸魚"了。
因此,在更大的麻煩與危機即將到來之前,印度通過一場衝突來彰顯實力,其實也在情理之中。不過,從此次衝突中,印巴雙方互有傷亡的情況來看,新德裡想"秀肌肉"的目的估計很難達到了。
此外,不得不提的是,印度目前對外策略的很大一部分底氣,雖然都來自於美俄英法的支持,國際局勢看似對印度有利。
但實際上,作為聯合國"五常"的美俄英法,其實並沒有將印度視作真正的盟友,一來經濟實力不足;二來軍事實力捉襟見肘,三來國際威望不夠,很難與美俄英法打成一片。
不過,由於印度在對外採購軍備一事上,非常捨得下本錢,找美俄英法買的裝備,不僅不還價,而且還都是以高出正常價格買的,這讓美俄英法非常樂意和印度"交朋友"。
再加上,印度最近又接連與各國籤署了"軍事後勤共享協定",使得美俄英法的戰機、軍艦都能在途徑印度洋時,享受新德裡提供的服務,美俄英就更有理由和印度親近了。
但必須意識到的是,這種建立在利益基礎上的盟友關係,終究是不長久的,美俄英法當初是奔著利益而來,到時候自然也會為了利益而離開。
當初,印度疫情走向失控,莫迪四處借錢求助時,美俄英法都保持了沉默,只有亞投行貸給了印度12.5億美元的抗疫資金。很顯然,這已經足以說明印度與美俄英法之間的"盟友關係"了。
不論如何,國與國之間,永遠都是利益至上。在這一法則之上,莫迪更應該多個心眼才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