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點擊上方藍色字【行攝衝衝】關注公眾號
柴米油鹽醬醋茶,人間有味是清歡
高紅蘭
曾經夢想「琴詞書畫詩酒花」,到頭來一生碌碌只顧「柴米油鹽醬醋茶」。
所謂「民以食為天」,對老百姓來說,吃就是頭等大事,是最重要的事。也可這樣理解,飲食無小事,入口須謹慎。
開門七件事之「柴米油鹽醬醋茶」,看起來雞零狗碎,一地雞毛,其實說的都是關於「吃」的那些事兒。
柴:生命的動力
柴,燒火用的草木,如柴草、柴火、柴門。燧人氏發明鑽木取火,於「火上燔[fán]肉,石上燔谷」,從而「炮生為熟,令人無腹疾」。由此上古人告別了生食(寒食),進入熱食、熟食(套食)時代。
柴,是燒火的材料,動力的來源。有柴則可生火,有火才能吃上一口熱乎飯。想要留住一個人,先要溫暖他的胃,「冷鍋冷灶」的日子誰要過?當然,隨著社會的發展,原始燒火用的「柴」已逐漸被煤、氣、電等新型快捷的燃料代替。然而,人的味蕾是有記憶的,不同的燃料烹煮出來的飯菜味道是不一樣的,比如有的人一直念念不忘的柴火鍋巴,離家千裡萬裡依然懷念土鍋土灶媽媽親手做的菜餚……
「酒肉朋友」這個詞想來大家都不陌生,很多人卻不知道上一句是「柴米夫妻」。終日須為生計奔波,風雨同舟,患難與共,男人如柴燃燒,女人如米綻放,日子雖貧苦,卻熬出一鍋實實在在的幸福……老一輩人的愛情大抵如此吧。
米:絕對的主角
米,稻穀(秈稻、粳稻、糥稻),糧食之一。世界上約一半人口主要食用稻穀類。就世界穀類產量而言,稻穀僅次於小麥和玉米居第三位。據考證,我國稻作栽培至少已有7000年以上的歷史,是世界栽培稻起源地之一,我國的稻穀種植總產量居世界首位。長江中下遊平原號稱「魚米之鄉」,我國南方居民多以大米為主食。
東漢著名經學家、文字學家許慎《說文》中說「食,飠米也」。並註解「六穀之飯曰食」。有句話叫「吃了五穀想六穀」,常用來打趣一個人得隴望蜀、貪得無厭。那麼,何謂五穀?何謂六穀?對此古代有不同的說法。一說五穀指稻、黍、稷、麥、菽[shū](豆類),一說指麻、黍、稷、麥、菽;有認為六穀指稻、黍、稷、粱、麥、苽(茭白)六種農作物,而《三字經》雲「稻梁菽、麥黍稷、此六穀、人所食」。總之,對於中國人來說,不管五穀還是六穀,稻穀都是當仁不讓的老大,絕對的主角。
有句諺語「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也就是說若無原材料,縱有萬般廚藝,也無發揮機會。這裡的「米」也可拿來泛指各種食材,如糧谷薯類、肉蛋奶豆、蔬菜水果等。現而今,有一種職業叫營養師,放在古代那可個個算得上「巧婦」,能化腐朽為神奇,「給點陽光就燦爛」。縱然只有一點點簡單的食材,也可因陋就簡、精打細算、巧妙搭配,整出營養美味的飯菜來。
米,除了作為糧食,還有其他的意思。陶潛嘆曰:「吾不能為五鬥米折腰,拳拳事鄉裡小人邪!」致敬陶縣令!試問普天下又有多少人能像靖節先生那樣有一身傲骨、不受嗟來之食、瀟灑吟唱《歸去來兮辭》呢?
「小米加步槍」的年代早已成為歷史,巍巍中華今非昔比。隨著網絡的迅猛發展,網絡語言中「米」又被賦予了新的含義。如「米人」意為「有錢人」,其他諸如「買了件衣服1500大米」「兜裡沒米了」「好吃得一米」「傷心的一米」……是不是有點雲裡霧裡,不知所云?不是我不明白,是這世界變化快!
然而,不管這世界如何變遷,「米」在人們生活中的地位從未改變。因為,「無米下鍋」的日子向來難以為繼,「兜裡沒米」的時候我們同樣「傷心的一米」。
油:不做中年油膩人
油的本義是水,如「油水」,古代水名,從武陵孱陵西流出,最後注入長江;「油油」在古代常用來形容水流動之貌。油,跟水一樣,有潤滑的作用。形容一個人多才多藝,放到哪個崗位都合適,我們給他個雅號「萬金油」。當然,現在的「油」更多被打上貶義的標籤,如油頭粉面、油腔滑調、中年油膩男人…
飯菜中,少不了油。漢代以前,人們食用的油均為動物油,稱為「脂、膏」,後來才慢慢懂得從植物果實中獲取植物油。烹調時使用油脂,既可增加一定的能量,提供人體無法合成而必須從植物油脂中獲得的必需脂肪酸(亞油酸、α-亞麻酸)以及脂溶性維生素(VA、VD、VE、VK),還可延長胃排空時間、增加飽腹感,使菜餚色彩亮麗、香脆可口等。
不同的烹調方法用油多少不一,少者如蒸煮燉燴,多者如油煎炸烤;不同食材處理方法也有不同,既有旺火熱油、快翻爆炒,也有文火慢煮、細煨燉爛。油量的多少、油溫的高低,對菜品質量影響甚大。
有些人是肉食動物,自稱油腸子,吃菜喜歡重油,認為「油多不壞菜」,而油少的菜則「清湯寡水」,食之無味。殊不知「油多很壞事」,油脂超標尤其動物油脂攝入過量與很多慢病的高發息息相關。
油,充其量只是我們生活中的潤滑劑,沒有不行,多了更不行。
尤其是人到中年,吃飯、做人還是不要太「油膩」的好。
鹽:人間有味是清歡
《說文》云:鹽,鹹也。本意是「在器皿中煮滷」。黃帝之臣夙沙氏,初煮海水為鹽,後世尊崇其為「鹽宗」。鹽城,更是因鹽得名,是中國唯一一座以鹽命名的城市,「海鹽文化底蘊深厚」。
食鹽,是烹飪中最常用的調味料,被譽為「百味之首」,也是人類賴之生存的最重要的物質之一。中醫認為,鹽,甘、鹹,寒,無毒。著名道教思想家、醫藥家陶弘景曰:「五味之中,惟此不可缺。」人體缺鹽,則疲乏無力、頭暈眼花、噁心嘔吐、不思飲食,甚至出現肌肉痙攣、疼痛,嚴重的還可能導致昏迷、休克、急性腎衰、死亡……電影《閃閃的紅星》中就有潘東子冒險送鹽上山給遊擊隊的情景。
但古人也很早就認識到了鹽多之後的害處,「西北方人食不耐鹹,而多壽少病好顏色;東南方人食絕欲鹹,而少壽多病,便是損人傷肺之效。」現在的我們都知道,長期攝入較高量的食鹽,與高血壓、胃癌、腦卒中等密切相關。為此,中國營養學會推薦,每人每天鹽攝入量不超過6克。
被譽為「五千年來活得最精彩的人」的蘇東坡,一生仕途坎坷,走過萬水千山,嘗盡酸甜苦辣,是個標標準準的美(zhēn)食(chī)家(huò)。冒死吃過河豚,親手做過魚、肉、羹,自創系列東坡菜,臨了卻因一盤蓼茸蒿筍而發出由衷感嘆,「人間有味是清歡」……
正如一首歌中唱的,「曾經在幽幽暗暗反反覆覆中追問,才知道平平淡淡從從容容是最真……」
醬:成於鹽而鹹於鹽
醬,用發酵後的豆、麥等做成的一種調味品。醬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周朝,人們就已經會制醬並用作烹調時的佐料。如《禮記•曲禮》篇記載:「膾炙處外,醢[hǎi]醬處內。」古人強調菜餚的擺放要有規則,「細切的和燒烤的肉類放遠些,調味的醬料放在近處。」醢的意思是用肉、魚等製成的醬。又「獻熟食者,操醬齊。」「餚饌百二十品,配醬百二十甕」,類似我們現在吃火鍋時準備的各種蘸醬。
劉熙《釋名》云:醬者,將也。據說,在古代各種調味品如鹽、梅、醯[xī]、醢中,醬佔主導地位。古人還說:「醬者,百味之將帥。帥百味而行。」一道菜好吃不好吃,調味醬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論語》中提到孔夫子「十不食」:「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噎而謁[yè],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可見,孔夫子也是個如假包換的美(zhēn)食(chī)家(huò),對吃非常講究,絕不將就。他不僅重視菜餚的營養、食材的衛生,對廚師的刀工、烹飪的技藝等都有極高的要求。
《風俗通義》說「醬成於鹽而鹹於鹽」,簡直一語道破個中真相!日常生活中要控鹽,除了控制看得見的鹽,更要明察洞悉各種隱形鹽,如醬料、調味包,醃、燻、臘製品等。
機智如你我,早已看穿了一切。
醋:有種情趣叫吃醋
「醋」我國古稱「酢[cù]」「醯」「苦酒」等,是用酒或酒糟發酵製成的一種酸味調料。中國食醋西周已有,《周禮》有「醯人掌共醯物」的記載。
陶谷《清異錄》:「醬,八珍主人也;醋,食總管也。」可見醋與醬一樣,在眾多調味品中佔據著崇高的地位。食醋味酸而醇厚,液香而柔和,主要含有乙酸、高級醇類以及其它一些營養成分,如乳酸、葡萄糖酸、琥珀酸、胺基酸、糖、鈣、磷、鐵、維生素B2等。現代研究認為醋有一定的保健功效,能增強食慾,促進消化,降血壓、降血脂等。
可是,「吃醋」雖好,也不要貪多喲,尤其對於胃酸過多患者。所謂「小醋怡情、大醋傷心」,偶爾裝模作樣吃點小醋,能讓平淡的生活變得有滋有味、充滿情趣;萬一真的「打翻了醋罈子」,那場面可就有點尷尬了。
茶:細品生活的滋味
「茶」字出於《爾雅‧釋木》:「檟[jiǎ],苦荼也。」檟,古代指茶樹。茶的古稱還有荼、詫、茗等。東晉史學家常璩[qú]在《華陽國志•巴志》中記載:「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茶蜜……皆納貢之。」也就是說在周朝的武王伐紂時,巴國就已經以茶與其它珍貴產品獻於周武王享用了。
中醫認為,茶能消食去膩、降火明目、寧心除煩、清暑解毒、生津止渴。現代醫學研究發現,茶還具有抗癌防癌作用。茶葉中所含營養成分眾多,主要有茶多酚、胺基酸、糖類、生物鹼、多種維生素、氟化物等。
有人說絲綢、茶葉、瓷器是最能代表中國的三樣東西。而其中的茶,不光是一種飲品,更在悠久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茶文化。茶在日常生活中既可入饌、入藥,也是待客之禮,更能修身養性、陶冶情操。
在忙忙碌碌的午後,靜享一杯清茶,看茶葉在杯中升騰、翻滾、舒展、浮沉,世界於我,就在杯盞之間……
特別鳴謝
閱讀者 關注者 轉發者 賞讚者
點讚者 留言者 投稿者
免責聲明
本文系署名作者原創文章,由「行攝衝衝」公眾號負責編輯發布,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部分插圖源自網際網路,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作者刪除。「行攝衝衝」發布記述旅行遊樂、鄉音鄉情、親情友情、地方民俗、民間工藝、美食特產等紀實短文,公眾號對文中觀點不置評價,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賞讚經費將用於「行攝衝衝」公眾號作品匯集出版,所有作者均沒有稿費。
投稿郵箱
57097176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