牌匾的歷史發展
牌匾是伴隨著篆字的產生而產生的,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並經歷了由皇宮官府掌控逐步擴展到民間社會的發展演變過程。
牌匾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一道獨特風景,
兩千多年來,從巍峨輝煌的皇宮建築和氣勢莊嚴的府第衙門,
到遍布城鎮鄉村的寺廟觀宇和樓臺亭閣,再到宅院堂屋、書房齋號、店鋪商號等等,
中華大地無處不見各式各樣的牌匾,即使到海外各地,凡是有華人棲息的地方也都可以看到。
後來的牌匾由篆書演變成榜書,出現在廟堂中,由皇宮開始漸漸流行於民間。
通常店鋪作坊用的牌匾被稱為字號匾,如人們熟知的同仁堂,電影裡的寶芝堂等。
一塊匾象徵著一個店鋪的品牌歷史,在歷史的翻滾中老匾已不多見。
老字號招牌賞析
北京同仁堂
同仁堂可以說是「中藥」的代名詞!1669年創立,
1702年遷至前門大柵欄路南。1723年開始供奉御藥,
歷經八代皇帝188年。兢兢小心、精益求精的製藥精神讓這家350多年的老店聲名遠揚,
享譽海外!同仁堂最早的一塊匾額是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由壬戌科的狀元孫嶽頒題寫。
現在的匾額則是由著名教育家啟功先生所題寫
題字屬內地著名書畫家啟功的手筆,香港公開大學、仁濟醫院亦由他題字。
黃銘記
(旺角新填地街331號)
由香港書法家華戈題字。
香港美術專科
94歲時為香港美專題字的真跡。
齊白石,當代中國的國畫畫家、
中國美術學院名譽教授,
書工篆隸,篆刻自成一家。
于右任
中國同盟會成員,中華民國開國元勳,
近代知名書法家,首創「標準草書」,
被譽為「當代草聖」。
全聚德創始人是楊全仁。
最初其主要是在前門外做生雞鴨買賣的小本生意。
由於善於經營,生意越做越紅每天到肉市上擺攤售賣雞鴨,
都要經過一間名叫「德聚全」的乾果鋪。到了同治三年(1864年)
「德聚全」瀕臨倒閉。楊全仁抓住這個機會,
拿出他多年的積蓄,買下了「德聚全」的店鋪,
改名為「全聚德」並禮請當時的秀才錢子龍題寫了匾額。
東來順是一位名叫丁德山的回民於1903年所創立。
有著京城涮羊肉之冠的美譽。
至今已形成集爆、烤、炒、涮於一體的清真系列菜餚成為北京著名的老字號。
其匾額為著名工藝美術教育家陳書亮先生所書。
現在很多品牌通過設計成牌匾的形式來突出自己的歷史,
多以榜書和隸屬為主,雖然很少再出現名人題字,
但形式更加多樣化,如近幾年興起的霓虹招牌風格,
牌匾作為標誌的出現,是展示店面品牌核心和個性的需求,
應該是多元化的,不應該為了統一街道視覺而設計的一模一樣,
更多形式的發展,才能讓這種中國風的標誌更好的創新。
以上文章內容由高鵬設計原創,其他媒體如需轉載請聲明來自「高鵬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