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的今天,人們對衣食住行等各個方面的要求也在不斷地提升。在過去,可能人們過冬穿的都是棉襖,後來比棉襖輕薄且保暖程度更高的羽絨服出現了,棉襖便逐漸被淘汰了。
而除了羽絨服和棉服以外,前幾年還颳起了一陣「皮草風」。和棉衣羽絨服相比,皮草不僅不會顯得太過臃腫,同時也更加保暖,因此,在推出後不久就受到了不少女性消費者的「青睞」。
雖然說皮草更加的輕便、保暖,但是其價格卻比普通的羽絨服高上不少,一件皮草價格動輒就是上萬元,也因此被不少人稱作是「軟黃金」,可就算是這樣,也阻擋不住人們購買的「熱情」,皮草也一度成為「人手一件」的爆款衣物。
但是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最近幾年,曾經紅極一時的皮草卻看不到什麼人穿了。與之相伴隨的,便是皮草價格的下跌。
由於購買皮草的人沒有以前多了,像從前那種不愁賣的現象也不復存在了。不少賣皮草的商店從「加價搶購」,也逐漸地變成了「低價甩賣」。據業內人士透露,從前價格1、2萬都不一定能搶到的皮草,現在幾千塊錢都沒人願意買。
而就在皮草價格不斷下跌的同時,皮草行業也在經歷著「大洗禮」。
據相關數據顯示,我國的皮草行業在銷售頂峰時期的2016年,年銷售額大約在957.26億元,無論是市場規模還是市場需求都是十分龐大的。
但是到了2018年,我國的皮草行業就開始呈現出了下降趨勢,根據報告顯示,2018年我國的皮草行業市場銷售額下降到了770.32億元,較2017年下降了17.7%,同時市場需求也在持續地下降。
同時報導顯示,2019年一整年的時間裡,我國的皮草行業就有上千家企業倒閉。曾經被大家追捧的「軟黃金」,卻在這幾年「遇冷」了。
而隨著皮草行業的「遇冷」,其下遊產業的皮毛養殖產業日子也並不好過。以皮草中使用較多的狐狸和貉為例,算上人工費的話,貉每隻的成本在250元左右,狐狸則在350元左右,但價格卻只能賣到300元和200元,這也就意味著每賣一隻狐狸和貉就要虧上50元。
也正是因為如此,近年來我國的皮毛養殖的規模也在不斷縮小。據相關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的水貂取皮數量同比下降了43.61%,僅為1169萬張,同時狐狸取皮數量僅為1443萬張,同比下降了17.02%。
那麼,到底是什麼使得曾經風靡一時的皮草「賣不動」了呢?
首先就是皮草雖然比較好看,也十分的保暖,但是打理起來卻十分的困難。所以,不少人買回來穿了幾次之後就不會再穿了,久而久之也就沒什麼人願意再買了。其次,就是這些年來人們動物保護意識的增強,「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出於人道主義不少人也不再去購買皮草製品了。
其實,在這個高速發展的社會,無論是人們的生活還是工作,亦或是行業的發展,都在無時無刻經歷著變化。想要在這個市場經濟高度發達的今天佔據一席之地而不被淘汰,皮草行業更多的可能要從自身出發,結合現在的各種新興的產業,大膽轉型,才能慢慢走出頹勢,更好地發展。
在日常生活中你有買過皮草嗎?
本文由新業財經原創出品,未經許可,請勿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