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在《三十而立》中寫道:
我也一直堅信,真正的三十而立,
是作為一個思想獨立的人,
真誠的對待自己和生活,為自己的每一個決定負責,
跟金錢、權力、地位毫無關係。
這個社會很擅長給人貼標籤,用年齡和收入製造焦慮,
很少給人認真考慮生活意義的餘地。
30歲不結婚是種什麼體驗?其實一個人也可以過得很好。
昨天和朋友談到這個話題,怎麼看待30歲不結婚?
面對身邊的質疑聲,學會妥協將就還是堅持一個人生活?
朋友是一名IT男,他說講真的30歲之前不敢結婚。
沒有實力是最主要的原因。
結婚後最大的感受就是「束縛」,做任何事情都要考慮後果。
沒有結婚的時候是愣頭青,完全不顧忌後果。
現在不行了,因為有了家庭,有了一份更強的責任心。
沒有成家,心很野,沒有考慮攢錢買房。
後來結婚了就必須要買。
結婚後最大的感受就是有了一份存在感,
以前不回家,不管多少天,父母也不怎麼問,
成家了就不一樣了,下班了不回家,愛人會問。
結婚後很想存點錢,
第一為了以後孩子的教育,
第二希望改善家裡的生活。
聽完後我陷入沉思,30歲是否應該結婚?
婚後的責任和擔當,是否準備好去迎接?
同樣的話題,另外一朋友的看法是,
咱們國內有些城市2019年離異率已經高達39%了,
你覺得這種情況下貿然結婚是一種負責任的態度嗎?
理性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
要妥善處理外界壓力,不要妥協於壓力,婚姻是自己的事。
越是一線城市,30歲的概念越模糊,
30歲之前結婚倒成了異類,自己的日子都沒過明白。
聽完後,我很認同他的觀點。
有些人20多歲就明白了一些事情,
有些人需要到30歲才能讀懂書中的故事。
還是先把自己活明白,再想著去承擔責任。
知乎上一網友說,做為搬磚多年的碼農,
基本沒有太多閒暇時間來傷春悲秋,經常996累成狗。
情緒低落的時候也會想要找男朋友,
然而一想到每天工作已經把身心掏空,
哪還有精力去經營這些需要額外時間與精力的兩性關係呢!
所以我養成了閒暇時間就去鍛鍊的習慣,
跑步遊泳都是一個人就能完成的運動。
也養成了睡不著時就看書的習慣,工作領域的書也好,
小說散文漫畫經典什麼類型都會啃一啃,
也算是一種靜心的辦法。
平時也並沒有刻意獨來獨往,
交朋友信奉合則玩不合則走的觀念。
經濟方面會控制自己不要月光,
上個月用自己的積蓄付首付貸款買了房,
買了自己一直想買的小區,也有種願望實現的傲嬌感。
這就是我的現狀,個人還是挺知足挺滿意的。
也有人說:每個人的活法實屬個人選擇,也是偶然,
既得到快樂,也有自己付出的代價,
所以個人認為並沒有參考價值,亦更不值得推崇。
不管30歲還是40歲,結婚與不結婚,
現實中的所有問題都是具有利害兩面性的,
希望我們每個人在重要的十字路口,
能夠做出正確的選擇並為之堅持努力下去。
人各有志,人各有命。
有人說,馬上35歲了。
總結性一點來說就是:過的是日子而不是生活。
過了30歲以後你身邊的人都會很快擁有自己的家庭,
不能再陪你瘋,你一個人想要做的事早就都做完了,
慢慢發現自己做啥都沒勁。
每天的生活基本都是一樣的,雖然說非常自由,
但是卻沒有什麼意義。
開始學習如何忍受寂寞,開始學發朋友圈,
然後很認真跟每一個點讚或者回復的朋友交流。
越來越喜歡上班,因為只有工作的時候你才跟其他人一樣。
差不多就這樣吧,反正單身也要過日子,
只是沒有什麼生活的氣息。
如果你30歲了,還沒有遇到合適的那就等等。
如果你覺得自己還沒有到能夠承擔起責任的時候,
不要貿然做任何決定,結婚不是固定時間必須完成的事情。
願你的生活從不將就,能夠活出自己想要的態度。
最後祝你夢裡有星辰宇宙,理想萬千。
有不滅燈火,闔家團圓。
有山川河流,風花雪月,而醒來時身邊有我。
#華蕊家FM#【相關音頻節目,可在公號搜華蕊,點擊聆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