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潑妮娃)
你無需尋找真實的自己,也許這是個永遠無法解開的謎。即使存在真實的自己,你也需要一邊發掘,一邊創造。
No real you in fact,there is just a creative yourself.
不存在真實的你,只存在一個不停創造的你自己。
這就像,人是一種不斷流動的物種,像一條河,會不停地根據地形塑造自己的形狀。你所認為的真實,或許並不存在。外向還是內向也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豐富」。唯一能做的,也只有「豐富」。
這也是美劇《了不起的麥瑟爾夫人》給人印象極為深刻的一點:做個豐富的女孩,你就能戰勝任何變化。
1 你的性格是否真實?
大概兩個月前,發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我接觸了MBTI測試。
簡單說,這是一種性格類型指標,是在瑞士心理學家卡爾·榮格所劃分的8種類型的基礎上,由美國心理學家伊莎貝爾·布裡格斯·邁爾斯和她母親凱薩琳·庫克·布裡格斯擴展成了16種,並因此命名「邁爾斯-布裡格斯類型指標」。
根據字面理解,我把自己迅速歸納進ESFP【外向(E)+感覺(S) +情感(F)+知覺(P)】。
接下來到處去了解關於ESFP的知識,邊看邊點頭,內心帶著一種「說的不就是我嘛」的欣欣然,心理暗示、對號入座什麼都來了,恨不能把ESFP的所有閃光點都當燈泡在頭上點亮。
ESFP:外向、友好、接受力強。熱愛生活、人類和物質上的享受。喜歡和別人一起將事情做成功。在工作中講究常識和實用性,並使工作顯得有趣。靈活、自然不做作,對於新的任何事物都能很快地適應。學習新事物最有效的方式是和他人一起嘗試。
你猜怎麼著?後來我又在國外一個專業網站做測試,結果我都是INFP【內向(I)+直覺(N) +情感(F)+知覺(P)】。
What! You kidding me?
INFP:理想主義,對於自己的價值觀和自己覺得重要的人非常忠誠。希望外部生活和自己內心價值觀是統一的。好奇心重,很快能看到事情的可能性,能成為實現想法的催化劑。尋求理解別人和幫助他們實現潛能。適應力強,靈活,善於接受,除非是有悖於自己價值觀的。
(當然真正的MBTI測試包含多個維度,簡單自測的方法並不科學也不鼓勵。)
這就有點蒙圈了,E和I,一個外向,一個內向,我向來活潑愛笑,臉上像裝著超大功率震動馬達,曾滿世界瘋跑(現在也還嚮往著),怎麼能是內向呢?可是這個描述怎麼又有點像?甚至還更貼切一點?
不信邪!我向最親近的親友求證。他們連連說:你很內向,還不是一般的內向。一個人要進入你的內心很不容易。
這不由得讓人大吃一驚。
這也解釋了我內心深處的龜縮,不太喜歡交際(呃~以前明明很喜歡啊~那麼多2B旅遊活動,好多還是我組織的呢),更喜歡探索內心和精神性的東西,以及能一個人枯坐一天做自己喜歡的事不感到乏味的原因。
這讓我想起大學時有一次老師讓我們做性格測試,瞄瞄周圍的同學,平時再內向的,也都在70、80分左右的分值,我的內向程度竟然達到120分,可以說當時自己對這個結果是拒絕的,一笑了之,怎麼可能!不科學嘛!
按川普式的口頭禪:沒有人比我更外向了!
我參加社團、參加演講、參加採訪四處出擊,能兼職賺錢的活也湊上一腳,到處都能見到我的身影。那時候的我,覺得自己會永遠這麼生猛活躍下去。
那時候,我是絕對不允許把自己定義為一個內向者的。
2 內向與外向的本質
內向與外向的定義,最早由心理學家卡爾·榮格提出,這也是心理學類型理論中最為著名的劃分方式。榮格認為:
個體心理能量的活動傾向於外部環境,就是「外傾型」的人,他們重視外界,愛社交、活躍、開朗、易適應環境;心理能量的活動傾向於自己,就是「內傾型」的人,他們更重視主觀世界、好沉思、善內省、常自我欣賞和陶醉,孤僻、缺乏自信、害羞、冷漠、寡言、較難適應環境的變化。
簡單說,外向和內向最主要的區別在於:
外向:從外部獲得能量。
內向:從內部獲得能量。
原來對自我的認知,對自我行為的固有印象和他人對自己行為結果的評價,竟然可以天壤之別。
後來我發現,很多人也會在自己是外向還是內向這個問題上感到困惑,更不用說其他更複雜的系統。
曾經的所作所為,更像給自己建立起來的一個厚重的玻璃罩,保護自己不被輕易擊碎;玻璃罩裡的自己,還是安靜、傾聽、脆弱、敏感、柔軟,像某種輕輕一碰就立即收回觸角的軟體動物。
原因就在於,因成長所需,因生活所迫,需要完成社會性(或者說社會化)這個極其艱難的過程,我們把自己偽裝得很外向,以獲取更多支撐存活的資源,像許多處在青春期的年輕人一樣,不停通過外向擴張獲得能量,並無形中以此定義了自己的性格相貌。
由此產生極大的自我認知偏差,導致職業生涯走了很多彎路,也讓自己在個人成長或情感生活中無法以更接近真相的方式獲得成熟。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漸漸做回自己,不再像個變色龍似的根據環境偽裝自己。用閨蜜的話說,就是「你變得越來越內向,而我變得越來越孤僻。」
說實話,我聽了不僅沒有感到難過,反而有一種如釋重負的喜悅。恭喜我內向了,也恭喜你孤僻了。
3 內向者優勢
美國作家蘇珊·凱因(Susan Cain) 曾寫過一本書,叫《安靜——內向性格的優勢,發揮你本來的優勢》,她以《內向的力量》為主題的TED演講曾引起廣泛的共鳴,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人們對於內向的負面認識。這種負面認識很普遍,各行各業都有。
在成長的過程中,蘇珊也曾因自己的內向而困擾。
我的安靜內向,不應該是一般人應該有的表現。但內心深處我知道,內向才是我真正自在的表現。但多年來,我試圖否定我的直覺。部分原因是因為我需要向自己證明自己也可以大膽而果斷。
也就是說,我們其實把自己的性格造型凹得更外向,是環境的需要,大多數時候並不是真正出於自己的需要,只是想向這個世界證明自己的能力,證明「我很厲害」,I'm not weak,I am powerful!(我不脆弱,我很厲害。)很多人因此強烈感受到「人格分裂」的痛苦。
蘇珊指出,我們要承認,不僅是職場,這個世界看起來早已成為外向者的天下。我們最重要的機構、學校、工作場所,主要是為性格外向的人而設計的。這是一種典型的社會偏見。但事實上,內向者安靜的力量,更容易讓他們成為卓越領導者。性格內向的人並不需要假裝自己很外向,內向的性格也能成就偉大的事業。
甘地、羅斯福夫人、比爾·蓋茨、巴菲特、愛因斯坦……這些人的共同點是什麼?是內向。連我們最喜愛的女神奧黛麗·赫本,性格矜持內斂、平易近人卻又光芒四射,她曾親口對記者說:我是一個內向的人 。
香奈兒前CEO莫林·希凱,也是個典型的內向型領導者。在她的著作《深度思考:不斷逼近問題的本質》中,展露了她如何憑藉自己十分內向的性格、「比勤奮更重要的深度思考的能力」、卓越的洞察力、打破規則的好奇心以及女性敏感獨特的藝術品味,成為香奈兒歷史上最卓越的CEO之一。
蘇珊在大量實證的基礎上得出這樣的結論:我們認識的人中至少有三分之一是內向的人。性格內向的人在更安靜、更低調的環境中會感覺到自己最活躍,最通暢,能力最強。最大限度地發揮才華的關鍵是讓我們所有人都處於適合自己的激勵區域。
內向者的優勢和潛在競爭力有很多,例如更注重深度、深思熟慮、孤獨帶來成效、更善於傾聽他人的聲音、關注細節, 擁有平和的自信、決策更加慎重,更有同理心等等。
我發現,很多優秀的內向者確實特別擅長沉思默想,有出色的邏輯思維、逆向思維能力,敢於質疑一切,勇於打破陳規,能忍受常人難以忍受的孤獨,並在孤獨中創造獨樹一幟的價值。
我們也只有去除偏見,以更包容萬物的姿態,才能讓外向者和內向者在「和而不同」的文化氛圍中鍛造各自非凡的創造力價值。
有些人要幸運一些,很早就收穫了「我是誰」的答案,有些人則需要經過長時間的碰撞、追尋、揭示之後,才逐漸了解並觸摸到了自己的內核。
內向者常常排除萬難建立自己的個人空間,閱讀或者工作時極具專注力,做起事來毅力十足。當他們終於不必再刻意迎合別人,知道能夠在適當的位置發揮一己之長才是最好的,努力傾聽內心的聲音,在真我的指引下做出正確的抉擇,他們就能真正地擁有更多的自我。
4 活得豐富
都說做自己才是通往幸福的必經之路。於是我們決定,做真實的自己。
問題來了,到底有沒有真實的自己,或者說真實的自己應該是什麼樣的?
有研究者指出這樣一個充滿顛覆的創意觀點:
你無需尋找真實的自己,也許這是個永遠無法解開的謎。即使存在真實的自己,你也需要一邊發掘,一邊創造。
也就是說,不存在真實的你,只存在一個不停創造的你自己。No real you in fact,there is just a creative yourself.
這就像,人是一種不斷流動的物種,像一條河,會不停地根據地形塑造自己的形狀。你所認為的真實,或許並不存在。外向還是內向也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豐富」。唯一能做的,也只有「豐富」。
活得豐富,就會充滿活力與創造的激情,不容易沮喪和怠惰。活得豐富而立體,努力探究靈魂的細膩微妙,熱情、複雜與騷動,挖掘它的深度和容量,體驗更多生命的真義,是性格賦予一個人真正的使命。
在精彩的復古美劇《了不起的麥瑟爾夫人》裡,男女主角有這樣一段令人印象深刻的對話:
他:你很豐富,米菊。
你遇見一個女孩
或許她很美麗
或許她很聰明
或許她很風趣
或許你的父母很喜歡她
或許你真的幸運
她就是你要追求的事物
我都擁有了
真的很豐富
她:或許還不夠。
他:夠了。太足夠了。
寫在最後
願你活得更豐富,對自己更誠實。
來源:潑妮娃(ponew) 趣讀旅行(ID:Koalatravel)原創作者
致謝:圖片來自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
往期精彩推薦:
《一間自己的房間》:未來,是雌雄同體的世界
那個想去洱海,在花海中求婚的男孩被「殺」死了
《少有人走的路》:如何在心智成熟的旅途上堅毅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