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歷梅城古鎮,站在了新安江、富春江和蘭江三江匯合處,也就是嚴州的南大門前,新安江自西向東,蘭江自南而來,煙波浩淼,形如「丁」字。「晚唐詩人杜牧曾為此而賦詩:「越嶂遠分丁字水,臘梅遲見二年花。」轉身,一對威武的石獅子蹲守在城門前,公獅子腳踏彩球,寓意為國泰民安,母獅爪下有隻小獅子,寓意為千秋萬代。仰頭望雄偉高大的城門上有座樓,樓上飛簷挑角,正中掛著牌匾「:澄清樓」。城門正對著梅城古鎮,嚴州的南大門也叫「澄清門」,歷史上的澄清門還是當地居民們辨別是非的地方,當你覺得「跳進黃河也洗不清」時,澄清門外的新安江水色清澈可清洗。
查閱資料得知:梅城置城始於唐,城牆宏偉。先後三次修建,一次遭毀:首次是唐代餘杭鎮使陳晟修建睦州城,周圍十九華裡,高二丈五尺、寬二丈五尺,「度地形山勢,圈而圍之,故曰羅城」;宋時方臘事平,知州周格重築睦州城,其環縮為十二華裡,建八座城門;至元年間,元始祖忽必烈下詔拆毀。第三次修建是公元1361年,朱元璋部將李文忠佔據嚴州後,改築城池,周長八華裡餘,高二丈四尺,闊二丈五尺,闢有五座城門,門上均建城樓。
現城牆上的雉堞成半朵梅花形,關於這梅花雉堞有多版本的傳說,現在有種說法是:清未民初時的一個美國傳教士費佩德拍攝了一張照片,攝取的即是「半朵梅花形」的梅花雉堞。照片清晰顯示,那砌在古城牆女牆上,高約四尺,寬近七尺,呈三角形,中間有三個垛孔的雉堞,也就是「半朵梅花形」雉堞。其非裝飾,是李文忠從實戰出發,供士兵守城的掩體。
轉到城樓前面,鮮豔的紅燈籠給雄偉莊嚴的城樓增添了喜慶的色彩。廊下四根黑色柱子上鐫刻著金色的楹聯,內柱聯為:「澄坐江山收雨腳,清遊風月暢天心」,外柱聯為:「 城頭判水知清濁,樓角飛霞說古今」。城樓的正中高高地懸掛著「嚴州」二字的牌匾。
來到城樓上,站在北窗前,居高臨下地看梅城,城市肌理如魚骨般展開,一座座深宅庭院擇地而踞,一幢幢徽派建築鱗次櫛比。幽深的大街小巷縱橫交錯,滿街青石板光亮如鏡。古鎮的中軸線從城門下的南大街到建德候坊到十字路口直通府衙,北面的山正是《水滸傳》中描寫的:「宋江大戰烏龍嶺,烏龍神助宋公明」的烏龍山。
城樓正中有一方形詩屏,上面行雲流水地寫著一首詩:「:澄清樓上望澄清,塔影波光耀眼明。千載梅城如一鏡,人間正道有浮沉。」兩邊柱聯分別是:「半朵梅花幾多思慕」,「一竿釣竹些許閒情」。
從城樓的東窗向外看,外面下著淅瀝小雨,城上、城下兩個遊人撐著傘向東行走,左邊那長滿綠色植物的城牆是貨真價實的古城牆,這城牆上一直向東蜿蜒伸展的是嚴州人引以為豪的半朵梅花。嚴州梅花佔天下兩朵梅花中半朵的說法是:北京一朵,南京一朵,梅城半朵,所以有「天下梅花二朵半"之美贊。嚴州之所以有資格與南北二京比肩同建梅花城,與建城者李文忠的身份和地位有關。李文忠是朱元璋長姐之子,曾對朱元璋消滅陳友諒、張士誠等起到重要作用,在十二位功臣中排名第三,僅次於大元帥徐達和常遇春。這些史實表明,對他的封地賜以建造梅花城的榮譽是完全可能的。
下得樓來,又見一詩屏,也有詩和對聯,詩為:「疊峰飛雲岫,群山繞水流。梅城興古鎮,建德築江樓。薈集前賢雅,互通復走遊,功業垂永久,勝地惠千秋。」對聯是:「綠掩山中千峰詩韻,煙籠江上一堞梅香」。
從城樓上下來,就是梅城的南大街,回頭看「澄清門」城牆與城樓,感覺這一面城牆就是梅城人民保護下來的古城樓和古城牆。充滿了歷史感和滄桑感,覺得它就是一面鏡子,映照出古今中外的世道變遷,人事浮沉;囊括了時空之中的演化嬗變,傳承接續。看古城,思古今,相信梅城古鎮的明天會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