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自噬調節精子分化成熟的機制

2021-01-10 科學網

動物所揭示自噬調節精子分化成熟的機制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李衛研究組的最新研究發現自噬(autophagy)作為重要的調節機制參與精子的分化與成熟,自噬的缺失會導致精子活力衰減,精子形態尤其是尾部結構遭到破壞,出現嚴重的畸形精子症。該項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6月17日Autophagy雜誌。

據國內精子庫檢測權威報告,我國正常成年男性精子合格率不足30%,WHO關於精子異常病人的鑑定標準也一直在更新,1987年正常形態精子的百分比為50%,而2010年第五版精液分析標準中,這一數值低至4%,引起廣泛擔憂。精子的分化與成熟需經歷劇烈的形態與功能的變化,任何一步的差錯都會直接導致精子分化發生異常,導致畸形精子症、弱精子症甚至無精子症。但是精子正常發育的保障機制目前所知甚少。李衛研究組的成果發現,精細胞中自噬被阻滯後,精子分化過程中一系列的關鍵結構的組裝遭到破壞,如精子變形的支架-精子領(manchette)和保障精子運動的尾軸(axoneme),同時導致大量本該移除的胞質存留在精子頭部,出現形態畸形與運動障礙。該研究進一步證明自噬過程通過特異的降解細胞骨架調節蛋白PDLIM1促進了細胞骨架的正常組裝,保證了精子分化的正常進行。該研究不僅揭示了自噬在精子發育過程中的重要功能,同時提出了自噬對細胞骨架調節的關鍵環節,使精子形態建成的機制研究得到進一步完善。

李衛研究組博士生尚永亮為論文第一作者。該研究得到科技部重大基礎研究計劃(2012CB944404)、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1171374,31471277)等項目的資助。(來源:中科院動物研究所)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科技前沿】張宏團隊揭示自噬調控新機制:IPMK通過抑制轉錄因子...
    IPMK通過抑制轉錄因子TFEB的液-液相分離調控自噬活性和溶酶體產生的機制。為研究自噬活性的調控機制,張宏實驗室建立了秀麗隱杆線蟲(C. elegans)為研究多細胞生物自噬活性調控的模型。通過遺傳篩選,作者發現線蟲ipmk-1 (bp1075)突變體中自噬活性顯著升高。
  • 研究揭示LARP7介導U6修飾及其在生精細胞mRNA精準剪接和精子發生中...
    研究揭示LARP7介導U6修飾及其在生精細胞mRNA精準剪接和精子發生中的功能 2020-02-04 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
  • 自噬與凋亡的相互作用
    通常情況下,自噬可通過加快細胞代謝循環、協助細胞適應環境達成促進細胞存活的效果,凋亡則會導致細胞死亡(此類死亡被稱為type I cell death),但吃了細胞內大部分細胞器和細胞質的自噬也會導致細胞死亡,即type II cell death。此類功能上的相近或相反性揭示了自噬與凋亡背後可能存在的結構關聯。
  • 楊黃恬組揭示TRF3特異性調節人胚胎幹細胞向中內胚層命運作用機制
    該研究報告了轉錄因子(TATA-box-binding protein-related factor 3,TRF3)在人胚胎幹細胞(hESCs)向中內胚層分化過程中的作用和機制,研究發現進一步加深了對人中內胚層發育機制的了解,對理解人中內胚層發育調節網絡有重要意義。
  • 綜述 | Autophagy:蛋白複合體和鄰近蛋白驅動細胞自噬
    經過多年的研究,酵母成為細胞自噬分子機制研究最為充分的模式生物。現已報導了超過40個自噬相關基因(autophagy-related gene,ATG)參與細胞自噬調控,且大部分在酵母和哺乳動物之間存在保守性。
  • 科學家揭示殺蟲真菌侵染結構附著胞分化形成的表觀遺傳機制及調控...
    該研究揭示了殺蟲真菌通過表觀遺傳KMT2-Cre1-Hyd4通路調控真菌侵染結構——附著胞的發育分化和殺蚊毒力的分子機制。 蚊蟲是瘧疾、革登熱等多種疾病的傳播媒介。蚊蟲控制是阻斷蚊媒傳染病的重要措施。
  • Current Opinion in Plant Biology:港中大姜裡文團隊發表綜述介紹內膜與植物自噬之間的相互作用
    遺傳篩選已經揭示了自噬相關蛋白對自噬體形成的需求,儘管自噬體膜的起源仍然不甚明了。內膜系統是一系列膜狀細胞器,通過各個隔室之間的動態膜流動維持。在植物中,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自噬和內膜系統之間存在聯繫,特別是在內質網和自噬體之間。在本文中,作者闡述並討論關於植物自噬體形成的最新發現。主要觀點:內膜運輸和自噬之間的相互作用發生在植物中。
  • 【基礎研究】人參皂苷Rb2通過抑制自噬促進肥胖小鼠白色脂肪棕色化
    自噬是細胞內的一種分解代謝過程,應激條件下通過溶酶體降解多餘的細胞結構,維持細胞內穩態,在代謝調節中發揮重要作用[9]。然而,尚缺乏Rb2是否調節自噬信號通路,並促進棕色化的研究。本研究通過高脂飲食肥胖小鼠模型和3T3-L1脂肪細胞,觀察Rb2幹預後自噬信號通路和棕色化表型的變化,探討Rb2對自噬信號通路的影響及自噬在Rb2促進肥胖小鼠白色脂肪棕色化中的作用,以期進一步探討Rb2改善肥胖的作用機制。
  • Cell:科學家揭示血清素調節機體行為的精細化分子機制
    2020年3月10日 訊 /生物谷BIOON/ --在流行的經驗中,關於血清素如何調節大腦的故事看起來似乎很簡單,服用抗抑鬱藥物就能提高血清素水平,從而改善機體情緒,但目前神經科學們並不是非常清楚,在非常複雜的人類大腦中神經遞質是如何影響大腦的迴路和機體行為的,為了揭示血清素真實的工作機制,日前,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ell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對秀麗隱杆線蟲進行研究揭示了血清素調節機體行為的分子機制
  • 研究揭示拉伸調控皮膚擴張的機制
    研究揭示拉伸調控皮膚擴張的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7/30 14:36:59 比利時布魯塞爾自由大學Cédric Blanpain和英國劍橋大學Benjamin D.
  • 細胞自噬
    自噬的本質其實是細胞內的膜重排。在膜重排的過程中,會形成一個具有雙層膜並裹挾著隨機或特定底物的封閉囊泡,即自噬體,進而與溶酶體融合,形成自噬溶酶體並降解底物。2.細胞自噬的作用(1)「清潔」作用細胞自噬可以清除細胞內一些受損或衰老的組分,這是細胞內一些成分和結構更新的正常途徑。
  • 大規模測序揭示人精子基因組在減數分裂過程的變異情況
    大規模測序揭示人精子基因組在減數分裂過程的變異情況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6/5 8:53:08 美國哈佛醫學院Steven A.
  • 山東農大張憲省團隊揭示植物幹細胞發育調控關鍵機制!
    調控植物莖端分生組織發育的WUSCHEL(WUS)、SHOOTMERISTEMLESS(STM)和CLAVATA3(CLV3)三個關鍵因子已被國內外科學家發現20餘年,學術界對WUS和STM蛋白調節CLV3轉錄和幹細胞活性維持的關鍵作用有一定的認識,但是對於它們如何相互作用以調節幹細胞命運的調控機制仍不十分清楚
  • ...Toll樣受體和特殊自噬蛋白之間的串擾或能調節鍛鍊期間骨骼肌...
    receptor 9,TLR9)和蛋白質beclin 1之間的串擾(crosstalk)調節肌肉中AMPK激活的分子機制。圖片來源:Lumen Learning研究者表示,單磷酸腺苷活化蛋白激酶(AMPK)在骨骼肌中的激活與運動所引起的全身代謝性反應會相互協調,而在運動期間,機體的自噬過程會被上調,
  • 哈佛醫學院:新研究揭示營養不足的細胞如何循環利用內部成分
    研究人員說,研究結果揭示了細胞對營養缺乏的反應方式以及自噬和蛋白質降解過程的作用,自噬和蛋白質降解過程日益成為癌症和其他疾病條件下藥物開發的目標。論文主導、細胞生物學教授、瓦特·哈珀(Wade Harper)說:「當細胞挨餓時,它們不會隨意通過自噬大量降解核糖體。相反,它們具有控制其循環利用的機制。」
  • 科學家揭示糖皮質激素抑炎的機制
    科學家揭示糖皮質激素抑炎的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7/25 17:18:25 美國克利夫蘭診所勒納研究所Booki Min團隊發現,糖皮質激素(GC)的抗炎作用是由Foxp3 +調節性
  • 中國科學家揭示植物殺手薇甘菊「行兇」機制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月21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記者今天從中國農業科學院獲悉,中國科研團隊針對重要外來入侵植物薇甘菊,從多個角度揭示了其在全球入侵過程中的環境適應性進化和快速生長的分子機制,為有效防治和管控薇甘菊進一步入侵提供了理論依據。
  • 自噬作用和異噬作用
    (2)自噬的功能:①飢餓應答時的作用。在不同的器官如肝臟或在培養細胞中,胺基酸的匱乏會誘導細胞產生自體吞噬,由自體吞噬分解大分子,產生在分解代謝和合成代謝過程中所必須的中間代謝物。②在細胞正常活動中的作用。如在動物的變態發育、老化和分化過程中,自體吞噬負責降解正常的蛋白以重新組建細胞。
  • 捕食性粘細菌防控土傳枯萎病的機制被揭示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農業微生物資源團隊張瑞福研究員與南京農業大學生科院崔中利教授合作研究揭示了捕食性粘細菌防控土傳枯萎病的根際生態學機制,發現粘細菌在根際分泌物的驅動下,向根部遷移並定殖,在遷移過程通過其捕食土傳病原菌尖孢鐮刀菌並調控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