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某,11歲,2014年10月來診。10天前感冒風寒,發燒39.8℃,怕冷,隨即到醫院輸液治療四天,發燒不退,且有咳嗽、氣喘,白天咳,晚上喘,痰多存咽喉,喉中發出呼嚕呼嚕的聲音,醫院確診為肺炎,繼續輸液治療4天,體溫降至37.5℃,但氣喘不減,痰仍多,呼吸不暢,晚上睡覺不安。後嘗試用中藥治療,服用生石膏、魚腥草、瓜蔞皮、浙貝母、桑白皮、杏仁、桔梗、枇杷葉等清熱化痰止咳平喘中藥,效果不明顯。來診時,小孩氣喘、呼吸不利,喉中有痰,轆轆作響,體溫37.6℃,家長告知每到下午發燒(患者就診時間正是下午)。舌苔黃厚而膩。問其大便,乾結難下,現又三天沒有大便,孩子腹部鼓脹,按之而痛,肚子裡有氣轉動,欲想放屁而不行,須瞪眼努掙用力向下,始能放出。
既是肺炎咳喘,為什麼用清熱化痰、止咳平喘的藥而不效?
看孩子這些症狀,這個肺炎咳喘為什麼用化痰止咳平喘的藥物而沒有效果呢?原因就在於他的大便乾結、大便不通。這個孩子的大便乾結是個熱證,是大腸燥熱引起的,肺與大腸相表裡,大腸燥熱大便秘結不通,就會影響肺氣的下降,肺氣降不下來,咳嗽、氣喘就不可能得到平復。所以,治療這種肺炎咳喘,本質在大腸不通降,其治療的關鍵不在止咳平喘,而是要肺氣肅降,大便通暢之後,喘自平。於是,採取在通瀉大便的基礎上加上一些平喘藥,大承氣湯加瓜蔞皮、浙貝母、桔梗、蘆根、冬瓜仁等。當晚7點,服一煎,大便未下,8點服第二煎,大便仍不下,9點接著再服第二劑,兩煎並在一起服用,服後不到半個小時,大便瀉下,其母在電話中云:臭穢異常,拉出足有半盆之多,患兒當晚腹脹消除,氣喘大減,酣睡一宿。第二天再服一劑,咳喘基本解除,下午測量體溫正常。再開清熱化痰平喘之劑三劑,病癒。
什麼是陽明腑實證
典型的陽明腑實證有:一是大腸阻塞不通的症狀,大便乾結,腹脹,腹痛,或繞著肚臍一周疼痛,怕醫生按自己的腹部;二是有熱的症狀,病人有發熱,口渴,出汗。
陽明腑實的發熱可表現有時間性,多在下午發燒,中醫叫做「日晡潮熱」,日晡是在下午的3~5點,這是陽明大腸主時的時候,表現為這個時間段的發熱,是診斷陽明腑實證的一個關鍵症狀。
所以中醫見每到下午發燒的病人,就會想到有無陽明病的可能,要結合病人大便情況和腹部情況,就可以做出判斷。陽明腑實的出汗也有特點,多見手腳連綿不斷的汗出,汗出越多,大便就會越幹。
注意啦,並不是所有的手腳出汗都屬陽明腑實證,也有脾熱或脾虛寒的,還有精神緊張因素等情況。
陽明腑實證形成的原因
引起陽明腑實的原因,一般是外感發熱,熱邪較重入裡,或在發熱時沒有得到及時、正確的治療,邪熱繼續發展,與大腸中的糟粕聚結在一起,就會影響大腸的傳導蠕動,導致大便乾結,當乾結堵塞到一定程度,加上氣機通,就會腹脹、腹痛。上述這個患兒即是先有外感,繼而邪熱入裡到肺,再由肺到大腸,最終導致了陽明腑實證的結果。陽明腑實的形成多見於素體內熱的病人。
--
《傷寒論》治療陽明腑實證有三個承氣湯:大承氣湯、調胃承氣湯。
大黃、芒硝、枳實、厚樸大承氣湯。
大黃、枳實、厚樸---小承氣湯。
大黃、芒硝、甘草----調胃承氣湯。
所謂「承氣」,就是承順六腑之氣,六腑以通降為順。
陽明腑實證的兩個特點都具備了,既有大便不通的症狀,又有發熱的症狀,兩方面都比較明顯,就用大承氣湯;如果發熱的症狀不明顯,主要表現為大便的乾結難下,用小承氣湯;相反,如果病人主要表現熱的症狀,24小時持續性發熱,心煩,口渴明顯,大腸堵塞的症狀不甚,用調胃承氣湯。所以,我們可以看出,大承氣湯基本是小承氣湯、調胃承氣湯的合方,因而可以兼治兩個方子的治療範圍。
臨床上,許多熱性便秘並沒有發熱的症狀,只有腹脹或腹痛,一般屬於小承氣湯的適應症,所以治療熱性便秘,小承氣湯最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