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陽明腑實證?

2021-02-12 上工之道大醫精誠


劉某,11歲,2014年10月來診。10天前感冒風寒,發燒39.8℃,怕冷,隨即到醫院輸液治療四天,發燒不退,且有咳嗽、氣喘,白天咳,晚上喘,痰多存咽喉,喉中發出呼嚕呼嚕的聲音,醫院確診為肺炎,繼續輸液治療4天,體溫降至37.5℃,但氣喘不減,痰仍多,呼吸不暢,晚上睡覺不安。後嘗試用中藥治療,服用生石膏、魚腥草、瓜蔞皮、浙貝母、桑白皮、杏仁、桔梗、枇杷葉等清熱化痰止咳平喘中藥,效果不明顯。來診時,小孩氣喘、呼吸不利,喉中有痰,轆轆作響,體溫37.6℃,家長告知每到下午發燒(患者就診時間正是下午)。舌苔黃厚而膩。問其大便,乾結難下,現又三天沒有大便,孩子腹部鼓脹,按之而痛,肚子裡有氣轉動,欲想放屁而不行,須瞪眼努掙用力向下,始能放出。

 

  既是肺炎咳喘,為什麼用清熱化痰、止咳平喘的藥而不效?

  


看孩子這些症狀,這個肺炎咳喘為什麼用化痰止咳平喘的藥物而沒有效果呢?原因就在於他的大便乾結、大便不通。這個孩子的大便乾結是個熱證,是大腸燥熱引起的,肺與大腸相表裡,大腸燥熱大便秘結不通,就會影響肺氣的下降,肺氣降不下來,咳嗽、氣喘就不可能得到平復。所以,治療這種肺炎咳喘,本質在大腸不通降,其治療的關鍵不在止咳平喘,而是要肺氣肅降,大便通暢之後,喘自平。於是,採取在通瀉大便的基礎上加上一些平喘藥,大承氣湯加瓜蔞皮、浙貝母、桔梗、蘆根、冬瓜仁等。當晚7點,服一煎,大便未下,8點服第二煎,大便仍不下,9點接著再服第二劑,兩煎並在一起服用,服後不到半個小時,大便瀉下,其母在電話中云:臭穢異常,拉出足有半盆之多,患兒當晚腹脹消除,氣喘大減,酣睡一宿。第二天再服一劑,咳喘基本解除,下午測量體溫正常。再開清熱化痰平喘之劑三劑,病癒。


什麼是陽明腑實證

 

典型的陽明腑實證有:一是大腸阻塞不通的症狀,大便乾結,腹脹,腹痛,或繞著肚臍一周疼痛,怕醫生按自己的腹部;二是有熱的症狀,病人有發熱,口渴,出汗。

 

陽明腑實的發熱可表現有時間性,多在下午發燒,中醫叫做「日晡潮熱」,日晡是在下午的3~5點,這是陽明大腸主時的時候,表現為這個時間段的發熱,是診斷陽明腑實證的一個關鍵症狀。

所以中醫見每到下午發燒的病人,就會想到有無陽明病的可能,要結合病人大便情況和腹部情況,就可以做出判斷。陽明腑實的出汗也有特點,多見手腳連綿不斷的汗出,汗出越多,大便就會越幹。

注意啦,並不是所有的手腳出汗都屬陽明腑實證,也有脾熱或脾虛寒的,還有精神緊張因素等情況。

陽明腑實證形成的原因

 

引起陽明腑實的原因,一般是外感發熱,熱邪較重入裡,或在發熱時沒有得到及時、正確的治療,邪熱繼續發展,與大腸中的糟粕聚結在一起,就會影響大腸的傳導蠕動,導致大便乾結,當乾結堵塞到一定程度,加上氣機通,就會腹脹、腹痛。上述這個患兒即是先有外感,繼而邪熱入裡到肺,再由肺到大腸,最終導致了陽明腑實證的結果。陽明腑實的形成多見於素體內熱的病人。

 

 --

《傷寒論》治療陽明腑實證有三個承氣湯:大承氣湯、調胃承氣湯。

 

大黃、芒硝、枳實、厚樸大承氣湯。

 

大黃、枳實、厚樸---小承氣湯。

 

大黃、芒硝、甘草----調胃承氣湯。

 

所謂「承氣」,就是承順六腑之氣,六腑以通降為順。

陽明腑實證的兩個特點都具備了,既有大便不通的症狀,又有發熱的症狀,兩方面都比較明顯,就用大承氣湯;如果發熱的症狀不明顯,主要表現為大便的乾結難下,用小承氣湯;相反,如果病人主要表現熱的症狀,24小時持續性發熱,心煩,口渴明顯,大腸堵塞的症狀不甚,用調胃承氣湯。所以,我們可以看出,大承氣湯基本是小承氣湯、調胃承氣湯的合方,因而可以兼治兩個方子的治療範圍。

 

臨床上,許多熱性便秘並沒有發熱的症狀,只有腹脹或腹痛,一般屬於小承氣湯的適應症,所以治療熱性便秘,小承氣湯最常用。

相關焦點

  • 陽明系統與陽明病
    「太陽陽明」。陽明經在體表的經絡偱行於人體的正面,陽明經脈直接被風寒邪氣所傷,陽明經的陽氣被鬱結,陽明系統的陽氣和太陽系統不同,太陽系統的陽氣是通過體內向外宣發實現人體防禦功能的,而陽明的系統的陽氣是用來消化人體的食物的,所以陽明系統的陽氣作用部位是在人體的內部的,它的陽氣流動方向和太陽系統相反,太陽系統向外,陽明系統向內。所以陽明經脈受邪以後病程持續時間很短,邪氣會迅速傳遞到內部的腸胃。
  • 《傷寒懸解》陽明經下篇——陽明之陽虛
    燥則陽明之證也,溼則太陰之證也,而化氣之燥,究不敵主令之溼,雜證溼居其九,而燥不得一。蓋胃家之陽實,非風寒鬱為內熱,則不病也。惟傷寒有胃家實證,乃胃家之實者,未能強半,而胃中之虛者,不止十三。實則始終於陽明,所謂陽明中土,無所復傳,承氣之證也。虛則病在陽明而陽衰氣退,太陰脾臟將起而代秉其權,是名為陽明而實則太陰。自此而傳變無窮,四逆、真武之證,悉伏於此矣。
  • 髒與腑、腑與腑之間的關係
    由於髒屬陰,腑屬陽;髒為裡,腑為表,一髒一腑,一表一裡,一陰一陽,相互配合,組成心與小腸、肺與大腸、脾與胃、肝與膽、腎與膀胱等臟腑表裡關係,體現了陰陽、表裡相輸相應的關係。一髒一腑的表裡配合關係,其根據有四:一是經脈絡屬,即屬髒的經脈絡於所合之腑。屬腑的經脈絡於所合之髒。二是結構相連,如膽附肝葉之間,脾與胃以膜相連,腎與膀胱之目有「系」(輸尿管)相通。
  • 臟腑之間的關係——髒與髒,腑與腑,髒與腑,五臟與奇恆之腑
    奇恆之腑溝通聯繫成有機整體。   臟腑之間的關係主要有:髒與髒之間的關係,腑與腑之間的關係,髒與腑之間的關係,髒與奇恆之腑之間的關係。髒與髒之間的關係   心、肺、脾、肝、腎五臟,既各司其職,又存在著密不可分的聯繫。
  • 卷十六 胃腑方
    胃瘧令人旦病也,善飢而不能食,食而支滿腹大,刺足陽明太陰,橫脈出血。  胃中有癖食冷物者,痛不能食,食熱則能食,脾前受病移於胃,脾咳不已,嘔吐長蟲。  厥氣客於胃,則夢飲食。  診得胃脈病形何如?曰∶胃脈實則脹,虛則洩。脾應肉 ,肉 堅大者胃濃。肉 麼者胃薄。肉 小而麼者胃不堅。肉 不稱其身者胃下,胃下者脘約。肉 不堅者胃緩。
  • 人體十二經脈 | 手陽明大腸經
    十二經脈是以陰陽來表明它的屬性,凡是與髒相連屬,循行在肢體內側的經脈叫做陰經;凡是與腑相連屬的,循行在肢體外側的經脈叫做陽經。同時根據內臟的性質和循行位置,又分為手三陰、手三陽、足三陰、足三陽經。如肺經在臂內的橈骨側,大腸經在臂外的撓骨側;心經在臂內的尺骨側,小腸經在臂外的尺骨側;心包經在臂內的中線,三焦經在臂外的中線同時在內臟的循行中,都是互相絡屬的,陰經屬髒絡腑。陽經屬腑絡髒。從而使人體臟腑、經絡、表裡上下各部,成為彼此相通、互相關聯、互相影響的有機整體。十二經脈的流注次序是起於中焦,從肺開始而終於肝經,再復由肝上注於肺,如此循環往復,如下文箭頭所示:
  • 肚子疼的打滾:非積食陽明的討論
    少陽、陽明、太陰是都會腹痛,看這個案例主要應該是?病機是什麼?有同學說到是消化問題,因為最開始吃多了,因為沒有明顯的積食熱,加上大便證據是寒,所以大多數同學說這個腹痛是太陰。其實腹痛太陰陽明少陽都會,這個病案的特點就是開始沒有腹痛,吃了四磨湯之後,忽然開始腹痛。
  • 五臟六腑中最有爭議的腑~三焦,此文有詳解(建議收藏)
    1.六腑三焦我們就六腑三焦而言,大學教材的這段話,我們可以認為是正確的,因為任何一個腑,它都有其形態,你比方說膽,我們可以明顯的能夠知道膽的,從解剖上可以看到,胃、小腸、大腸,都能夠看到它的樣子,那麼,這一個我們說,它屬於六腑之一,是從它的形態結構,但我們沒有從功能上去說它。那麼為什麼我們首先說六腑三焦呢?
  • 內心明澈,知行合一,陽明心學的思維方式是什麼
    陽明先生的朋友提出一個疑問:先生你說心外無物,深山中的花樹獨自盛開凋零,和我們的心有什麼關係。先生說:「你未觀賞這樹上的花時,此花與你的心同樣寂靜;你來欣賞這樹上的花時,花的鮮豔就被你感知了。從這兒就該知道此花不在你的心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