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酒神精神」以葡萄酒種植業和釀酒業之神狄奧尼索斯為象徵,他的狂放為人們所欣賞和推崇。在豐收的季節人們會舉行酒神慶典感謝他為人間帶來了美酒和食物,在德國哲學家尼採的處女作《悲劇的誕生》中,酒神精神首次被提出,進而上升至理論高度。在《偶像的黃昏》中,尼採說: 「我,哲學家狄奧尼索斯的最後一個弟子。」可以說,正是有了尼採,酒神精神才得以升華。尼採認為人生具有悲劇性,但我們應戰勝它,而酒神精神恰是解決它的重要路徑。因為酒神精神可以確立一種對待人生悲劇的積極立場,它意味著情緒的發洩,是西方人摒棄傳統束縛,回歸到原始狀態的生存體驗,在個體與世界合一中獲得生的極大快意。
中國的酒文化源遠流長,其中,酒不僅以物質形態出現,還滲透到了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以精神文化形態呈現在我們的面前。和西方文化相比,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並沒有出現過「酒神精神」的字樣,這是否就意味著中國沒有酒神精神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從學術意義而言,酒文化應當包括有酒神精神。在中國的酒文化中,酒神精神佔核心地位,起主導作用,它貫穿了人們日常飲酒活動的方方面面。
在儒、釋、道三家之中,道家的人生哲學與酒神精神最為相通英國學者李約瑟說過: 「中國人性格中許多最吸引人的因素都來源於道家思想。中國如果沒有道家思想,就會像是一棵某些深根已經爛掉的大樹。這些樹根今天仍然生機勃勃。"因而探討中國人的飲酒哲學,不能不把重心指向道家。

關於道家,《史記·論六家要旨》雲: 「道家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贍足萬物。其為術也,因陰陽之大順,採儒墨之善,報名法之要,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指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四老子與莊子是道家早期的代表人物, 人思想雖一脈相承,但也有不同之處。老子的思想主旨是闡述當政者實行聖人式的無為而治,莊子的思想則落腳在對人世、社會的關心之上,強調人的精神自由,更加注重內在精神的超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