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賞|清代江浙地區文人竹刻的興起背後

2020-12-15 澎湃新聞
上海博物館的竹刻收藏總數達600餘件,以時代序列齊全與精品佳作眾多為特點,特別是最具藝術價值的名家之作與深蘊人文內涵的文人竹刻,無論數量還是質量,在世界上都佔有無可比擬的地位。由竹刻研究學者施遠所著的《上海博物館藏品研究大系明清竹刻》日前由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該書對上海博物館的竹刻收藏進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梳理和解析。

「澎湃新聞」節選其中「館藏清代江浙地區的文人竹刻」的部分章節予以刊發。
作者認為,清代江南文人竹刻藝術發展到道光朝以後,在藝術上已經超越了傳統竹刻重鎮嘉定。其蓬勃發展的緣由具體而言大概有四:金石學的大興、陰文淺刻技法的成熟、竹製摺扇的風行、鐫刻為藝文之士所必修技藝。

清代江浙皖地區文人竹刻的興起

清代江浙皖地區的文人竹刻藝術,大約可以嘉慶朝作為界限,分為前後兩個時期。這兩個時期的發展情況,有著鮮明的差異。

徐熙 摹刻金石銘文竹扇骨

在前一時期,即從清代初年直到乾隆朝後期,通過文獻的記載和傳世實物的證明,可知在嘉定地方以外有著零星的文人藝術家參與竹刻創作。這些零星的創作多半出自個人的興趣,當然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所在地方工藝傳統和欣賞者審美要求的支撐,但始終沒有形成較大的聲勢和一定規模的創作群體,也沒有發展出比較完整的工藝技法體系,更無論出現嘉定派那樣的流派了。到了乾隆朝後期,情況逐漸發生變化,至嘉慶、道光年間,形勢更為明顯。嘉定地方以外的江浙一帶,湧現出一大批精於刻竹的文人鐫刻家。他們的出身多種多樣,或為諸生,或為士夫,或為僧道,卻多能奏刀於竹材,廁身竹人之列,其中不乏集傳統經學、金石、書畫、辭章、考據、收藏研究於一身的學者型竹人。他們中有以竹材作為主要鐫刻材料者,但絕大多數是能在竹、木、牙、石等各種材料上運用刻刀表現金石書畫藝術趣味的鐫刻通才。若詳考史乘,自嘉慶以至宣統,江浙皖地區文人之中能刻竹者不下百數十人。在此時期,鮮明的藝術風格以及系統的工藝技法體系開始形成:流行淺刻陰文與陽雕工藝,無圓雕和高浮雕之制,在藝術上普遍地以表現書畫的筆墨情趣與金石拓本的蒼茫效果為追求。此時,多個竹人聚集的中心區域出現,竹人間師友關係十分清晰。儘管研究者尚未給予明確的流派定位,但實際上的竹刻流派已經形成,雖無其名而有其實。

徐熙 淺刻烹茶圖竹臂擱

徐熙 淺刻烹茶圖竹臂擱

竹刻之有金陵派,其名出於金元鈺。他在《竹人錄·凡例》中指出:

「雕琢有二派,一始於金陵濮仲謙,一始於吾邑朱松鄰。」

此後,竹刻分金陵、嘉定二派幾成定論。直至今人王世襄始對金陵派的存在與否提出異議,嵇若昕則明確否定了金陵派的存在。

毫無疑問,如將藝術流派的確立拘於繼起者必須得到初創者的親授方可形成,那麼金陵派確實是不存在的。但如果我們更注重審美追求、藝術形式、作品風格、紋飾主題、雕刻手法等要素的相同或類似,那麼「金陵派」的提出又不無其合理性。實際上,在《竹人錄》撰刊之前,清人將那種不同於嘉定竹刻多層次深雕風格的、特具文人藝術韻味的、以淺刻和薄意浮雕為主要表現技法的竹刻,與濮仲謙密切相聯。即便是金元鈺,也沒有使用「金陵派」這一概念,而是稱之為「濮派」。李希喬、潘西鳳是清代前期嘉定地區以外竹人的代表,在欣賞者的眼裡,都是堪與濮仲謙相媲美者,其竹刻風格無疑與濮氏十分近似。這種藝術風格上的一致性,無疑是此後「金陵派」一說能夠流傳的前提。

韓潮 陰刻歲朝清供圖竹筆筒

韓潮 陰刻歲朝清供圖竹筆筒

由此我們知道,在「金陵派」這一流派概念提出以前,「金陵派」是有實而無名。賞鑑者都認識到竹刻中存在著一種與嘉定派截然不同的作風,其創始者或曰代表者為濮仲謙,而此種風格在濮氏逝後依然出現於若干竹人之手。此時「金陵派」之名並未出現,僅有「濮派」的說法。而在清代晚期「金陵派」之名確立之後,「金陵派」卻反而名實不符。附會者將作品風格與濮仲謙毫無相似之處,僅因同樣在金陵地區活動的李文甫加進去,遂使「濮派」的面目更加混淆不清。今天我們討論有清一代嘉定以外地區竹刻的發展,不能不還「濮派」的本來面目和應有的歷史地位。

濮仲謙的有關史料已為學界熟知,茲不贅述。這裡要討論的,是「濮派」在清代的情況。金元鈺明確提出了與嘉定派並立的「濮派」,表明在乾隆、嘉慶年間,具有「淺率」特徵的一路竹刻必已有相當影響,方能與嘉定派分庭抗禮。而此一時期,正是嘉定以外江浙等地文人竹刻開始蓬勃發展之際。到道光、鹹豐年間,已在影響和地位上超越了嘉定竹刻。不僅如此,即嘉定竹刻自身,其中作為藝術高標的文人竹刻,在清中晚期也傾向於「淺率」之風了。

「淺率」一詞本為貶意,金元鈺也是在這一意義上使用此詞的,卻準確地從形式和創作態度上揭示了「濮派」的特點。「淺」與「深」相對,無論陰文淺刻、毛雕或薄意浮雕,皆凹凸不烈、起伏不大,平面感強,近於繪畫與書法的審美效果。「率」字不妨解作「率性、率意」之「率」。有此,方可與清代盛行的文人寫意畫風相適應,與文人放懷揮寫的瀟灑風度天然合拍。正是「淺」的平面性與「率」的揮灑氣,才吸引越來越多的文藝之士投身竹刻,促成清代嘉定以外地區文人竹刻的大發展、大繁榮。

方絜 竹刻仕女賞梅圖臂擱

方絜 竹刻仕女賞梅圖臂擱

清代江南文人竹刻藝術,發展到道光朝以後,在藝術上已經超越了傳統竹刻重鎮嘉定,從而成為這一時期竹刻藝術的代表。其蓬勃發展的緣由,具體而言大概有四:金石學的大興、陰文淺刻技法的成熟、竹製摺扇的風行、鐫刻為藝文之士所必修技藝。

金石之學奠基於宋代,曆元明之衰歇,至清代大興,在乾嘉年間達到鼎盛。或以為考訂經史之資,或以為研習書法之助,蔚然為一代之顯學。其興盛的緣由和背景,論述詳多,不必贅引。清代金石學研究的對象極為廣泛,遠邁前代。除碑版刻石與鐘鼎彝器以外,舉凡玉器、泉幣、璽印、封泥、鏡鑑、磚瓦等,搜討無遺,皆成專門之學。諸家或編藏目,或作考訂,或拓其形,或摹其銘。昔人以為骨董玩好者,清人皆可納入學術研究之範圍,金石之學乃能廊廡開闊,別自樹立。金石學的繁榮推動了書法藝術的變革與文人篆刻的興盛,也對繪畫產生了巨大影響。清代的書法最終以自己獨特的「尚質」書風頡頏前代,憑藉「碑學」和篆隸書體的巨大成就,成為中國書法藝術史上的又一高峰。清代著名篆刻家數量之多,成就之高在印史上是空前的,且多集篆刻家、金石家、書法家、畫家等多重身份於一身。乾隆、嘉慶、道光、鹹豐百餘年間,「西泠印派」與「新徽派」雙峰並峙,印人群起,是中國印學發展的黃金時期。以金石篆刻當行的黃易、奚岡、趙之琛等人,在繪畫創作中大量吸收金石書法的拙樸趣味,形成此時畫壇的重要流派—金石畫派,並直接影響了清末海派中趙之謙、吳昌碩等巨擘。

無論是金石學本身也好,受金石學推動的書法、繪畫、篆刻諸藝也好,對嘉、道以降的文人竹刻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並在題材和技法兩方面都有著鮮明的表現。這一時期,金石拓片成為獨立的審美欣賞對象,受到社會各階層的廣泛喜愛。在此風氣下,有著豐富的綜合素養的竹人,除將書法、繪畫等藝術表現形式融於竹刻的同時,縮刻古代碑版、古器(包括器型、銘文和紋飾等不同元素)、古磚瓦銘文、古錢幣等金石拓本於竹木的做法大為盛行,以至與傳統的鐫刻書畫之作分庭抗禮。由於摹刻金石器形和銘文的需要,剔地陽文技法獲得很大發展,其中精妙之作能將毫釐隙地剔平如鏡,而凸起處筆畫堅卓,紋絲不斷。為表現金石漫泐斑駁處,出現多種糙地技法,並逐漸演變為一種裝飾語言。篆刻技法的發展,進一步豐富了陰文竹刻的刀法,淺刻工藝的表現性得到極大的增強。「揚州畫派」與「金石畫派」諸家在究心篆刻章法的推動下,加強了對畫面形式構成的關注,這給予以扇骨為代表的文人竹刻巨大的影響。箑邊方寸之地,不少畫家和竹人在起稿時苦心經營,一如布置同為方寸之大的印面,因而畫面往往具有極強的形式感。

由嘉定竹人鄧渭「開其端」的竹器刻字為飾之樣式,經邑中周鍔發展為「字細如蠅頭」的箑邊細字,這種箑邊刻的樣式在隨後的百年之間大行其道,並逐漸趨向細密,最終蛻變為「微雕」。金西厓指出,「細密難工,亦是一種發展」,但發展至極,「刻成亦無由看清,須持放大鏡照讀」,其用刀全憑感覺,「用鋒穎划去」,並無刀法可言。這類製作「堪稱絕技,而非絕藝,徒為好事家所珍,不為真鑑者」所賞。不過至少在清代中晚期,細字鐫刻尚未發展到如此不堪,若周鍔、韓潮、蔡照、黃素川、曹世楷諸家,皆以細字精能,而字體之用筆、結字俱不失典型,刀法亦歷歷可賞,絕無含糊敷衍處,與後之所謂「淺刻毛雕」大異。

宋元以來,詩文酬唱和書畫題贈同為中國文人士大夫之間開展社交活動的重要載體,降及清代嘉、道年間,箑邊雕刻異軍突起,作為摺扇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友人間相互饋贈的流行禮品。摺扇原出日本,北宋時傳入中國,未幾即有仿製,至明代時已完全本土化。竹製摺扇的廣泛行用,成為江浙地區文人竹刻蓬勃發展最重要的物質基礎。即便在缺少扇骨雕刻傳統的嘉定,乾隆後期也開始有精緻的箑邊竹刻製作。乾隆、嘉慶間的馬國珍即「工縮本人物,箑邊所鏤西園雅集圖、春夜宴桃李園圖,神採奕奕動人」,前文所述的周鍔亦「善雕鏤箑邊」。馬國珍那種刻畫性較強的竹刻樣式在扇骨雕刻中主要為「作家」所採用,至於文人箑邊刻行用的主要風格,還是遠紹濮仲謙、近師周芷巖的「淺刻」書畫作風。此時由嘉定竹人周顥開創的表現南宗山水、竹石繪畫筆墨效果的陰刻技法已流傳開來,為無數精通書畫又擅鐵筆治印的文人,開闢了奏刀向竹的坦途。

方絜 竹刻拜竹圖筆筒

方絜 竹刻拜竹圖筆筒

方絜 竹刻拜竹圖筆筒

金西厓指出:

「(周顥)刀法有繼承,有創新,更有遺響。」

周顥的親傳弟子,有周笠、嚴煜、吳嵩山、杜書紳、徐樞等人。周笠、吳嵩山、杜書紳、徐樞等皆以刻竹為遊戲,不過「少時偶一為之」而已,嚴煜亦以金石摹印之學為要務,周笠、吳嵩山二人且遠遊維揚。嘉定的職業竹人,由於缺乏綜合性的文化素養,亦無法很好地繼承這筆遺產。因此,周顥的刻法在嘉定地區並沒有得到很好的繼承發揚,反而是江浙一帶的文人藝術家,因與周顥同樣具備金石、書畫、詩文等「竹外功」,而能將周氏開創的那種有著濃鬱文人書畫趣味的「淺刻」之風傳播開去。王鳴韶在《嘉定三藝人傳》中明確指出

「然芷巖則僻處閭裡,幾十年未嘗出遊,人多不識其名」

,可見周顥之名流傳天下,實際上是後來的事情。從周顥故世,其親傳弟子亦逐漸疏離竹刻開始,到嘉慶以後江浙各地「淺刻」諸家群起之前,這種樣式一度無人為繼,也就是褚德彝所說的:

「嘉定周芷巖刻山水,始用刀作凹凸皴法,後來仿刻者甚少。」

到了道光年間,浙江竹人文鼎、韓潮傾心於周顥的竹刻風格,刻山水仿其刻法。吳門竹人也多祖述周顥,陳文述謂:

「乾隆初周山人顥素工六法,刻竹尤得畫意,得者珍如球璧。近日蘇州楊聾石、王素川、譚松坡、陳竹人諸君並能於扇骨上刻蠅頭細書及縮本金石文、山水、花草、人物,纖微必到,技愈精矣。」

自此才出現金西厓所說之

「清代後期,竹刻山水,多法南宗,不求刀痕鑿跡之精工,但矜筆情墨趣之近似。於是精鏤細琢之制日少,荒率簡略之作日多,其作畫刻竹之工力,又遠不逮芷巖,於是所作亦無足觀矣」

的局面。持論雖苛,不過既然連韓潮這種號稱嘉、道間刻竹首座的名手,其模仿周顥的作品,在行家看來尚且「雅飭遠甚」,其餘眾人,可想而知。但不管怎樣,在江浙地區大批私淑弟子的推波助瀾下,周顥開創的淺刻之風最終在清代中晚期得以流行。

袁馨 淺刻書畫竹扇骨

袁馨 淺刻書畫竹扇骨

這種以再現書畫筆墨趣味為藝術追求的竹刻作風,得到本已掌握書畫、篆刻技法的文人青睞,並為他們的諸多才藝中增添了十分優雅而別致的新內容。從明代後期開始,「遊幕」就成為文人在科舉之外實現個人發展的重要途徑,而具備詩文、書畫、琴棋、茶香、戲曲、鑑賞等多種才藝,則是取得「幕友」資格的條件。發展到清代,隨著金石學和篆刻藝術的興盛,通金石、工篆刻成為遊幕文人必須掌握的新技能。李希喬、潘西鳳、汪鴻,都是十分典型的例子。「幕友」或稱「幕僚」,是清代從中央到州縣一級官員都不可或缺的幫手。在州縣一級中,幕友多稱為「師爺」,幫助主官操持從「刑名」到「錢糧」等政務。而在高級官員比如督、撫一級的幕府中,則往往集中著行政、軍事、經濟、工程、文史、文藝等各方面的人才。掌握精湛鐫刻技藝者,往往作為必須的實用型人才而不可或缺,《前塵夢影錄》中就有兩個例子,生動地說明了刻手在幕僚群體中的存在。可以肯定的是,這些具備「入幕」資格的刻手,其身份絕非匠人,而是文士,常有功名在身。篆刻和鐫字這兩項技能是為社會所必須的實用手藝,文人在從事此類工作時,常常不能處於純粹的藝術創造之心境中。然而在筆筒、臂擱、界尺、扇骨等文房風雅之器上託興奏刀,或自抒懷抱,或酬贈同好,無疑是一件愜意之事。如此,其擁有的鐫刻才能方不至於淪同於工匠之技。因此說清代「幕友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文人竹刻藝術的發展,絕非無稽之談。與此同理,竹刻作為「清客」文人或「幫閒」文人「挾技遊公卿間」的一項才藝,所以能夠在科舉之途競爭日益激烈而士人經濟地位日趨低下的清代中晚期,獲得有史以來最大範圍的傳播和發展,又不能僅從文化和藝術的角度來探索緣由。

此外,清代繁榮的刻帖之風對文人竹刻也有推動。乾隆至道光時期,承襲宋明以來的刻帖活動達到高潮。在此風潮的推動下,書法鐫刻技術獲得了長足的發展,產生一大批技藝精湛的刻帖高手,為士大夫們爭相延聘。除專業的刻字匠外,一些文人藝術家也參與其事,像著名的文人鐫刻家錢泳,一生鐫帖無數。不少著名的竹人,其主要的雕鐫事業也是刻帖,如胡有聲刻《荔香室石刻》、張受之刻《國朝畫家書》、胡钁刻《穰梨館歷代名人法書》等。乾隆以來,包括嘉定竹刻在內的江南文人竹刻大量出現鐫字作品,顯然在相當大程度上受到了帖學審美和刻帖技藝的影響。

清代江浙皖地區文人竹刻的地域分布與流派

梁啓超說:

「大江下遊南北兩岸及夾浙水之東西,實近代人文淵藪,無論何派之學術、藝術,殆皆以茲域為光焰發射之中樞焉」

。這個論斷,移用來描述清代江南文人竹刻的地域分布與流派,真是再合適不過。清代江蘇地區的文人竹刻,集中在長江以北的揚州和長江以南的蘇州兩地,正是

「大江下遊南北兩岸」

。浙江地區的文人竹刻,廣泛分布於錢塘江以北的杭州、嘉興、湖州和杭州灣以南的蕭山、紹興等地,浙南台州竹刻的先驅方絜,其藝術活動也主要在嘉興。這些區域,也即

「夾浙水之東西」

竹雕「山水古柏」紋殘飾件 江蘇揚州楊廟鎮劉毋智西漢墓出土

江蘇揚州楊廟鎮劉毋智西漢墓中竹雕「山水古柏」紋殘飾件和木雕「山水神獸」紋殘飾件的出土,表明揚州在漢代已具備高超的竹木雕刻技術。然而後來揚州地區並未在竹刻工藝方面獲得發展,直到清代雍正、乾隆年間,浙江天台的潘西鳳和江蘇嘉定的楊謙、周笠先後流寓揚州,才推動了當地竹刻藝術的進步。潘、楊、周三家俱精繪事,故皆選擇最能表現筆墨趣味的陰刻或留青技法刻竹。潘氏最擅竹根印章的製作與篆刻,所制竹印巧於取材,略加刮磨,怪怪奇奇。此後揚州地方乃流行竹根印章,如潘西鳳子潘封與揚州桃花庵僧人竹堂,均善為之。需要指出的是,揚州與蘇州半塘一樣,也是精緻竹器的生產地,時人謂

「竹不產於揚州,揚州制竹器最精」

。這也是揚州竹刻能夠生存發展的技術基礎。

潘西鳳 竹根印章 蘇州博物館藏

潘西鳳 竹根印章 蘇州博物館藏

繼三家之後,又有江都張鏐、甘泉孫灝並善以陰文刻竹。不過對揚州地區竹刻產生巨大影響以致最終形成地方風格的,是長期寓居揚州的儀徵諸生吳熙載。吳熙載(1799-1870),字讓之,亦作攘之,別署讓翁、晚學居士,晚年得方竹製為杖,又號方竹丈人。吳氏是清代中晚期偉大的書法家、篆刻家和卓有成就的畫家,也是一位傑出的竹刻藝術家。其竹刻作品多為扇骨和臂擱,用刀雖淺而得雋永之趣。其治印衝切披削兼使,剛柔互濟,秀而不弱,這種刀法特點也體現在他的竹刻創作上。他雖為印人,但在竹刻創作上卻並不過分追求金石之趣,而是與其繪畫風格相一致,多作寫意花卉,筆調清雅,風韻絕俗。

吳熙載 竹刻花卉扇骨 揚州博物館藏

吳熙載開創的淺刻風格在揚州地區很快就流行開來,知名者有金爵山、穆半園、趙竹賓、朱震伯、耿西池、方仰之、陳康侯等,所刻作品以扇骨為主,題材多為人物、花鳥及書法。當時的揚州畫壇,流行的是新羅山人華嵒纖細俊秀的風格,代表人物是名列「揚州十小」之首的小某(梅)王素,故此時揚州竹刻扇骨所用畫稿大半是這一路畫風,高明者尚可表現出簡逸中不失精微之畫意。到清末民初時期,揚州的竹刻已經由淺刻向微刻發展,用刀由「刻」蛻變為「劃」,以縮摹名人書畫為主要創作模式,或孜孜於細字之工,工藝性增強而藝術水平趨於衰退。

蘇州別稱吳門,一如畫史之「吳門畫派」,蘇州地方的竹刻也被稱為「吳門竹刻」。明時嘉定縣雖屬蘇州府,但與以吳縣、長洲為核心的吳門並不屬於同一文化板快,至清代轉隸太倉州後,更與蘇州無涉。故嘉定竹刻雖屬廣義之「吳文化」,卻不能算在內涵較狹的「吳門文化」之內。儘管在明代和清初嘉定縣尚隸屬蘇州府時,朱鶴曾往來吳縣,王易亦曾僑寓吳門十餘年,但對吳門竹刻似乎並未產生影響。顧詒《祿志》云:

「(竹刻)從嘉定轉徙於山塘,凡筆筒、棋榼、界方、墨床之屬,為文房雅玩,多以鐵筆雕刻書畫。有以竹裡為之者,名曰翻黃。」

按嘉定地區的貼黃製作引自湖南邵陽,時在鹹豐、同治年間。《畫林新詠》有詩:

「刻竹分明刻褚同,才人從古說雕蟲。芷巖老去今誰繼,吳下諸家技更工。」

這些都證明,自道光、鹹豐年間開始,吳門竹刻中無論「清客」抑或「作家」,均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嘉定竹刻中周顥淺刻一派的影響。

馬根仙 淺刻嬰戲圖竹臂擱

馬根仙 淺刻嬰戲圖竹臂擱

一般的觀點,認為蘇州和金陵同為摺扇的核心產地,因此吳門竹刻更多地取法「金陵派」的淺刻工藝,以便施之於箑邊。劉攣《五石瓠》稱濮仲謙為蘇州人,文震亨《長物志》說李文甫也是蘇州人,不管如何,李、濮二人在蘇州有過藝術活動當無可疑。《秋園雜佩》稱李、濮二家為

「雕邊之最精者」

,那麼蘇州地方的扇刻工藝多少應受其燻炙。清初雖有姜華稱竹刻妙手,然事實不彰,並未產生影響。此後蘇州地區的竹刻到乾隆朝都未出現較著聲譽的竹人。蘇州雖自明代成化以來相繼有馬勳、柳玉臺、蔣蘇臺、沈少樓等著名扇工,又有陸子岡、鮑天成、江福生、沈君玉、章簡甫、金老、朱圭等雕刻名家,但吳門竹刻之走上歷史舞臺,卻要遲至嘉慶、道光年間。

清代蘇州府轄吳縣、長洲、常熟、元和、新陽、昭文、震澤、崑山、吳江等九縣,竹人多出吳縣、長洲、吳江三地。從嘉慶到光緒年間,蘇州地方陸續活躍著馬根仙、楊龍石、蒯增、石騏、黃素川、譚松坡、陳竹人、王石香、周致和、沈筱莊、於士俊、張楫如等竹刻藝術家,吳門竹刻乃風生水起,至民國間號稱有百人之眾。諸家中除活動於嘉慶年間的馬根仙刻竹自吳門畫風而出,不染金石時習外,餘者皆具金石風,常有縮摹碑版、彝器、泉鑑、磚瓦之制。揚、蘇二地之外,江寧張敔、華亭朱逢丙、無錫張石友、旗人佛作舟,亦精刻竹。

趙之琛 淺刻偃竹圖竹臂擱

趙之琛 淺刻偃竹圖竹臂擱

清代嘉慶以來,隨著「西泠八家」的先後崛起,浙江地區已成綜合性文人藝術的重鎮,金石書畫蔚然成風,文人竹刻也隨之大興。

杭州地區的竹人主要集中在府治所在的錢塘、仁和二縣,以及靠近嘉興的海寧。錢塘籍竹人有陳鴻壽、趙之琛、汪潭、虞倩、鍾以敬等,仁和籍竹人有趙嘉淦,海寧籍則有袁馨、陳春熙、楊秉桂、陳喈等。杭州是嘉慶以來江浙地區文人竹刻首開風氣之地,所以如此,與浙派篆刻的勃興關係密切。「西泠八家」中,自蔣仁以下諸家均聞能奏刀刻竹。

清代嘉興府下轄嘉興、秀水、嘉善、平湖、海鹽、崇德、桐鄉七縣,稱一府七縣。嘉興地區文化發達,經濟繁榮,明代已為「浙西大府」「江東都會」。元、明以來,先後有張成、楊茂、彭君實、朱碧山、張德剛、沈存周等雕刻名匠。明代萬曆間嘉興巧匠嚴望雲,更有竹根荷葉杯之制,與嘉定朱氏雕法差似。清代中晚期為嘉興地區文藝極盛之時,著名學者阮元撫浙,與嘉興名宿張廷濟日相探討金石之學,有力地推動了嘉興地區相關文藝的發展,出現了被稱為「嘉禾八子」與「鴛湖四山」的書畫金石家集群。「八子」「四山」中之張燕昌、朱熊、僧達受、文鼎、孫三錫、曹世模諸家皆精於竹刻。以此為表率,嘉慶、道光、鹹豐三朝前後六七十年間,嘉興地區的竹人不斷湧現,形成為一個龐大的創作群體。嘉興竹人除少量專工刻鏤外,大多為文人通書畫篆刻雕鏤諸藝者,刻竹特其餘事。竹人間風氣相通,或師或友,時以書畫、金石相交遊。因人數較多,按其裡籍作不完全統計如下,皆文獻有載而名聲較著者,其餘文士、畫家、印人,偶爾奏刀遣興,已成風氣,難以數計。

嘉興:文鼎、文如球、文照、沙神芝、嶽鴻慶、宋峨源、張濤、曹星池、程筠、張文溎、王乃恭

秀水:曹世楷、曹世模、沈國淇、金之駿、朱熊、殷樹柏、陶計椿、陶淇

嘉善:姚汝錕

海鹽:張燕昌、張開福、張辛、胡有聲、任壽祺、釋達受、釋予樵

石門:沈振名、胡钁、胡傳湘、吳寶驥

平湖:孫三錫、徐惟琨

湖州地區所出竹人以歸安韓潮與德清朱寶騮最為著名,餘如湖州吳璠、歸安蔡辛、德清談德壽、烏程朱芾等亦有名聲。

周之禮 摹刻古泉紋竹臂擱

周之禮 摹刻古泉紋竹臂擱

清代紹興府下屬山陰、會稽、蕭山、諸暨、餘姚、上虞、新昌、嵊縣等八縣。紹興籍竹人之知名者有新昌潘西鳳,上虞徐三庚,山陰朱堅,會稽趙之謙,蕭山任淇、蔡照、任遠、丁文蔚等。潘西鳳一生遊幕、鬻藝在外,據載其曾歸鄉掃墓,斫竹為琴,但並未在當地開啟竹刻傳統。影響最大的,還是以蔡照為代表的蕭山竹人群體。

台州地區的竹刻,著名者有清中期的方絜和清末的陳源、陳夔典、王勳,以陷地淺刻人物為主體風格。

同光以還,隨著上海的開埠和崛起,文人、畫家、印人漸漸向上海集中,繪畫上出現了「海上畫派」。江浙竹人亦紛紛往上海鬻藝,海派竹刻由此發端。此後更有江南竹人或北上京華,或南下粵廣,將刻竹技藝傳播開去。

安徽徽州為人文薈萃之地,也是雕刻工藝十分發達的地區,刻書雕版、鐫制墨模、琢硯及與建築相關之磚、木、石雕均精美無比。清代徽州地區的竹刻以裝飾性、工藝性強的匠人竹刻為主,風格與磚、木、石雕類似,題材多人物故事與吉祥花草禽獸之類。雖與嘉定竹刻在技法上有相通之處,但始終為民間美術,未能發展為系統的文人竹刻藝術。當地在書畫、篆刻方面出現不少大家,但文人竹刻似不多見,考之史籍僅得數人:

李希喬,字遷於,號石鹿,歙縣人。長於竹石人物,精篆刻,勾勒法帖,斫竹鏤刻如寫生。李希喬的作品據記載有臂擱與界尺之屬,「雕刻燦然」。施閏章特別指出,其竹刻

「捫之無毫髪跡,雖近世濮陽仲謙號竹工,絕技不是過也」

,可知所用技法為極淺之浮雕或陰刻,並加以細緻的打磨,與濮仲謙的風格近似。考慮到濮氏在明末清初江南工藝界的巨大影響,李希喬受其影響是可能的。李希喬以書藝遊幕四方,又精繪事,擅長篆刻與雙鉤法帖,其竹刻取法「濮派」十分自然。因此,他雖是徽州歙縣人氏,卻並非竹刻中的「徽派」。

方絜 竹刻仙女像臂擱

方絜 竹刻仙女像臂擱

汪鴻,字廷年,號小迂,休寧人,畫花鳥師法惲壽平、華新羅一派,精篆刻,金、銅、瓷、石、竹、木、磚、瓦之屬,無一不能奏刀。陳鴻壽官溧陽時,汪曾入其幕中,故鐫刻多受陳氏影響,其竹刻風格似應近於浙中諸家。

程文在,字鬱卿,休寧人,善畫人物、仕女,精治印,兼刻竹。程為晚清人,其竹刻風格,或不出當時流行之淺刻。

陶淇 陰刻喬木竹石圖竹臂擱

張立夫,道光、鹹豐間歙縣虯村人,以雕版刻漆為業,兼通書法及刻竹。黃賓虹有《四巧工傳》記其軼事。張立夫雖為職業工匠,以雕鏤為生,但

「不惟精刻,而又兼通書法。其字畫波磔,神採飛動,無不如意。出其餘暇,錈竹杖、筆格諸銘,人尤珍之」

,大有文人風範,其竹刻製作亦應歸入文人竹刻一類。

由於嘉定竹刻的創始人朱鶴祖上為新安人,而明末「嘉定四先生」中李流芳為歙縣人,程嘉燧為休寧人,因此一些論者認為嘉定竹刻受到徽州地方雕刻文化的影響。實際上,朱鶴的祖上在南宋建炎年間已移居華亭,又經六代後徙居嘉定。至於程嘉燧、李流芳,二公出生、就學均在嘉定,且並非工匠世家。程嘉燧的父親程衍壽為徽商,

「賈於嘉定,垂三十年」

,於萬曆十四年(1586)病故時,嘉燧方二十二歲。李流芳祖籍歙縣豐南,其家族在祖父李文邦一代已遷居嘉定。徽州雕刻工藝影響嘉定竹刻一說,到目前為止還是缺乏確切證據的。

《上海博物館藏品研究大系明清竹刻》

(本文標題為編者所加)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一竹一世界 —— 明清竹刻藝術縱談
    二、竹刻的表現內容和題材從明代中期起,尤受朝野推崇道教風氣、文人畫風和世情文學影響,世情小說興起和戲劇的進步也豐滿了更多藝術對象,工藝美術領域如鑄銅、漆藝、陶瓷、建築、家具等部類大量湧現出各種高賢隱士、奇山異水、亭臺樓閣、神獸祥瑞、仙人菩薩、歷史典故、民間誌異等內容乃至園林花草翎蟲情趣等主題,這一時期的竹刻獨闢一門後,自然也直接受益,表現題材得到了極大豐富
  • 從南潯少年到一代竹刻藝術大家——金西厓竹刻藝術概說
    詳考史乘,清代中晚期江浙皖地區文人中能刻竹者不下百數十人。隨著江南文人大量參與竹刻藝術創作實踐,竹刻的雕刻形態逐漸轉變,利於再現書畫與摹刻金石的陰、陽文淺刻一躍而為文人竹刻的主流,極少圓雕和高浮雕之制,在藝術上普遍以表現書畫的筆墨情趣與金石拓本的蒼茫效果為追求。此際竹人多能自書自畫自刻,心手相通,刀筆相融,因而各具風姿。至於諸家酬唱合作,或我鐫爾畫,或彼刊吾書,更是多才多藝的文朋墨友間之雅事。
  • 嘉定竹刻:竹色溪下綠,荷花鏡裡香
    據嘉定竹刻名人的著作——《竹人錄》記載,著名竹人顧珏在此時期,對於每一件作品的創作都極為用心,「一器必經二三載而成」。嘉定竹刻在當時起到將文人和竹人互相滲透的作用,例如有文人以刻印章的方法刻竹,作品具有濃厚的金石味。對嘉定竹刻的美學價值和發展走向,以及竹人文化品格的形成都產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 豆酥糖,創始於清代,是一道名揚江浙地區的茶食
    油贊子,油贊子是寧波一道傳統美食小吃,清代光緒年間開始興起,是一種頗有歷史的小吃,寧波油贊子有甜味和鹹味海苔兩種口味,不論是當地人,還是外來遊客都會特意品嘗這道美食小吃。雖然在超市和便利店有時也能見到袋裝的油贊子,但在油贊子店買的現做的味道更好,讓人回味無窮。
  • 筆墨紙硯、古玩字畫、文人墨客——琉璃廠見證文化街從清代興起
    琉璃廠之名始於元代,興起之初便是官窯所在地,後經過幾朝的更迭發展,其規模更大,知名度也更高,直至清康熙年間,琉璃廠不再燒制琉璃瓦,這一代的宣武區也漸漸成了漢人官員居住的地方。但琉璃廠逐漸熱鬧起來,還是因為後來的燈市,起先只有一兩家在這做一些小生意,再後來又有幾家藏書、藏畫等書畫門店在此落戶。
  • 清代鼻煙壺鑑賞
    中國素有「煙壺之鄉」的稱譽,自明末清初,鼻煙從歐洲傳入中國後,就迅速地融入了中國的藝術風格,發展出獨具匠心的各式鼻煙壺,在清代工藝美術史上大放異彩,成為清代藝術的重要代表之一。  鼻煙壺從材質上分為金屬、玉石、翡翠、水晶、有機物、陶瓷、料器(玻璃)、珊瑚、瑪瑙、琥珀、木、竹、漆器、葫蘆、果核等。
  • 中國玉器鑑賞-清代玉器解讀
    中國玉器中,清代玉器一直佔有重要的一席之位,而且是中國玉器史上的鼎盛時期。清代玉器是集歷朝歷代大成的玉器。今天紫色百合香為您解讀古玉史話:清代玉器全面收藏知識與精品玉器鑑賞,通過一些清代玉器的精品實例,使您能感受到我國清代鼎盛時期玉器文化的輝煌成就。
  • 江浙興起的兩頭婚是權宜之計or無奈之舉?網友:變相宣傳二胎?
    所謂兩頭婚,最近幾年江浙地區比較流行,通俗來講就是「不嫁不娶」、「兩家拼拼」的婚姻模式。小兩口結婚後獨立生活,或者兩邊各住上一段時間,婚後生兩個小孩一個隨父姓,一個隨母姓。不過,對於兩頭婚,網友爭議很大。江浙地區興起兩頭婚支持的網友表示:存在即合理!
  • 興起的江浙兩頭婚:受益的是兒媳,婆婆再也逃脫不了帶娃的責任!
    近日一則江浙兩頭婚的新聞刷爆網絡,據悉這兩頭婚乃是江浙一帶近幾年悄然興起新的婚姻形式,俗稱兩頭婚。兩頭婚的意思是這樣的婚姻既不屬於男娶女嫁,亦是也不屬於女招男入贅。其具體的婚姻形式就是
小夫妻成家後,可以仍然和雙方原生家庭住在一起,在原有的基礎上保持一定黏」,也就是結婚後的夫妻各住各家。
  • 江浙興起這種婚姻形式...網友們吵翻了!
    這種婚姻形式,是近年來在江浙地區悄然興起的一種新形式——兩頭婚,即當地人俗稱的「不來不去」「不進不出」「不嫁不娶」「兩家拼拼」,意味著「我家不是嫁女兒,你家也不是娶媳婦」。為什麼會興起兩頭婚?和小西夫婦一樣,選擇兩頭婚的多是江浙農村的獨生子女。兩頭婚中,男方無須付彩禮,女方也無須陪嫁妝,對男方的心理壓力影響比較小。
  • 江浙興起兩頭婚男不娶女不嫁 兩頭婚的好處都在哪
    就在這幾年,在彩禮問題的反射下,浙江地區開始興起一種兩頭婚的新婚姻模式,這種婚姻模式不屬於傳統的男方娶女方嫁,也不屬於女招男入贅,那麼什麼是兩頭婚?兩頭婚需不需要彩禮和嫁妝呢?江浙興起兩頭婚男不娶女不嫁什麼是兩頭婚?
  • 江浙地區「兩頭婚」上了熱搜,興起男女長久相處新趨勢:各回各家,各找各媽
    為什麼現在越來越興起「兩頭婚」這種婚姻形式?有網友以杭州為例解釋,在拆遷戶中一個人的拆遷補償是80萬到200萬,其中獨生子女算兩個人頭。尤其江浙地區是最早富裕起來的城市,很多家庭都是只有一個獨女的情況。在經濟條件與男方家庭相差不多的前提下,女方家庭更看重女方在婚姻中的「生活質量」。「兩頭婚」由最早在江浙農村地區興起,新婚夫婦要輪流住在雙方父母家。
  • 江浙地區對安徽的吸引力為啥那麼大?
    江浙地區是我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擁有杭州,寧波,蘇州,溫州,南京,無錫,常州,上海等經濟發達的城市,江浙地區對周邊城市的吸引力非常大,尤其是隔壁的安徽地區。為什麼會有那麼大的吸引力呢?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 瓷器鑑賞:明快亮麗的《清代·青花罐》
    全民愛收藏:考考你的收藏眼力(2020第117集)鑑賞範圍:陶瓷、字畫、玉器、錢幣、銅器、雜項鑑定老師簡介:崔凱,中國古陶瓷研究會鑑定委員會委員鑑定專家,北京電視臺北京青年《我愛收藏欄目》 特約鑑定嘉賓,河南衛視《華豫之門》 特聘瓷器專家,在從事文博工作十餘年,對陶瓷雜項工藝類文物研究考證鑑定有較深的造詣
  • 跟隨清代文人袁枚的腳步,感受他筆下詩情畫意的人生
    袁枚,是清代著名的文人,亦是一位美食家。他在早年曾在朝廷為官,之後隱居於南京小倉山隨園,從此開啟了他瀟灑率性的生活。 在袁枚隱居山水期間,曾寫下了大量頗為清新雋永而又富有靈性的小詩,讓我們感受到袁枚身上的真性情和最本真的生活。
  • 江浙興起不嫁不娶「兩頭婚」不利於婚姻的穩定,換個方式也許更佳
    圖片來自網絡,若侵權,聯繫必刪不知道我和我老公的結合方式,算不算江浙興起的這種兩頭婚呢?我和老公結婚,沒要彩禮,沒要房子,但娘家陪嫁了。我個人認為,我們的這種結合方式,比近年來江浙地區悄然興起的兩頭婚更佳。
  • 儒家的「文以載道」思想,是如何催生宋代文人畫興起發展的?
    中國古代文人的特殊地位和「文以載道」的思想,是宋代文人畫以創作主體區分繪畫藝術的歷史大背景顧名思義,文人畫的意思,就是文人作的畫。在世界繪畫藝術的歷史上,繪畫藝術的區分,多以繪畫技巧,或者繪畫題材的不同來區分,比如發端於西方的素描,油畫;中國古代的山水畫,人物畫等等。
  • 從明代繪畫中,分析古代文人的藝術化生活
    明代山水畫的這種園林特色源於明代經濟的繁榮和江南私人園林的興起。明代江南,人文薈萃、文化繁榮,園林本就是建造者用來享受之所,因此明中葉以前,園林主要是種植花草等欣賞性的植物。到明中葉後,隨著商品經濟的提升,江南園林開始跟農業生產結合,種植經濟作物,形成了莊和園相結合的園林,東莊就是莊園結合的一種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