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從帕克太陽探測器第一次造訪太陽的旅程中發現了驚人的結果

2020-12-15 天文在線

圖解:這些像水管似的線條代表著從日冕洞中生成的太陽風的軌跡,我喜歡這樣像朋克樂隊的專輯封面似的圖案。

如今,科學家正在釋出帕克太陽探測器兩次與太陽擦肩而過所捕獲的最原始信息。我們可以非常清晰的看到有著36個太陽半徑那麼寬廣的的太陽風正在以比我們預想的快得多的速度圍繞著太陽,它仿佛是可以隨時帶給我們意外驚喜的狂暴野獸,伴隨著快速反轉的磁場,還會從日冕「噴射」出的「火焰」(等離子團)。這四篇的論文所構成了新的謎團,以及由帕克太陽探測器所呈現出來的現象目前也尚未得到科學證實。

帕克太陽探測器太陽風電子阿爾法和質子(SWEAP)儀器的首席研究員賈斯汀·卡斯珀告訴天文在線:「我並不指望很快的能看到令人驚訝的事情。」「隨著我們離真相越來越近,這也並不會是一個漫長無聊的過程。」

帕克太陽能探測器於2018年8月發射升空。它的研究人員希望了解太陽的外層大氣(日冕),為什麼其內核溫度超過100萬攝氏度,而其表面只有幾千攝氏度。他們還想了解日冕釋放高能粒子的過程,也就是我們所稱的太陽風。而探測器所攜帶的一整套成像、粒子測量和電磁場測量的儀器,都會由先進的泡沫碳和陶瓷隔熱板所保護。

探測器利用金星的引力將自己拋入一個偏心軌道,這個軌道比之前任何一次任務都能更快地使之接近太陽。在上周公開發布數據後,科學家們現在終於公布前兩次近距離接觸的結果,分別是發生在2018年11月和2019年4月的前兩次接觸,這兩次宇宙飛船都位於太陽的36個太陽半徑範圍之內。他們的發現發表在今天出版的《自然》雜誌的四篇論文中。

也許最吸引人的發現是太陽風裡錯綜複雜的細節,不過當它門向地球進發時卻失去了複雜性。據介紹,電磁場測量儀觀測到等離子體噴流打亂了從日冕一個洞中發出的一股較為安靜的太陽風,其產生了一個磁場能快速旋轉的區域。在這個區域,你的指南針會在南北之間來回翻轉。太陽無時不刻的產生這種太陽風結構,即使是在目前我們所認為是太陽活動最少的時候也如此。

用SWEAP觀察粒子的行為時,發現與磁場翻轉現象相關的粒子其速度峰值在一個以11天的觀察周期內出現了1000次。此外,根據這篇論文,這些粒子圍繞太陽的旋轉運動速度峰值都在在每秒35到50公裡之間,比之前根據太陽自身旋轉所預測的速度要快10倍左右。想像一下,當你來到一個旋轉木馬前,看到最外面的動物莫名其妙地快速移動,你也會感到困惑。由於太陽風會把能量從太陽身上帶走,因此這些高速粒子的運動表明太陽自身的自轉速度也應該以更高的速度減慢;這也是科學家們要解決的另一個謎團。

我們根據帕克太陽探測儀(WISPR)的寬場成像儀對電子和塵埃粒子散射的太陽光進行成像,被證實的大多是從地球觀測到的,因為離太陽較遠所以散射較少。然而,在離太陽較近的散射中的下降現象似乎提供了一個從未觀測到的「無塵」區域存在的有力證據。這些觀測也顯示了日冕本身的複雜結構,其有著大量的粒子。研究還發現,被稱為磁通繩的扭曲磁場通道也存在其中,以及首次發現的被稱為磁島的磁場橢圓域,這些磁場橢圓區域是由磁場線交叉和重新排列的巨大能量所產生的。

最後,利用太陽儀器對日冕上方的粒子進行分析的綜合科學研究發現,似乎顯示出那些我們從地球上看不到的更小的粒子不斷噴射的證據。普林斯頓等離子體物理實驗室副主任大衛·麥科馬斯說:「這些微小的事物最終可能會演變成我們能夠顯著看到的較大或更高能量的現象。」。作者寫到:據研究小組的研究發現:這些粒子以不同的方式加速,既有直接來自日冕中重新連接磁力線的加速,也有來自撞擊的加速,甚至是來自較小的壓縮波的加速。而壓縮波的加速度以前從未見過。

總體而言,這些結果將幫助我們全面了解太陽風和其天氣狀況,以及粒子如何加速並在太陽環境中運動,美國航天局馬歇爾航天飛行中心的太陽科學家米齊·亞當斯在一封電子郵件中告訴天文在線。所有這些都是兩次飛行所得的結果。新罕布夏大學的研究助理教授雷卡·溫斯洛並沒有參與分析活動,但他在一封電子郵件中告訴天文在線:「這表明,我們可以期待在帕克太陽探測器未來6年裡有更多高質量的觀測結果。」她還解釋到,理解太陽運行過程的最大障礙之一是缺乏來自太陽環境的數據。「我們擁有的高質量數據越多,我們最終就越有可能解釋出太陽物理學中仍然存在的一些重大問題。」

這些任務表明,因為粒子在太陽和地球之間的穿梭,帕克太陽探測器將能夠從更近的角度記錄大量信息。倫敦大學學院高級研究員丹尼爾·威斯查倫在一篇自然評論中指出,歐洲航天局的另一項有著自己一套具有互補作用的儀器的任務「太陽軌道飛行器』將很快與帕克太陽探測器服役。他還說到「這些聯合測量數據肯定會填補我們對太陽和太陽風所認知的知識空白。」

太陽只會變得更加活躍,因為它一直從最小值到最大值進行為期11年的的循環,這期間很可能會各種探測器和我們帶來更大的驚喜。卡斯帕說:「我甚至無法想像,當我們比現在更接近他三倍距離時能發現什麼驚人的現象。」

參考資料

1.WJ百科全書

2.天文學名詞

3. everglow- gizmodo-Ryan F. Mandelbaum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人類史上最近距離拍攝的太陽照片出爐,科學家有驚人的發現
    近日,歐洲空間局(ESA)和美國航天局(NASA)發布人類歷史上從最近距離拍攝的太陽圖像,拍攝了這張照片的是2020年2月發射的太陽軌道飛行器(Solar Orbiter),拍攝時位於金星和水星軌道之間,與太陽距離大約是日地距離的一半。這些特寫照片看起來令人驚嘆,同時也揭示了一些完全出乎意料的東西。
  • 太陽探測器發現三個神秘黑點,幾乎對稱分布,不像是太陽黑子
    作為太陽系的絕對核心,太陽對於地球生命來說意義重大。然而想要探索太陽的秘密,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太陽表面的溫度就接近6000攝氏度,更別提溫度達到上百萬攝氏度的日冕層。然而人類還是邁出了重要的一步,這就是1995年發射升空的帕克太陽探測器,英文縮寫為SOHO。
  • 用望遠鏡去看太陽會發生什麼?科學家用豬眼實驗,來看看結果
    而從探測器從太空傳回的圖片我們看到,太陽看上去就像一顆熊熊燃燒的大火球,其表面覆蓋著火海一般的高溫物質,據了解,太陽的溫度甚至達到了2萬億度以上。 後來,科學家又發射了帕克探測器,這架堪稱奇蹟般的太陽探測器將會在近距離內觀察太陽,打個比方說,人們在距離篝火一米左右的地方就已經能明顯感受到熱量了
  • 美國宇航局探空火箭,在太陽大氣中,發現僅次於氫的氦分布結構!
    氦是宇宙中僅次於氫的第二豐富元素,但科學家們不確定太陽大氣中到底有多少氦,因為太陽那裡很難測量。知道太陽大氣中氦的數量,對於理解太陽風的起源和加速很重要,太陽風是從太陽源源不斷的帶電粒子流。早在2009年,美國宇航局(NASA)啟動了一項探空火箭探測研究,以測量延伸太陽大氣中的氦,這是人類第一次收集到完整的太陽全球地圖。
  • 科學家又有新發現!太陽內部究竟有什麼?科學家:這是高等文明!
    在太陽系中,一般的行星我們都可以發射探測器探測,但是對於太陽,我們還是相對無力的。太陽作為整個星系唯一的恆星也是太陽系的中心,幾乎是熱等離子與磁場交織著的一個理想球體,採用著核聚變的方式向太空釋放光和熱。但是我們對於太陽的了解僅限於一小部分,由於太陽的高溫,我們甚至都沒有接近它的辦法。
  • 中微子探測器Borexino發現來自太陽的新型「幽靈粒子」
    這些中微子證實了一個90年前的假設並完成了我們對太陽和其他恆星融合周期的描述。中微子是在核反應中產生的超輕粒子,地球上探測到的大多數中微子都是由太陽將氫聚變為氦時產生。這種CNO反應只佔太陽能量的很小一部分,但在更大質量的恆星中,它被認為是核聚變的主要驅動力。
  • 用望遠鏡看太陽會怎麼樣?科學家用豬眼做測試,來看結果
    這個實驗間接證明了太陽光具有強大的能量,同時說明了在日常生活中太陽光的能量被大多數人低估了。但生活在太陽光較強烈的地區的人們就能明顯感受到太陽光的毒辣,尤其是在夏天太陽直射的時候,如果不做好防曬措施的話,長期暴露在強烈的太陽光下會增加患上皮膚癌的可能性。
  • 物理學家首次在實驗室中重現螺旋太陽風,幫助揭示太陽的奧秘
    隨著延伸到太陽系外圍的磁環而逃離太陽的等離子體成為了快太陽風。一些太空任務已經很好地記錄了快太陽風的來源。 科學家認為,等離子體團也可以從較小的磁環中爆發出來,從而產生慢太陽風。這些磁環會斷裂並在一個叫做「重新連接」的過程中再次相連,從而使一些原本被困住的等離子體脫落。
  • 探測器遠離地球上億千米,表面一百萬度!繼續靠近,發現未見畫面
    帕克探測器是怎麼做到不怕熱的?帕克探測器是NASA在2018年發射的太陽探測器,其任務是反覆的探測和觀察太陽的外日冕,它是一顆饒日的探測器,將在2025年最接近太陽,最近時距離僅為640萬千米,只有10個太陽半徑不到,所以它已經極度靠近太陽。
  • ...太陽軌道飛行器公布最新成果:揭秘「營火」、太空天氣和彗星解體
    追蹤這些粒子和場的起源回到太陽表面是太陽軌道飛行器的關鍵目標之一。在6月15日太陽軌道器第一次近距離飛越太陽時,觀測到該太空飛行器接近7700萬公裡,遙感和現場儀器都在記錄數據。捕捉太陽風的足跡太陽軌道飛行器的數據使得計算撞擊太空飛行器的太陽風的來源區域成為可能,並在遙感圖像中識別出這些「足跡」。
  • 隼鳥二號探測器揭示小行星Ryugu曾與太陽密切接觸
    本文轉自【cnBeta.COM】;日本向小行星龍宮(Ryugu)發射的隼鳥二號(Hayabusa 2)探測器正在帶著樣本返回地球,但研究團隊並沒有在這段時間裡閒下心來,甚至發現了一個不可思議的秘密。探測器拍攝的圖像顯示,這枚太空巖石與太陽有過密切的接觸。光譜分析呈現紅色,意味著表面燒焦的巖石曾在短時間內極度發熱。 2014 年發射升空的隼鳥二號小行星探測器已經取得了許多矚目的成就,在耗費了數年的時間後,其順利地攔截了名為「龍宮」(Ryugu)的小行星。
  • 美歐聯合發射的太陽軌道探測器首次飛越金星
    【環球網科技綜合報導】據外媒報導,美國當地時間12月27日,太陽軌道探測器已經完成了它的第一次金星飛越。 據悉,該軌道探測器在美國東部時間上午7點39分左右到達距離金星最近的位置。
  • 人類將首次拍下太陽兩極的照片,這可能和每個人都密切相關
    正如歐洲航天局的科學家 Daniel Müller 所說,這將進入一個未知的世界。太陽兩極背後的秘密,可能和每個地球人都有關係為什麼要千裡迢迢給太陽兩極拍照?因為在太陽兩極發生的事,可能對太空中的太空飛行器、太空人。乃至地球上每個人都會造成不小的影響。
  • 美國探測器在太陽系矮行星上發現海洋,專家:或存在生命
    這兩天,《自然-天文學》《自然-地球科學》《自然-通訊》最新集中發表7篇有關「黎明號」(Dawn)探測器近探穀神星的行星科學研究論文稱,「黎明號」任務對穀神星的第二次延長觀測結果顯示,穀神星是一個海洋世界。
  • 太陽內部什麼樣子?如果有人或者進入太陽中心,是怎樣的經歷?
    在現在天文學當中,我們對太陽有了初步的了解,其實在宇宙中像太陽這樣的天體比比皆是,太陽只不過是宇宙當中非常不起眼的一顆恆星而已,主要是由氫和氦元素所組成的。表面可以達到幾千攝氏度,曾有人提出過這樣的問題,既然整個太陽都是有氦氣和氫氣所組成的,這就是一個巨大的氣體球,人類有沒有可能從太陽的中心通過呢?
  • 日冕磁場衰變與太陽耀斑爆發
    耀斑主要發生在太陽的色球層和日冕,但有些大耀斑在我們肉眼可見的光球層也會發生輻射增強,被稱之為白光耀斑,1859年9月1日英國天文學家理察C.卡靈頓(Richard C. Carrington)第一次觀測記錄到的太陽耀斑,就是一個白光耀斑。
  • 探測器在火星上的這些發現,讓科學家堅信:人類移民火星能實現
    從1962年人類第一顆造訪火星的探測器以來,現今已有一些列探測器飛往這顆迷人星球。初期,探測器觀測到火星的地形地貌溫度,這讓我們對它有了更多的了解,火星有著和地球相似的地貌,奧林帕斯山的海拔高達2萬多米,是珠穆朗瑪峰的兩倍之多,是已知太陽系最高的山脈。
  • 人類需要的是太陽還是月亮?科學家:月亮借太陽的光,你認為呢?
    陰陽是我國古代哲學中最重要的思想之一,日月運轉之學產生了陰陽曆算,在傳統觀念中,太陽和月亮就分別代表陽和陰,也有了男人為陽、女人為陰的說法,並以此來體現男女的重要性同等,不管缺了誰都無法繁衍後代。僅為地球直徑四分之一的月球,在整個太陽系中的衛星裡排名第五,而特別常見的潮汐現象就是因為受到了月球和太陽引潮力作用的結果,而質量比太陽小得多的月球,卻因為距離地球更近而發揮了更大的作用。隨著現在電子設備攝像頭的功能越來越強大,我們會發現自己拍到的月球儘管有不同的形狀,但同一個區域的表面顏色分布卻看上去從來沒有發生改變,當然其中去除了日食這類特殊天文奇觀發生的時候。
  • 比太陽耀眼420倍的類星體,如果發生爆炸,人類或無法承受
    而老師也正是利用這樣一種簡單的小實驗,讓我們感受到太陽的能量是非常巨大的。雖然太陽距離我們很遙遠,足有1.5億公裡,但它每秒鐘在宇宙中釋放的能量,足以讓地球上的人類使用2700萬年。正是因為這樣,人類發射了許多探測器時時刻刻地觀測著太陽。根據探測器從太空中傳回的圖片來看,這顆恆星簡直可以用一顆熊熊燃燒的大火球來形容。
  • 探測器在太陽附近觀測到神秘光柱,這是發現了不明飛行物嗎?
    太陽是人們最熟悉的恆星,但人類對於太陽的了解依然非常有限,直到近些年NASA發射了專用於觀測太陽活動的衛星太陽動力學天文臺(SDO),這顆探測衛星能通過攜帶的多種光學設備直接觀測太陽表面的情況,然而在多年的觀測中人們總能在太陽周圍發現有奇怪的東西出現,NA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