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這些像水管似的線條代表著從日冕洞中生成的太陽風的軌跡,我喜歡這樣像朋克樂隊的專輯封面似的圖案。
如今,科學家正在釋出帕克太陽探測器兩次與太陽擦肩而過所捕獲的最原始信息。我們可以非常清晰的看到有著36個太陽半徑那麼寬廣的的太陽風正在以比我們預想的快得多的速度圍繞著太陽,它仿佛是可以隨時帶給我們意外驚喜的狂暴野獸,伴隨著快速反轉的磁場,還會從日冕「噴射」出的「火焰」(等離子團)。這四篇的論文所構成了新的謎團,以及由帕克太陽探測器所呈現出來的現象目前也尚未得到科學證實。
帕克太陽探測器太陽風電子阿爾法和質子(SWEAP)儀器的首席研究員賈斯汀·卡斯珀告訴天文在線:「我並不指望很快的能看到令人驚訝的事情。」「隨著我們離真相越來越近,這也並不會是一個漫長無聊的過程。」
帕克太陽能探測器於2018年8月發射升空。它的研究人員希望了解太陽的外層大氣(日冕),為什麼其內核溫度超過100萬攝氏度,而其表面只有幾千攝氏度。他們還想了解日冕釋放高能粒子的過程,也就是我們所稱的太陽風。而探測器所攜帶的一整套成像、粒子測量和電磁場測量的儀器,都會由先進的泡沫碳和陶瓷隔熱板所保護。
探測器利用金星的引力將自己拋入一個偏心軌道,這個軌道比之前任何一次任務都能更快地使之接近太陽。在上周公開發布數據後,科學家們現在終於公布前兩次近距離接觸的結果,分別是發生在2018年11月和2019年4月的前兩次接觸,這兩次宇宙飛船都位於太陽的36個太陽半徑範圍之內。他們的發現發表在今天出版的《自然》雜誌的四篇論文中。
也許最吸引人的發現是太陽風裡錯綜複雜的細節,不過當它門向地球進發時卻失去了複雜性。據介紹,電磁場測量儀觀測到等離子體噴流打亂了從日冕一個洞中發出的一股較為安靜的太陽風,其產生了一個磁場能快速旋轉的區域。在這個區域,你的指南針會在南北之間來回翻轉。太陽無時不刻的產生這種太陽風結構,即使是在目前我們所認為是太陽活動最少的時候也如此。
用SWEAP觀察粒子的行為時,發現與磁場翻轉現象相關的粒子其速度峰值在一個以11天的觀察周期內出現了1000次。此外,根據這篇論文,這些粒子圍繞太陽的旋轉運動速度峰值都在在每秒35到50公裡之間,比之前根據太陽自身旋轉所預測的速度要快10倍左右。想像一下,當你來到一個旋轉木馬前,看到最外面的動物莫名其妙地快速移動,你也會感到困惑。由於太陽風會把能量從太陽身上帶走,因此這些高速粒子的運動表明太陽自身的自轉速度也應該以更高的速度減慢;這也是科學家們要解決的另一個謎團。
我們根據帕克太陽探測儀(WISPR)的寬場成像儀對電子和塵埃粒子散射的太陽光進行成像,被證實的大多是從地球觀測到的,因為離太陽較遠所以散射較少。然而,在離太陽較近的散射中的下降現象似乎提供了一個從未觀測到的「無塵」區域存在的有力證據。這些觀測也顯示了日冕本身的複雜結構,其有著大量的粒子。研究還發現,被稱為磁通繩的扭曲磁場通道也存在其中,以及首次發現的被稱為磁島的磁場橢圓域,這些磁場橢圓區域是由磁場線交叉和重新排列的巨大能量所產生的。
最後,利用太陽儀器對日冕上方的粒子進行分析的綜合科學研究發現,似乎顯示出那些我們從地球上看不到的更小的粒子不斷噴射的證據。普林斯頓等離子體物理實驗室副主任大衛·麥科馬斯說:「這些微小的事物最終可能會演變成我們能夠顯著看到的較大或更高能量的現象。」。作者寫到:據研究小組的研究發現:這些粒子以不同的方式加速,既有直接來自日冕中重新連接磁力線的加速,也有來自撞擊的加速,甚至是來自較小的壓縮波的加速。而壓縮波的加速度以前從未見過。
總體而言,這些結果將幫助我們全面了解太陽風和其天氣狀況,以及粒子如何加速並在太陽環境中運動,美國航天局馬歇爾航天飛行中心的太陽科學家米齊·亞當斯在一封電子郵件中告訴天文在線。所有這些都是兩次飛行所得的結果。新罕布夏大學的研究助理教授雷卡·溫斯洛並沒有參與分析活動,但他在一封電子郵件中告訴天文在線:「這表明,我們可以期待在帕克太陽探測器未來6年裡有更多高質量的觀測結果。」她還解釋到,理解太陽運行過程的最大障礙之一是缺乏來自太陽環境的數據。「我們擁有的高質量數據越多,我們最終就越有可能解釋出太陽物理學中仍然存在的一些重大問題。」
這些任務表明,因為粒子在太陽和地球之間的穿梭,帕克太陽探測器將能夠從更近的角度記錄大量信息。倫敦大學學院高級研究員丹尼爾·威斯查倫在一篇自然評論中指出,歐洲航天局的另一項有著自己一套具有互補作用的儀器的任務「太陽軌道飛行器』將很快與帕克太陽探測器服役。他還說到「這些聯合測量數據肯定會填補我們對太陽和太陽風所認知的知識空白。」
太陽只會變得更加活躍,因為它一直從最小值到最大值進行為期11年的的循環,這期間很可能會各種探測器和我們帶來更大的驚喜。卡斯帕說:「我甚至無法想像,當我們比現在更接近他三倍距離時能發現什麼驚人的現象。」
參考資料
1.WJ百科全書
2.天文學名詞
3. everglow- gizmodo-Ryan F. Mandelbaum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