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一名UMPC玩家,應該很難不對壹號本的幾款產品感興趣,我自己也從一代開始幾代產品都有把玩過,目前壹號本常規系列的產品(口袋本)已經出到了四代,除了性能平臺常規升級到了intel11代移動版,對使用體驗提升最多的反倒是機體本身的變化,這次拿到了最新的四代版,使用一段時間之後剛好結合自己用過的前三代產品來做一個簡單的回顧對比。
四代版變化有多大?假設你對壹號本或者UMPC關注度沒那麼多的話,在不開機狀態下,壹號本從一代到三代,是很難從外觀上區分的,因為前三代機子大小尺寸相近,一二代屏幕是7英寸屏,三代是8.4英寸屏,前三代也都有一個共同的問題,就是屏幕的左右黑邊較大,屏佔比比較一般。
這次四代版本設計ID雖然基本延續,但換了個機體模具,屏幕尺寸提升到了10.1英寸,對應機體大小已經快脫離口袋本的範疇,同時對機體其他部分的布局設計也帶來了不少的影響,這些變化對於常規尺寸筆記本來說可能不算什麼,但對於UMPC這類產品的話,就是功能性的變化了。
四代版最大的變化就是這塊屏幕,10.1英寸全面屏,三面微邊框約4.5mm,屏佔比達到90%,最重要的是16:10的比例。
一如既往延續金屬機身(除了B面屏幕)。採用6000系全鋁合金機身,CNC工藝,機身至薄處約9.8mm,重量為0.77kg,沒記錯的話前三代基本是0.5kg,這一代畢竟屏幕更大了。
跟隨尺寸變化的,就是輸入區域的變動。前三代的都是非標準尺寸緊湊鍵盤布局+觸控滑鼠設定,這兩個對使用上手習慣都有一定的要求,對普通人來說可能很容易勸退。到了四代,受益機體大小變化,鍵盤雖然依舊非標準布局,但字母區域已經是標準大小,而以前的觸控滑鼠也變為了大家更習慣的觸摸板,這套輸入區域的變化很大程度降低了產品的上手門檻,如果你有使用這類產品的經驗就會感慨許多。
這套鍵設的實際體驗,觸摸板大小跟定位精度都可以接受,跟常規筆記本用起來差不多。按鍵的話,因為機體尺寸緣故,所以鍵程不會很高,總體用起來觸感還是偏軟。
指紋識別功能依舊保留,不過集成到了側面的電源鍵,這個條狀的電源鍵要是做大一點確認感會好點。另外IO接口部分也有變動,因為直接取消了常規的USB-A口,三個USB口全部為Type-C口,其中兩個還是滿速的USB 4.0,實際就是雷電口,支持外接顯卡擴展塢。接口速度升級這點挺好,就是USB A口全部幹掉有點可惜,這樣的話購置一個擴展塢是少不了的。TF卡插槽依舊保留。
對於常規筆記本來說,上面這些變化可能沒有什麼,但對於UMPC類產品的話,對使用的改善提升是非常明顯的,基本就是壹號本四代用起來更像一臺正常的筆記本了,而尺寸雖然口袋放不下了,但基本各類小包(手提包、胸包甚至switch的包)都可以塞下,加上本身功耗不算高,移動續航跟手機是可以共用的,所以移動屬性依舊比較強。
標配配件主要是一個45W的PD電源,當然一般機子也會附送膜、便攜包、觸控筆之類的配件。
十一代酷睿移動版i7 1160G7的性能實測性能平臺升級一如既往地快,壹號本四代也升級了intel最新的11代酷睿了,這次頂配版攜帶了跟自家的One-GX1 Pro、ThinkPad的X1 Nano 一樣的i7-1160G7處理器,常規版配置是i5-1130G7。這也是為什麼數據接口部分升級到了雙雷電,同時無線網卡部分也升級支持了WI-FI6,因為這些都算是intel11代酷睿的平臺特性。
作為「Tiger Lake」的一員,i7-1160G7和i5-1130G7,其實就是替代當年的Y系列,intel官方建議功耗從7到15W,其中i7-1160G7,頻率最高4.4GHz,全核最高3.6GHz,核顯為最新的Xe-LP架構,擁有96個EU,頻率1100MHz,比較可惜的就是壹號本這次搭配的內存沒有選擇LPDDR4X-4266,而是搭配了DDR4 3200頻率的內存。
關於功耗,目前壹號本四代其實已經有人破解長時功耗到28W,未破解的狀態下長時功耗是15W。個人實際使用跟測試來看,建議普通用戶還是不要破解,因為這機子的散熱對付15W是剛好,如果破解28W然後沒做好改裝散熱的話,壓力會挺大的,加上金屬機身導熱也比較明顯,所以不建議。
CPU性能測試部分,這次拉上了前兩代的i7-10510Y跟 M3-8100Y來對比,相比前一代「i7」性能提升幅度還是比較大的。
PCAMRK10跟娛樂大師平臺綜合性能測試結果,也算一個比較主流的成績
搭配的內存是LPDDR4 3200,因為11代分頻問題,所以軟體顯示為6400,內存要是搭配LPDDR4X 4266就好了。
之前這級別的機子肯定不會考慮什麼生產力項目測試,但實際測試結果還OK,就是測試結果還是可以接受,雖然跟低壓版或者標壓版處理器平臺有差距,但其實差距已經沒有以前那麼大。
特別是adobe家軟體測試結果,LR圖標導出的時間其實比中高性能筆記本平臺就多幾十秒而已(以前差距都是幾分鐘);在一段10分鐘的4K視頻輸出的測試,在有Xe-LP核顯參與的加速的情況下,可以看出導出時長明顯縮短了非常多,耗時控制在7分鐘以內,如果只靠CPU渲染導出的話耗時就要超過20分鐘了,所以其實Xe-LP核顯其實並沒那麼雞肋,只要軟體支持對應的編解碼提速效果還是很明顯的。
SSD部分這次受益內部空間升級,所以採用更常見的M.2 2280 PCIe固態硬碟,好處就是你未來升級的便利性跟性價比都高了許多。
i7-1160G7的核顯性能表現如何,這個是我比較關注的地方。因為近期顯卡行情緣故,我個人對Xe-LP架構核顯好感度還是不錯的,如果你只是玩LOL之類性能要求的遊戲,其實完全可以滿足。之前對於Xe-LP架構核顯也測試了幾次,這次剛好對比感受下。首先的3DMARK Fire Strike分數,顯卡分數到4000+了,如果內存為4266的話還會更高。
對於這類UMPC產品來說,1080P PC桌面遊戲的性能要求還是比較高的。我這邊就用了四款競技網遊來測試,然後因為屏幕比例為16:10,所以遊戲解析度為1920*1200,性能要求是高於常規的1920*1080。畫面渲染倍數都是100%,然後不同遊戲對應不同的畫質設置。
dota2 中等畫質平均85幀
lol 最高畫質平均90幀
tsi 最低畫質平均25幀
ow 最低畫質平均56幀
測試結果來看,比較適合玩玩lol這類moba遊戲,畢竟中高畫質下可以超過60幀,畫質跟流暢度都可以滿足;FPS遊戲的話建議CF吧,中高畫質流暢應該沒問題;OW的話,你要是可以接受低畫質也可以達到60左右的平均幀了。
視頻的編解碼支持情況,這塊intel一向做得不錯
10英寸16:10的屏幕
這塊升級到10.1英寸的屏幕表現如何呢?首先比較直觀的就是左右兩側的大黑邊沒了,前幾代我就說過這個問題,只希望屏幕屏佔比提升,現在這樣單視覺就好許多;此外屏幕依舊保留了16:10的比例,相信不少人也都比較喜歡這樣的設定(我個人倒是比較無所謂)。屏幕面板是一塊LTPS面板屏,解析度2560x1600,100%sRGB色域覆蓋。面板素質感覺OK,然後屏幕亮度也比較高(畢竟是二合一本),不過出廠色溫感覺偏黃綠,有條件的話組個校色器校正下感官會好很多,另外你可以安裝intel的顯卡驅動,然後對應調整。
二合一形態的一些使用場景,觸控屏真的是有的時候感覺沒什麼,沒了之後就一直想滑屏幕。
相比之前的7英寸和8.4英寸,目前10.1英寸受益屏幕變大跟邊框變窄,觸屏包含手寫控制的感受都會好許多,之前的屏幕大小感覺還是侷促了
如何評價壹號本四代最後補充下實際續航表現。我這邊依舊結合實際情況測試了兩種場景,就是高續航場景(但也不是最低功耗模式)跟高性能模式(最高亮度+最高性能)。前者續航6小時,後者續航4小時+,對於目前的intel平臺來說都算比較正常的表現,跟低壓版輕薄本差不多。當然如果壹號本未來選用AMD 銳龍平臺(哪怕是ZEN2),續航跟性能表現都會更BT。
那麼如何評價這次壹號本的換代升級呢
平臺升級雖然性能提升明顯,但帶來使用體驗變化最大的依舊是屏幕尺寸帶來的感官提升跟鍵設區布局的調整;
雙雷電對得起intel最新的11代平臺,但如果保留一個USB-A口的話,使用體驗會更好
性能部分提升明顯,就是如果內存搭配LPDDR4X 4266的話就完美了
因為產品開發、定位跟備貨等問題估計廠商很難考慮出amd版,但實際amd可能是目前最適合這類移動商用類型筆記本的了
i7頂配版(鉑金版)價格有點嚇人,但實際可以考慮i5版,價格可接受度跟性價比都會好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