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196人就打崩波斯步兵?馬拉松大戰表示:希臘方陣贏得不容易

2020-12-22 冷兵器研究所

編者按:希波戰爭是自邁西尼時代的特洛伊戰爭之後,歐洲視角下的東方和西方的第二次較量。這次較量以波斯的慘敗與希臘的勝利告終,戰後的雅典一躍成為名副其實的雅典帝國,在這場較量中雙方的第一次大規模較量就是馬拉松之戰,關於此戰,一般說法都是希臘方陣大勝缺乏近戰能力的波斯步兵和騎兵,描述口吻真有點類似打遊戲,好像希臘方陣推過去,波斯人就都死了。那麼此戰的細節到底是怎麼回事?

首先要說明的是,其實按照希羅多的記載,波斯軍隊在馬拉松之戰中並沒有投入多少騎兵。我們要明白,波斯帝國和希臘不一樣,是一個擁有大量騎兵的國家。那麼為何馬拉松之戰沒有呢?對此一些學者解釋到「波斯人在此戰之前用船運輸馬匹就制約了能夠使用的騎兵的數目,一匹馬的運輸成本要遠遠大於一名戰士,這也可以從一定程度上解釋雅典人在西西里遠徵開始時為何只運去了30匹馬」(《古典時代雅典騎兵研究》)但是我們要明白一點,希臘與波斯對持長達10天左右,不可能在這麼長的時間裡面將騎兵運不到馬拉松。所以筆者支持奈波斯的記載,波斯騎兵和步兵一起到達馬拉松,只不過是由於「第二天,(雅典)他們在山腳下一處並不十分開闊的地帶一一因為多處長著稀疏的樹木一一列陣以後,憑藉這樣一種計劃投入戰鬥,他們不僅可以憑藉山高隱蔽,而且敵人的騎兵會受阻於分散的樹木而不能全軍投入包圍他們。」(《異族名將傳》)(不過後面記載顯示有誤)。

顯然波斯之所以在馬拉松登陸,目的就是為了發展其騎兵優勢。但是被雅典堵截之後,波斯為下一步計劃,必然會進行了激烈的討論。其結果是「波斯人徒勞的期待著自己在雅典的支持者起事。後來部分波斯騎兵被裝上船,以便運往雅典,這大大削弱了波斯的力量(本書後面明確說波斯騎兵基本沒有參戰,所以可以認為開戰時騎兵全部撤走了)」(《波斯帝國史》)顯然此時的波斯軍隊是處於後撤狀態,而雅典乘機發動對波斯的追擊。日本學者竹門榮喜說過日俄戰爭時期一天最多只能登陸1萬人,以此類推元日戰爭時期元軍一天運送3000~4000軍隊登陸。所以筆者也依此類推認為,波斯軍隊一日登船的數量最多不過數千人。顯然波斯軍隊必然不可能不管希臘軍隊直接登船,所以可能是採用分批登船的方式,這也是波斯在馬拉松未有騎兵的原因,同時幫助雅典軍隊分批擊敗波斯軍隊。

雅典按照傳統讓由波列馬克本人指揮右翼,各部落依次排列,普拉提亞人指揮左翼。對此希羅多得記載到「(雅典)他們的戰線的長度和波斯一樣長,但是中軍部分隊列比較稀疏,這裡全軍最薄弱的部分,而兩翼隊列密集,實力雄厚。」(《希波戰爭史》)之後希羅多得又記載到雅典人是跑步前進,一直跑了8斯塔底亞(1.5千米)。但是這個說法是錯誤的,按照現代實驗顯示「我們讓演員使用真正的重裝步兵裝備來重現這場戰鬥,結果表明,一支身披鎧甲、緊密編隊的步兵部隊不可能在地中海火辣辣的烈日下,以最快速度奔跑那麼遠的距離,同時還保持隊形不散,如果他們在最後200~300米(656~984英尺)還遭到了弓箭射擊,那就更不可能做到了。」(《圖解世界戰爭戰法》)所以雅典軍隊可能如後世希臘傭兵一樣「同時他開始慢慢地領著部隊擺好戰陣。在使輕裝兵在兩翼就位之後,他們便進軍向敵人衝擊。命令是「他們右肩扛槍,靜待號令」。然後伏槍準備攻擊,穩穩跟上,不許有人跑步。」(《長徵記》),一直到大概200米以內才開始跑步。

那麼此時的波斯軍隊要如何應對呢?按照色諾芬記載,波斯軍隊是是指揮官都在中間,所以為了保護指揮官中間軍隊數量要多於兩邊。波斯中間軍隊是由波斯人和薩凱人組成。那麼如果希臘人很長一段時間裡慢步行走,那麼波斯弓箭手必然會給予長時間打擊。但是實際並不是如此。筆者在《歐洲都玩火槍了,為何中國還在用弓箭?大清說我最後的倔強你們不懂》一文中說過,因為盔甲的原因,古代戰爭中弓箭實際射擊距離有時候並不遠。這裡補充一點不僅僅是盔甲的原因,還有遠距離射箭準確性不高的原因。就以後世羅馬與亞美尼亞作戰為例,「(亞美尼亞)他們總是和羅馬軍隊保持在投槍投射不到的距離上,……………但羅馬軍隊決不輕率地散開自己的隊伍。只是有一個騎兵部隊的什長因為過於魯莽地出擊而死於亂箭之下。這件事使其餘的羅馬士兵更為堅定了服從命令的信心。」(塔西託《編年史》)所以波斯軍隊弓箭的射擊應該在百米以內,對希臘軍隊殺傷非常小。這也就是希臘人為何很長一段時間獨愛使用重裝步兵的原因之一吧。

雙方很快進入了短兵相接的戰鬥,中間的波斯軍隊擊敗了希臘軍隊,之後開始追擊他們。但兩邊的希臘軍隊在擊敗波斯軍隊之後,沒有選擇繼續追擊。他們先迴旋之後組成一軍,之後進攻中間的波斯軍隊。此時他們(波斯軍隊)遭到後面軍隊進攻,前面的希臘軍隊軍隊也可能回頭繼續作戰,陷入兩面夾擊的困境。古代戰場上,被夾擊的最大問題就是會讓被夾擊的一方士兵失去彼此之間的間距。即一旦敵人從兩面進行推擠,那麼被夾的一方就會陷入一動不動,無法作戰的狀態。這時候你勇武不勇武/能不能近戰已經沒啥意義了,等待你的,只有很快敗下陣來。幾百年後的坎尼之戰被全殲的羅馬軍團就是例子。之後,波斯人向船方向撤退。他們逃到船邊,這裡擁有大量波斯軍隊和敗逃下來的波斯軍隊一起組成一道戰線,戰鬥進入最激烈的時刻。雅典多位將領死於此處,但最後被海一戰的波斯人還是被推到了海裡,以雅典勝利而告終。

這一次交戰結果雅典戰死197人,波斯戰死6400。筆者在《3萬人的戰爭陣亡率不到5%,古希臘時代重裝步兵為何戰損這麼低?盔甲盾牌加陣型是關鍵》一文中說過,為何希臘軍隊傷亡低。但筆者在這裡要強調一下,197人只是死亡,並不包括受傷的人。按照西奧多·道奇根據後世戰役統計顯示(如下圖),古典希臘的陣亡率與傷亡率會因為作戰的勝負情況,相差很大。以馬拉松之戰為例,陣亡率只有1.75%,傷亡率卻相當的高,高達19.25%,大約為2100人。可見此戰希臘人贏得並不輕鬆,近五分之一參戰或死或傷。同時按照他的研究,「在亞歷山大的戰鬥中,傷亡比通常為」12:1,而且經常達到20:1,今日這數字則為7:1. 如果只考慮陣亡比例,亞歷山大的會戰確實不像今天的會戰那樣激烈,但如果將傷亡數量全先計在內, 情況就大不相同了………」(《亞歷山大戰史》)。

所以說,所謂西方重裝步兵吊打東方輕裝步兵的遊戲史觀要不得。馬拉松之戰中希臘死了不到200人,鎧甲和陣型是原因之一,但更是因為是掌握戰場的勝利者,畢竟士兵不會被擁擠到海裡淹死,傷員也不會被補刀。此戰也驗證了這樣一個觀點,古代作戰,正面戰場因為有鎧甲防護和冷兵器殺傷效率不高的原因,更多的傷亡大都是在追擊階段造成的。很多被形容成「屠殺」的勝利,往往只是單算陣亡數,要是算上傷亡數,可能就沒那麼傳奇了。

編後語:本文通過史料與現代研究,儘量還原此次作戰,希望通過這些讓大家明白希臘人在古代是如何作戰的,不過要明白馬拉松之戰不能代表全部希臘作戰,還要具體情況具體研究。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微漫菸葉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

相關焦點

  • 古希臘重裝步兵的興衰過程以及歷史影響
    然而,這種單兵作戰的戰術,在戰鬥力方面並不強大。當本方的將領被殺時,剩下的普通士兵以自己的能力以及武裝根本無力抵抗對方的將領,從而選擇潰逃。所以,古風時代以前存在的各種兵種,因為不適應希臘的地理環境以在及軍事戰術方面的局限,最終都被重裝步兵所取代。
  • 700人傷亡換13000戰損,羅馬軍團憑啥大殺馬其頓方陣?
    編者按:在古典時期的環地中海地區,有兩種著名的方陣,即馬其頓方陣與羅馬方陣。儘管很多人將其混為一談,兩者也有著各種相似,但卻也擁有著一些根本性的不同。那麼兩者的區別在哪裡呢,到底孰優孰劣?馬其頓方陣與羅馬方陣都脫胎於古典的希臘長槍方陣,因此兩者有一定的相似之處。
  • 我讀|希臘人的故事
    羅馬人是一個實用主義民族,通過強大的軍隊和基礎設施建設將地中海轉變為了他們的內海。在政治軍事上,羅馬是徵服者;在文化上,希臘是勝利者。作為多神教的民族,羅馬幾乎全盤接納了希臘的神話體系,諸神在羅馬和希臘神話中只是名字有所不同。成為羅馬的行省之後,希臘語得以保留,羅馬人也願意學習希臘語。從文化角度來說,希臘是羅馬的老師。
  • 20世紀希臘出土一堆箭矢,考古學家:原來溫泉關之戰竟如此慘烈
    波斯軍中不同成分的戰士對面的波斯軍陣營裡,有來自亞非歐三洲的勇士,不過第一天打頭陣的是斯基泰人和波斯人的兄弟民族米底人。他們中有很多人自身或者父親、祖父參加了十年前在雅典附近爆發的馬拉松之戰。那一次血戰中,很多人失去了父親、祖父。馬拉松之戰的倖存者急於洗刷恥辱,烈士遺孤們希望為家人報仇。出於檢驗希臘人戰鬥力的目的,薛西斯沒有立即派出精兵,決定讓這些戰士率先出擊。
  • 晉國這場戰役,是世界最早的車戰轉步兵戰役
    具體布降方法為兩陣在前,專陣右翼,參陣左翼,偏陣作為前鋒方陣用來引誘敵人。魏舒方陣是我國第一個獨立步兵方陣。它的出現,不僅是春秋軍事史上的大事,也是世界步兵史上的一件大事。2在世界步兵史上,古希臘斯巴達重裝步兵著稱於世。從公元前8世紀開始,希臘人開始了步戰歷史。
  • 基諾斯山戰役中「新」「舊」之爭,馬其頓方陣與羅馬中隊戰術的對決
    方陣在戰爭中的使用最早見於希臘的斯巴達人,當時斯巴達的方陣為每排8個人,士兵手持短劍、盾或者是標槍,布局比較簡單易懂,攻防有序,這種方陣也被希臘其他城邦借鑑,廣泛流行於希臘地區。腓力二世年前是曾到底比斯留學,看到底比斯軍隊使用的這種方陣,引起了他濃厚的興趣,所以在一段時間裡曾仔細觀察和研究過這種希臘方陣。
  • 亞力山大若東徵中國,馬其頓方陣將橫掃戰國七雄?學者一語說破
    首先來看一個問題,馬其頓方陣這麼牛,難道真的天下無敵了?事實上,早就被羅馬軍團給打爆了。  羅馬軍團的小步兵戰術,比馬其頓方陣更為靈活,多次擊敗馬其頓方陣。多年之後,羅馬軍團在與地中海地區最後一個強大敵人,希臘人建立的敘利亞王國戰鬥中,輕鬆的在峽谷中展開部隊,而擺著馬其頓方陣的敘利亞四萬大軍卻無法展開,最終羅馬軍團全殲這四萬人,此後馬其頓方陣徹底消失。
  • 希臘史21:普拉提亞戰役—一名斯巴達勇士逆轉戰局,希臘僥倖取勝
    在整個希波戰爭中,如果說薩拉米海戰是希臘反擊波斯的一次海上決定性的勝利,那麼普拉提亞戰役(Battle of Plataea)就是希臘反擊波斯的一次陸上決定性的勝利。兩場戰爭的勝利使得西方文明的源頭得到了有效的保護,為西方文明的獨立發展贏得了必要的安全保障。
  • 古希臘和希臘世界中16種戲劇性和奇異的死亡方式
    波斯人決心懲罰雅典幫助愛奧尼亞人,並派出了一支懲罰性的探險隊,於公元前490年登陸雅典北部的馬拉松平原。雅典人帶著大約10000名重裝步兵的騎兵和弓箭手出徵。他們面對的波斯軍隊至少有25000名步兵,外加數千名弓箭手和1000名騎兵。雅典人有十位將軍和一個輪值指揮系統,他們動搖了。
  • 《騎馬與砍殺2》雙手長杆步兵反騎兵怎麼樣 雙手長杆步兵反騎兵...
    請看下面由「新的帝之峰龍人」帶來的《騎馬與砍殺2》雙手長杆步兵反騎兵實戰測試,一起來看看吧。 矛盾兵就是,單手矛+盾牌(+投擲)的各國主力正規步兵,然而由於AI的問題,矛盾兵拿矛的輸出慘不忍睹,完全被騎兵吊打,不管開什麼陣型,戰績都極其難看。 反而是劍盾兵(單手劍+盾牌)開著方陣把騎兵吊起來碾壓。
  • 希臘史24:底比斯的崛起——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在當時,希臘軍隊作戰通常是將重步兵排成八到十二排的方陣,雙方作戰往往就是重步兵方陣之間相互推擠。兵力較少的一方如果要擺出與敵人相同長度的陣型,那麼軍隊的排數就會減少,在作戰中更容易落敗;然而如果擺出和敵人相同排數的陣型,陣線長度不足就很容易被敵軍包抄。伊巴密濃達為了嘗試排出與斯巴達相同長度陣型,決定將右翼的排數減少,左翼的排數增多,將兵力集中於左翼,其目的在於消滅敵方精銳,即斯巴達戰士所在的右翼。
  • 步兵遭遇鐵騎只能等死?看看以步制騎的這四大神術
    為了對付這個棘手的敵人,步兵必須想出有效的應對辦法。縱觀史書,以步制騎不外乎四種方法,試分析如下。一、地形、拒馬。騎兵相較於步兵的最大優勢是:速度+衝擊力。所以古今中外的步兵將領,在考慮如何對付騎兵時,首先想到的就是充分利用地利(陡坡、樹叢、泥沼、河流等),來抵消敵軍騎兵的衝擊優勢。如果地形不佔優勢,那就人為製造地利,即設置拒馬、挖掘壕溝等。
  • 老山戰役之松毛嶺大戰,越南老兵表示:人都打光了,沒法收屍
    老山戰役之松毛嶺大戰,越南老兵表示:人都打光了,沒法收屍其實在上世紀70年代末的時候,中越兩國之間還打過一場大仗,它就是中越戰爭。這場戰爭共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用時一個月,第二階段用時10年,而在這10年期間,有一場戰鬥算是我軍有史以來最大的一場勝仗,它就是「松毛嶺大戰」。為了打贏這場戰鬥,越軍可謂是下了血本,他們完全不顧當時地理條件不允許的情況,在我軍防線前布置了一個加強師的兵力,想通過人海戰術,收復被我軍打下的老山地區。其實從越軍這種瘋狂的舉動中,就已經註定了越軍戰敗的局面。
  • 《騎馬與砍殺2》步兵怎麼用 步兵分類用法心得技巧分享
    也許是因為戰鬥、動作系統的問題,長矛在遊戲中很難體現出「一寸長一寸強」的特點,相反會因為雙方都是一波莽然後擠在一起對砍導致手持長矛會瘋狂卡刀被人白嫖。所以砍二的「優化AI」會讓長矛步兵在和對方步兵的對抗中優先掏出單手劍——看來T社是把長矛方陣的構想徹底放棄了。
  • 公元前5世紀,希臘人與波斯人進行了兩次大戰
    「遺產」是一種過度使用、過分熟悉的歷史象徵物,而且有誤導的傾向;即使它們能夠加以鑑定,最終還是變得含糊不清、錯綜複雜。這個詞表示某些易於形容的事物,但事實並非如此。文明的影響並不簡單,也不明確,我們尤其難以確定古代希臘人給我們留下了什麼,由於其分支廣泛,因此經常被掩蓋。例如,我們認為哲學家規定了某些觀念和原則。
  • 希臘史25:腓力二世改革和亞歷山大東徵——馬其頓帝國的崛起
    馬其頓人來源不清,可能是伊利裡亞人、色雷斯人、希臘人的共同後裔。由於僻處一隅,馬其頓長期處於落後狀態,基本被排除在希臘邦際生活之外。而馬其頓人則粗獷勇武,被看作是非嚴格意義的希臘人,許多希臘人甚至稱他們是異族蠻人。馬其頓國家形成的過程極為模糊。它發展很晚,又長期處於希臘世界外圍,沒有史家專門以它為記載對象。
  • 羅馬帝國:尼西比斯大戰
    憤怒的帕提亞國王阿爾塔巴努斯四世很顯然並不打算就此收手,揮師渡過底格裡斯河進入羅馬領土,帕提亞軍隊沿阿貝拉西北的主幹道前進,在哈布爾河的支流正面撞上了羅馬軍團。於是雙方對陣在尼西比斯附近的平原上,爆發了兩大帝國最後的一場激烈交鋒。 開戰前,阿爾塔巴努斯四世對士兵們演講:「羅馬軍團已經近在咫尺,帕提亞人的憤怒無人可擋。
  • 希臘總理:下個月重啟旅遊季,我們將贏得經濟戰
    「(希臘)的旅遊季將在6月15日開啟,屆時季節性旅館可以重新開放。」米佐塔基斯說,「我們一起讓今夏成為新冠病毒危機的末日。」 BBC注意到,在希臘宣布這一消息之際,歐盟各國旅遊部長們同意「盡一切可能迅速、全面恢復歐洲旅遊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