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灣村:小花生促集體經濟大發展

2020-12-14 鄉村報導
花生產業園裡,李國俊和李偉逢(右)在查看花生種

平頂山晚報記者 燕亞男 文/圖

12月2日上午,葉縣洪莊楊鎮蔣灣村的花生產業園裡停放著幾臺花生收割機和花生摘果機,廠房內,一袋袋裝好的花生整齊地碼放在一起。不遠處,該村黨支部書記李偉逢正帶領工人建設新廠房。

「新廠房準備上一套精選花生米設備,這樣明年就能擴大生產規模,讓更多貧困戶和群眾入股分紅,大家一起共同致富。」李偉逢說。

從找銷路到商家主動上門

葉縣洪莊楊鎮被沙河、汝河、湛河三面環繞,常年河沙衝積形成了沙質土壤,有著種植花生的天然優勢。蔣灣村位於洪莊楊鎮東南部,全村共有2185口人,耕地面積2200畝,幾乎家家都種有花生,但以前花生產量低、賣不上價甚至賣不出去。

2014年,李偉逢擔任該村黨支部書記,從上任起他就在思考如何才能改變這種狀況。為此,他多次到廣東、廣西及南陽、開封等地取經。2016年,在他和「村兩委」的引導下,不少農戶開始調整種植結構,試種高產量的「羅漢果」花生。經過試驗,「羅漢果」花生畝產可達400公斤。

「花生成熟後,經過篩選分類後,我們就帶著花生種到外地的市場找銷路。由於我們的花生種品質好,漸漸有了固定的客戶,現在還有客戶主動上門購買。」李偉逢說。

2019年,李偉逢決定採取「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由「村兩委」幹部入股投資300萬元,流轉土地,以麥套花生的種植方式發展村集體經濟,建立了蔣灣村花生產業園,不僅為村民提供了就業崗位,而且幫助不少貧困群眾實現了增收致富。花生收購上來後,經過分揀、精選等流程,花生米和花生種裝袋分區碼放,銷往福建、江西等地,出售的花生種純度、淨度都保持在95%以上。

「現在我們種植花生再也不用為銷路發愁了,而且產業園收購的價格比以前還高,以前一畝地有1000多元的收入,今年翻了一倍,附近村裡種的花生都送到我們村的產業園來賣,現賣現結帳,很方便。」今年57歲的村民李林山說。

「今年,精選出來的花生種我們賣了1000多噸,現在廠房裡剩下的花生種馬上要運到東北三省。而且花生殼和花生秧加工成了優質飼料,也可以增收。」李偉逢說。

帶動村民共同增收

今年57歲的李國俊是該村建檔立卡貧困戶,一直靠種地為生,農閒時在附近打零工。今年8月份,花生產業園建好後,李偉逢首先想到的就是讓村裡的貧困戶到產業園工作,並一戶一戶去做工作,希望他們入股。李國俊就是在他的幫助下貸款5萬元入股產業園。

「前幾天剛拿到了3000多元的分紅,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而且只要產業園有活,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我們,在這裡幹活每天能收入100元左右。」李國俊高興地說,自從他拿到分紅後,不少當初沒入股的村民都來找他諮詢呢。

李偉逢說:「剛開始建花生產業園是,『村兩委』動員村民入股,不少人抱著觀望的態度,『村兩委』就帶頭入股。今年產業園一開,每天來參觀的村民很多。現在銷路也打開了,不用我們動嘴宣傳,大家都主動上門要求入股。」

如今,花生種植、加工已成為全村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金鑰匙」,李偉逢計劃明年讓村民全部入股,並精選優良的花生種,免費發給村民種,花生成熟後包收購。「下一步,我們將繼續以花生產業為基礎,拉長產業鏈條,增加花生的產品附加值,不斷創新,發展因地制宜的生產模式,讓老百姓掙更多的錢,一起致富奔小康。」李偉逢說。

相關焦點

  • 集寧區大十號村新建大棚為村集體經濟添活力
    近日,記者走進集寧區馬蓮渠鄉大十號村觀光農業採摘項目現場看到工地上焊花飛濺,運輸車輛來回穿梭,工人們加緊施工,工程項目有序推進,一派熱火朝天的施工景象。  觀光農業採摘項目是大十號村發展村集體經濟的一項惠民工程,項目計劃投資1800多萬元,新建大棚50座,通過農民專業合作社進行生產、經營,統一規劃種植,統一進行管理技術培訓,統一協調銷售,有效解決村民缺技術、不會管、沒銷路等問題,打破傳統農業種植結構,幫助農民多渠道增產增收。
  • 礬山鎮:小藍莓助力村集體經濟大發展
    礬山鎮深度挖掘地方特色產業,傾心傾力打造富硒藍莓產業,實現了「小藍莓、大產業」,有力助推和支撐了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工作。一、擴大種植面積,實現規模效益。通過發展藍莓產業,礬山鎮樂華村今年村集體收入增加22.2萬元,以收益分紅形式帶動貧困戶140戶,戶均增收830元,以務工就業方式帶動貧困戶66人次,年人均增收780元,以技能培訓方式提升貧困戶勞動技能17人,以土地流轉方式帶動貧困戶9戶,年戶均增收約500元左右。
  • 臨澤板橋鎮:黨建引領村集體經濟發展
    通訊員 王生龍今年以來,臨澤縣板橋鎮高度重視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一個硬指標,通過「黨建+農旅融合推動、能人帶動、產業驅動」不斷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培育了一批集體經濟強村,有力推動了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
  • 永福縣:創新工作措施 助推集體經濟發展
    廣西新聞網永福11月9日訊(通訊員 曾森 實習生 蔡禎)今年以來,永福縣三皇鎮以績效考核為切入點,創新工作措施,認真督導落實,推動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截至目前,全鎮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項目已累計實現收益超93萬元,在帶動農戶發展經濟、實現農民增收等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
  • 鎮安鎮:村級集體經濟結「碩果」
    近年來,鎮安鎮圍繞「因地制宜、盤活資源、產業帶動、抱團發展」的思路,堅持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抓基層打基礎、固根本促發展的有力抓手,在激活「造血」功能和提升「輸血」質量上下足功夫,著力推進脫貧攻堅與實施鄉村振興無縫銜接。「我們社區以前僅靠財政撥付的幾萬元經費度日,『無錢辦事、不敢辦事』的現象突出,村幹部在群眾中的威信也不高。」鎮南社區主任趙正德感慨地說。
  • 葉邑鎮:弘揚「紅旗渠」精神,拓荒造地發展集體經濟
    止張村集體經濟項目發展正式開啟起飛模式。扯線的、定點挖坑的、澆水的、散苗的、栽植踩實的分工明確,相互配合,協作進行。葉邑鎮止張村坐落於葉邑鎮中部偏南許南路東側,蘭南高速舊縣出口附近。村莊內地形地貌複雜,一條大溝把村莊分為東、西兩個部分,附近村民稱之為東止張、西止張。由於特殊的地貌,在大溝附近經過多年沉積顯現出一片低洼土地,一到雨天這裡就積水,莊稼不能生長。
  • 牌坊鄉許井社區:爭當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排頭兵
    今年以來,牌坊鄉許井社區認真貫徹落實上級關於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工作的要求,帶頭管陣地、帶頭把導向、帶頭強經濟,突出因地制宜,堅持內培外引,開拓創新思路,通過產業推動、旅遊帶動、政策拉動等多種方式
  • 明確新任務探索新路徑落實新舉措 加快推進村級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字體:[ 大 中 小 ] 昨日下午,區委召開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座談會。當前,海門站在高質量發展的新起點,全區村級集體經濟要在新賽道上確立新目標,在新平臺上提升新能級,在新空間裡實現新跨越。 陳勇強調,要堅持以思想解放為先導,把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擺在高質量發展的突出位置。
  • 城關鎮林莊村:搭起集體經濟發展橋 鋪就群眾幸福小康路
    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是強農業、美農村、富農民的重要舉措,是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小康路上一個不掉隊的現實需要。
  • 海口秀英區東山鎮建豐村壯大村集體經濟
    海口秀英區東山鎮建豐村壯大村集體經濟迎「蚓」上門 產業帶動促發展本報海口1月6日訊(記者 計思佳 特約記者 陳創淼 通訊員 柴文婭 許傑陽)1月5日上午,在海口市秀英區東山鎮建豐村神坡村民小組下衝坡集體林地,脫貧戶陳瓊勝和幾位村民正忙著給蚯蚓搭建「暖床」,這是駐村第一書記、鄉村振興工作隊隊長杜冠海和隊員們經過一年多努力引進的蚯蚓養殖項目
  • 科布爾鎮永和農牧業發展中心:做強集體經濟 帶動村民共同致富
    科布爾鎮永和農牧業發展中心自2018年以來,察右中旗科布爾鎮永和村積極探索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路徑,以合作養殖模式成立永和農牧業發展中心,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為助力脫貧攻堅、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錦上添花。在察右中旗科布爾鎮永和農牧業發展中心棚圈中,58歲的飼養員衛進才正在給剛出生的小牛餵飼料、打掃棚圈,自從去年開始,他就在這裡打工,飼養牛、馬、駱駝等,僅僅半年多他個人純收入達到兩萬多元,還拿到了村集體經濟的分紅,每次說起這些,他臉上都露出憨厚的笑容。
  • 簡陽市:農機唱響脫貧歌,小灣村集體經濟2020年收入超百萬元
    別小瞧這些「鐵牛」,它們滿懷熱情地唱響了與眾不同的脫貧歌,發展小灣村村級集體經濟,帶動脫貧戶增收,2019年帶來150餘萬元的收入,實現盈利84餘萬元,今年已收入超過120餘萬元,實現盈利93餘萬元。該專合社主要從事農業耕種環節中的機耕、機收、機播、秸稈還田、農技植保等農機社會化服務,於2017年8月成立,由村集體經濟組織——簡陽市鎮金鎮小灣村股份經濟合作社聯合社牽頭,充分利用集體經濟發展資金,並吸收全村農戶入股。目前,擁有固定資產160萬元,流動資金150萬元,各類農機具25臺套。
  • 鄢陵縣裴莊村發展村集體經濟——特色產業讓鄉親們過上好日子
    事情還得從幾年前說起,2017年4月,為了改變貧窮落後狀況,裴莊村黨支部牽頭成立了鄢陵縣鑫佳農牧農民專業合作社,將一家一戶的土地流轉出來,由村集體統一種植、管理和經營,提高土地附加值,壯大村集體經濟。「俺們村是典型的農業大村,土地資源豐富,只有多想辦法向土地要效益,才能讓祖祖輩輩耕耘的土地長出『金疙瘩』。」
  • 【只爭朝夕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希樂圖: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實現村民...
    【只爭朝夕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希樂圖: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實現村民共同富裕 2020-06-10 03: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江蘇東臺:「遠教+」激發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新活力
    今年以來,江蘇省東臺市深入開展「遠教+」工程,著眼服務基層、服務「三農」,以農業技能培訓為抓手,以做強特色產業為主線,以激發人才內生動力為支撐,不斷賦能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有效增強村集體「造血功能」。
  • 永和村:集體經濟撬動富民強村「槓桿」
    劉五毛是因病致貧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如今他成了永和農牧業發展中心的飼養員,每月能賺4500元,不僅生活有了改善,整個人也變得開朗了。「目前除了吃藥外,開銷也不算大,好日子是有盼了。」劉五毛開心地說。窮家難當,一直是制約農村發展的「瓶頸」,破「繭」刻不容緩。
  • 【集體經濟】科左中旗保康鎮肉牛產業「三個一」模式推動 集體經濟...
    【集體經濟】科左中旗保康鎮肉牛產業「三個一」模式推動 集體經濟發展 2020-08-28 17: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湖南574個集體經濟「薄弱村」清零
    就在一年前,田心坪村的閒置土地、林地、農田都還在躺著「睡大覺」;一年後,閒置資源盤活了,偏遠山村贏得文和友青睞,攜手打造1000畝小龍蝦示範養殖基地,每年可獲得土地溢價收入20萬元。田心坪村也從「薄弱村」變成了集體經濟強村。田心坪村的「逆襲」,只是長沙大力發展新型村級集體經濟的一個小小縮影。
  • 鄒城嶧山鎮下派工作隊項目為王壯大集體經濟民生為本辦好惠民實事
    今年以來,鄒城市嶧山鎮下派工作隊堅持以黨建為統領,依託資源優勢、用好扶持政策,聚焦農業產業振興,做活發展後勁,農村各類資源要素不斷激活,集體經濟發展、基礎設施建設齊頭並進,在鄉村振興的「趕考路」上跑出了「加速度」。
  • 信義街道:因地制宜謀出路 產業扶貧促增收
    相較於「一方水土難養一方人」的特困地區來說,貧困發生率雖然不高,但是因人均土地少,貧困戶自身的脫貧能力較弱等特點,脫貧難度還是比較大的。脫貧攻堅戰打響後,信義街道黨工委、辦事處結合轄區實際,因地制宜謀出路 ,產業扶貧促增收,走出了具有信義特色的脫貧攻堅之路。今天的「鄉村振興這一年」特別節目,我們就來看看信義街道的脫貧攻堅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