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做淡定的一小撮,而不是狂熱的大多數」。
前幾天看到了一個留德華人公眾號拍攝的視頻。視頻標題是「德國姑娘為毛不愛亞洲小夥」。
主持人,也是這個公眾號大咖,是個華人。在德26年,九十年代初期,十幾歲去德國讀初中,邀請的是他最好的德國朋友。兩人讀高中認識,那時候主持人的德語很爛,這個德國孩子也是獨來獨往的性格,唯獨對他很友好,也不歧視他。喜歡打遊戲,喜歡對著主持人說一大堆的遊戲規則和遊戲經驗,所以主持人的德語突飛猛進,都是拜他所賜。他們從高中開始成為了很好的朋友。
著名的柏林圍牆上的政治諷刺漫畫。勃列日涅夫和昂納克接吻。(自己所拍)
主持人首先問他的德國朋友對中國的印象。這個德國朋友雖然和主持人是好朋友,但是從未到過中國。當提到中國,德國朋友的回答是,「東方的一個國家」、「神秘」、「古老」、「孔子」、「長城」、「中國功夫」。主持人說,你還忘了說熊貓呢,我們國家的國寶。德國朋友馬上說,對對對,熊貓,經常送來送去的熊貓。
主持人問第二個問題,問德國人會經常談到中國嗎?回答是,不會,一般不會談到中國,除非周圍有中國朋友或者碰到中國人的時候,偶爾會談一談。還有就是電視裡或報紙上有關於中國的報導的話,會想一想。
第三問,德國男人找亞洲女性,這種組合他們周圍還可見(也不多見),在德國男人眼中,對亞洲女性是什麼感覺?回答是,首先男人方面,並不只是亞洲女性特別,他們認為不同種系的女人,都有不一樣的異域相貌,會有別樣風情,再就來德國的異國女性一般在語言方面交流都沒什麼問題,所以德國男人找異國女性的機率比較高一些,有德國男人和亞洲女性這種組合也就不足為奇了。
然後主持人拿出幾張亞洲女性照片,問他的這個德國朋友,在外觀方面,他是怎麼樣看待亞洲女性的美醜的。
第一張是「範爺」的照片,回答:看起來,湊合吧,主持人反覆問了幾句,是湊合嗎?對,是湊合;
第二張「國際章」的照片,回答:也湊合,但是比第一張好點;主持人笑了;
第三張湯唯的照片,回答:第一眼,就是覺得這個女人,臉比較方,也湊合;她笑起來很奇怪,但是總體比起第一張第二張要好點。主持人顯出搞笑奇怪的表情。
第四張國際名模呂燕的照片,回答:……(沒有說話,就是搖頭。感覺就是,你怎麼能拿這種照片來給我看,太不湊合了)。
第五張是主持人喜歡的一個明星(我沒看出來是誰,很漂亮,好像是全智賢或者是日本一個女明星),回答:一般般。然後主持人直接笑著說,這是我女神呢,你大爺的…..
第四問,為什麼德國女性找亞洲男性的這種組合非常少?主持人就說起他自己之前找了一個德國女朋友,一上街,就招來很多人異樣的眼光,他問朋友是為什麼?為什麼亞洲男性找個德國女性,就有那麼多奇怪的眼光?還有,為什麼德國女人不怎麼找亞洲男性呢?前一段,德國一個小有名氣的女模特,找了一個韓國男人,那個韓國男人很帥也很高,而且還是韓國一個有名的說唱歌手,但是那個德國女孩還是被德國人罵死了,說是德國沒有好男人了嗎?要去找個亞洲人?
他的德國朋友回答,因為在很多德國人的眼裡,對亞洲男性的印象,都是在歐美電影裡看到的:要麼是矮小、猥瑣、滑稽、卑微、被統治;要麼就是愛賭博、感覺有黑社會背景。主持人就說,我們也有很多很陽剛的角色啊,比如功夫巨星,李小龍、甄子丹、李連杰。德國朋友回答,對的,但是這些功夫巨星的形象,給人的感覺就是不拘言笑,很嚴肅,在德國女性看來,就覺得亞洲男人應該不怎麼浪漫,總體就是這麼個意思了。
我看完視頻後的感覺是,這個視頻,表現的是德國人(雖然不一定代表所有德國男人)對中國、中國人的印象和看法。其實從中可以看出,我們每個人對世界的看法和理解,對某些國家的印象,都只是基於自己看過的書本、報紙、電視、電影、音樂、網絡裡了解的一點點;又或者來自周圍人給我們的灌輸。
而不管是周圍的人,還是我們自己,對於沒有見到過或親歷過的所有的事物的印象和認知,都來自我們自身輸入的有限的一些知識和自身眼界有限地理解。我們對於很多事物的理解是不完整的,是主觀的、狹隘的,有的甚至是偏激的。
我記得一個朋友說過,她不去日本的原因,是因為她先生不喜歡日本。那就是說,她自己根本就沒有想過自己對日本的感覺,就已經被她先生預先植入了「不喜歡」這個印象。她自己其實可能想都沒想過,為什麼「不喜歡」。
……
我公眾號裡的數據,有幾個國家的朋友。(自己截圖)
所以,譬如,
當談論越南時,你想到的是什麼?
我腦袋裡反應的是:越南米粉挺好吃的(我的人生就只吃過一次越南牛肉米粉,在德國)。
我以前對於越南的印象是:很窮。
在九十年代初期的時候,有個鄰居去越南賺錢,回來跟別人聊天,說那時候的越南,就像我們六七十年代的中國,物質奇缺,一塊香皂就可以跟一個女人一夜春宵。
後來,知道了「對越自衛反擊戰」,再後來除了知道「胡志明市」,「芽莊」,我對越南就都一無所知了。過去了二十多年,經濟應該也發展得不錯。
當談論韓國時,你想到的是什麼?
我現在第一反應是想到一個人,我在韓國的朋友豔貞。
我去過了韓國朋友豔貞的家,繼而會想到她家裡她自己手工做後燒制的漂亮的餐具、水果盤、肥皂盤,以及精緻的人偶,還有好喝的咖啡。很感慨韓國對手工藝技術留存保持得比較好。
以前談到韓國時,是「思密達」、」整形美女」、「泡菜」、「烤肉」,「濟州島」或者某位當時喜歡的韓國明星。
在景福宮碰到的兩個穿韓服拍照的女子。(自己拍攝)
當談論日本時,你想到的是什麼?
我會第一時間想起在日本的朋友,他叫磊磊。
然後我會想說一句話,「日本真的有很多東西值得我們學習。」
以前提到日本,我腦海裡會蹦出「富士山」、「日立」;再有「宮崎駿」、「龍貓」、「千與千尋」、「壽司」、「烏龍麵」、「電飯鍋」、「資生堂」;再後來是「東野圭吾」,「源氏物語」。
《東京愛情故事》和「櫻桃小丸子」、「蠟筆小新」當然也是陪伴過的,日本明星也是有喜歡過的,比如演入江直樹的柏原崇。(《一吻定情》)
再後來去過了日本,提起日本就浮現出東京塔、京都金閣寺、大阪城、奈良的鹿。
想起泡溫泉時真正裸泡時的尷尬,想起淺草寺前掛的「雷門」兩個大漢字,想起那些和我一起去日本的幾家團友。
再說回磊磊。磊磊是我媽媽好友的孩子,我姐姐兒時好友的弟弟。我從小聽我媽跟我說她的朋友及朋友的孩子時,就是這麼叫的(其實他還有一個乳名,我們平時叫那個,暗號,不告訴你們哈哈)。所以我跟別人說,他是我發小。
其實我沒有和他小時候玩過的印象,可能已經沒有記憶了。他比我小,一直是小弟弟的感覺。他們家先搬到縣城,送行那天,我們兩位的姐姐哭成一團,我傻傻地看著她們哭,這也是我人生當中第一次感受友誼的珍貴。我瞥見他站在一角,靜靜地站著,那樣小不點,也不鬧。這就是我對他最初的印象了,以後就分別了。不覺忽然長大了,還恰巧參加了他的婚禮,彼此留了電話和微信。2016年我到日本跟他聯繫時,他二話不說,要趕過來請我們全家吃飯。
現在提到日本,我會想,嗯,我有個朋友在日本。
當談論泰國時,你腦袋裡冒出來的第一個詞應該是「人妖」(別不承認)。除了人妖和大皇宮,曼谷、芭提雅、普吉島,你還會想到什麼?大象?泰拳?冬陰功湯?哦,或許還有《唐人街探案》。
普吉島機場隨拍。(文中照片均為自己拍攝)
當談論寮國時,我沒法談論,一點概念沒有。
所以,當以後和別人談論任何一個國家時,要認真的想想,自己到底了解這個國家多少?不要輕易地評論別人移民或去到一個發達國家生活或旅行時,就是崇洋媚外,去送錢;去到一個發展中國家時,就嘲笑那些國家的貧窮和愚昧,或嘲笑那些國家人的長相。
因為也看到了,我們國家在別國人眼中,也只是一些概念而已;我們的相貌在別國人民眼中其實並沒有多麼好的形象,我們並不比別人高貴多少;別人也根本沒有天天議論我們,別自作多情。
人生不易,多去感受人生吧,就不要在語言上彼此傷害了。
最後一個問題。
當看到旁邊一臺車是賓利時,你想到的是什麼?
我:我靠,這傢伙是怎麼搞到這麼多錢的?(還有,千萬別擦上他的車,太貴,賠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