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肝病毒標誌物在臨床實踐中的應用

2020-12-18 騰訊網

近日,福建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歐啟水教授等人於Journal Of Viral Hepatitis雜誌發文,深度論述了B肝病毒標誌物在臨床實踐中的應用問題。小編將對這篇綜述的主要內容做編譯整理,以饗讀者。

B型肝炎病毒(HBV)具有獨特的生命周期(圖1),且易整合到宿主基因組中,這使得研究人員及臨床工作者難以分析慢性B型肝炎的自然病程,預測和評估抗HBV藥物療效以及確定治療終點。目前學界主要研究的B肝病毒標誌物包括:鬆弛環狀DNA(rcDNA)、共價閉合環狀DNA(cccDNA)、HBV RNA、B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B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BcAg)、B型肝炎病毒核心相關抗原(HBcrAg)。

圖1 HBV複製周期示意圖(Ou Q, et al. 2020)

註:HBV脫殼進入肝細胞後,釋放rcDNA入細胞核。rcDNA以雙鏈線性DNA(dslDNA)的形式還原為cccDNA或整合到宿主基因組DNA中。cccDNA經轉錄合成病毒RNA。前基因組RNA翻譯合成HBcAg和聚合酶,然後組裝成pgRNA顆粒。pgRNA逆轉錄合成rcDNA。子代rcDNA核循環完成細胞內cccDNA擴增。PreS1和PreS2/S區編碼HBsAg,HBsAg也來自整合的HBV DNA。幹擾素影響cccDNA的表觀遺傳學,下調cccDNA活性,而NAs競爭性地抑制逆轉錄蛋白,阻斷pgRNA逆轉錄合成rcDNA。

cccDNA=共價閉合環狀DNA;ER=內質網;HBc=HBV核心蛋白;MVB=多泡小體;pgRNA=前基因組RNA;Pol=聚合酶;rcDNA=鬆弛環狀DNA;ssDNA=單鏈DNA。

本文將主要論述上述標誌物在預測慢性B型肝炎活動性和監測治療應答中的意義,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一些實驗室診斷中應注意的問題。

01

HBV cccDNA

HBV cccDNA在肝細胞核中呈游離狀態,當肝細胞受損時可能出現在血清中。其是唯一的轉錄模板,指導所有HBV產物的表達並保持B肝病毒的複製。cccDNA的數量和轉錄活性對於評估疾病活動性和治療應答非常重要。在肝細胞核中,由於cccDNA很難被消除,且新的肝細胞可被持續感染,cccDNA池是高度穩定的。在免疫系統不完善且沒有治療藥物的情況下,少量cccDNA可能導致大量肝細胞感染HBV或慢性B型肝炎復發。目前認為,消除或永久沉默cccDNA是慢B肝長期治療的最佳策略。

cccDNA位於受感染肝細胞的細胞核中,肝活檢是觀察其特徵的最佳方式。但這種侵入性操作不易被患者接受,並且組織提取物不能代表整個肝臟。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有多種方法已被用於檢測HBV cccDNA,如巢式RT-PCR、嵌合引物RT-PCR(chimeric primer RT-PCR)、侵染檢測等。但到目前為止,還未開發出獲得廣泛認可的HBV cccDNA精確定量方法或商業試劑盒。因此,尋找新的血清標誌物來間接反映cccDNA的轉錄活性,探索更有效的cccDNA檢測方法非常重要。

02

HBV RNA

血清HBV RNA是前基因組RNA(pgRNA)釋放至細胞外的產物,大小為3.5kb。HBV RNA是HBV DNA負鏈的逆轉錄模板。

血清HBV DNA和HBV RNA與慢性HBV感染初治患者的cccDNA顯著相關。初治患者血清中HBV RNA約為106拷貝/mL,HBV DNA約為109拷貝/mL。核苷(酸)類似物(NAs)可抑制HBV DNA的逆轉錄,故相較於聚乙二醇幹擾素α(PegIFNα),經NA治療後的患者HBV DNA下降更快。相反,NAs不會阻斷HBV DNA轉錄成HBV RNA,因此,隨著治療的持續HBV RNA/HBV DNA的比例可能會增加。當HBV DNA低於檢測下限時,可能無法評估cccDNA的狀態。在這種情況下,HBV RNA檢測可能更有意義,更有利於抗病毒療效的動態監測。

van B mmel等人提出,全長型和頓挫型HBV RNA水平的下降可預測在NAs治療第12周(AUC分別為0.9和0.9)和第24周(AUC分別為0.8和0.85)時的HBeAg血清轉換。Wang等人證明了NAs停藥時血清HBV RNA陽性與病毒再激活的風險有關。

針對HBV RNA的持續檢測不到,Lu等人提出了「前瞻性臨床治癒」的概念。他們認為,HBV DNA和HBV RNA同時低於檢測限或可作為停止NAs治療的一個指標。

Wang等人報導,在恩替卡韋治療後達到病毒學應答的患者中,血清HBV RNA水平與肝內cccDNA水平無相關性,但血清HBV RNA與肝內HBV RNA及肝內HBV RNA/cccDNA比值相關。HBV RNA來源於cccDNA的轉錄,說明HBV RNA可能反映了cccDNA的轉錄活性。

經PegIFNα治療後HBV RNA的下降幅度明顯大於NAs,而PegIFNα治療後獲得應答的患者其HBV RNA下降幅度明顯大於未應答患者。

Giersch等人曾報導,PegIFNα治療期間血清HBV RNA和肝內cccDNA之間沒有定量關係期間。但van B mmel等人曾證明,HBV RNA的cut-off值>5.5 log10拷貝/ml可鑑別30%的PegIFNα治療12周時的無應答患者(陰性預測值為90%)。在這種情況下,HBV RNA或可作為預測PegIFNα療效的指標。

cccDNA水平不一定與cccDNA的生物學活性一致,因此,雖然HBV RNA與cccDNA水平無相關性,但HBV RNA仍可能反映了cccDNA的活性。

03

B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

HBV編碼大(LHBsAg)、中(MHBsAg)、小(SHBsAg)三種HBsAg蛋白;這些蛋白質構成了病毒的外殼。除了完整的病毒顆粒之外,過量的HBV表面蛋白可以組成非感染性亞病毒顆粒(SVP)(圖2)。

圖2 亞病毒顆粒(subviral particles)、完整病毒顆粒(complete virions)和HBcrAg的成分(Ou Q, et al. 2020)

雖然SVP濃度大小(1013IU/mL)是Dane顆粒(109IU/mL)的1萬倍,但常規檢測尚不能明確HBsAg來自於哪種顆粒。

初治CHB患者的血清HBsAg與肝內cccDNA呈正相關。PegIFNα治療期間,血清HBsAg的動態下降可提示持續的病毒學應答。

然而,在NAs治療期間,血清HBsAg的動態變化不盡相同。大多數接受NAs治療的患者血清HBsAg下降緩慢,有些患者甚至需要治療30多年才能實現HBsAg完全清除。這意味著大多數患者可能需要終生服用NAs藥物才能實現功能性治癒。血清HBsAg與肝內cccDNA的相關性存在爭議,因為NAs並不直接靶向cccDNA,這使得人們無法預測從cccDNA翻譯而來的HBsAg最終是何結局。

影響HBsAg定量預測抗病毒藥物療效準確性的因素主要有:

(1)HBV基因組的DR-1/DR-2區包含S基因及其調控元件,常被整合到宿主基因組中。也就是說,HBsAg不僅來源於cccDNA,還可能源於整合的HBV DNA。HBsAg的雙重來源削弱了肝細胞cccDNA與血清HBsAg的相關性,降低了血清HBsAg監測病毒複製的可靠性。

(2)由於S基因的開放閱讀框與逆轉錄酶(RT)基因完全重疊,因此NAs引起的RT基因突變也會改變S基因。而S基因的頻繁突變會改變HBsAg的抗原特性,影響HBsAg定量的準確性。

(3)當HBsAg以HBsAg-抗HBs複合物的形式存在時,將無法被檢測到。

04

空殼病毒/HBcAg

除了完整的病毒顆粒外,感染HBV病毒的肝細胞還分泌不完整的空殼病毒(Empty virus),即由核衣殼(HBcAg)和包膜(HBsAg)組成的無DNA或無RNA的顆粒。

空殼病毒的產生可以僅由S蛋白誘導,而L蛋白雖不是必需的,但可以促進空殼病毒的分泌,這也可能是空殼病毒(1011IU/mL)遠多於完整病毒(109IU/mL)的原因之一。

L蛋白也位於空殼病毒的包膜內,通過NTCP受體幫助病毒進入肝細胞,調節HBV再感染,或在細胞外中和抗HBs。

空殼病毒的HBcAg和HBsAg或可反映HBV複製和免疫狀態。如前所述,HBsAg來源於cccDNA、整合HBV DNA,而HBcAg僅來源於cccDNA(HBV C基因通常不與宿主基因組整合,不表達HBcAg)。雖然完整病毒也含有HBcAg,但數量上僅為空殼病毒的1%。因此,與HBsAg相比,體現空殼病毒數量的血清HBcAg在評估cccDNA的轉錄活性方面似乎更有優勢。

空殼病毒的分泌似乎不受NAs的影響。在替諾福韋治療後達到長期病毒學應答的患者中,HBV DNA載量下降但HBcAg(空殼病毒)水平並未下降,這表明空殼病毒的分泌與完整病毒的分泌無關。但可在少數HBsAg清除的患者中觀察到空殼病毒的減少,這可能與cccDNA沉默有關。

05

B肝病毒核心相關抗原(HBcrAg)

HBcrAg由HBV PreC/C基因編碼,由HBcAg、HBeAg和22 kDa前核心蛋白(p22cr)組成,共有149個胺基酸序列,HBcrAg的檢測就是基於這一序列進行的。

在130例未經治療的慢B肝患者中發現,HBcrAg可反映cccDNA的轉錄活性,因為HBcrAg與總HBV-DNA、cccDNA和pgRNA密切相關。血清HBV DNA無法檢出時,HBcrAg仍存在,且與cccDNA相關(R=0.42,P<0.0001)。

HBcrAg>5.7 log10 U/mL是HBeAg血清學轉換後HBeAg再次表達的獨立預測因子(校正風險比 1.855,P=0.021;95% CI 1.099-3.133)。

在接受PegIFNa治療的HBeAg陽性患者中,血清HBcrAg(cut-off值為log108.0 U/mL)可作為治療12周時病毒學應答的預測因子(NPV 94.4%)。

HBcrAg在預測PegIFNα治療應答方面並不優於HBV DNA和HBsAg,但基線HBcrAg聯合HBsAg可以預測HBeAg陰性患者的HBsAg清除率(HBsAg≥3.4 log10IU/mL + HBcrAg≥3.7 log10U/mL,NPV 90%)。但需要注意的是,PreC區域和核心啟動子的突變可能使HBeAg水平下降甚至清除,我們不知道目前一些研究的受試者隊列中是否包含由基因突變引起的HBeAg陰性患者。因此,HBcrAg與cccDNA的相關性分析可能並不是那麼可靠。

06

小結

下表總結了文中的病毒標誌物在臨床中的評估作用。

表1 病毒標誌物在NAs和IFNα治療中的評估作用,以及影響其定量準確性的因素

醫脈通編譯自:Ou Q , Guo J , Zeng Y , et al. Insights for clinical diagnostic indicators of virus and host in chronic hepatitis B infection[J]. Journal of viral hepatitis, 2020, 27(3):224.

相關焦點

  • B肝在研新藥GSK836,2a期短期積極,可降標誌物核心抗原
    第71屆美國肝病研究年會(AASLD2020)上,葛蘭素史克研究人員公布了B肝在研新藥GSK3228836(過往藥品名稱:ISIS 505358)的臨床第2期a部分試驗數據。數據特指:對慢性B肝患者使用GSK3228836後,短期治療可降低受試者的B肝核心抗原水平和HBVRNA。
  • B肝替諾福韋艾拉酚胺試驗,考察特定人群,12月30日完成
    TAF是一種新上市B肝抗病毒藥物,為了了解其對女性孕期預防母嬰傳播和產後有效性,因此,研究人員啟動本研究。本研究臨床試驗編號:NCT04507607,登記於全球臨床試驗庫,研究開始時間:2020年8月1日,預計初步完成時間:2020年12月30日,預計本研究整體完成時間:2021年6月30日,由我國中山大學第三附屬醫院主辦。
  • B肝表面抗原,有多少秘密無人知?|HBsAg|表面抗原|B肝病毒|幹擾素...
    B肝病毒表面抗原,英文縮寫是「HBsAg」,是B肝五項檢查中的第一項。以前很多人檢查B肝五項,都是陽性/陰性來表示結果。那麼隨著科學的研究進展,發現這種定性的檢查存在很多缺陷,比如說無法判斷疾病的預後,無法確切了解病情的變化等。
  • 【新藥進展】全球B肝新藥進展
    部分新藥詳細進展ZM-H1505RZM-H1505R是上海摯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一種新型的在研B型肝炎病毒(HBV)衣殼形成抑制劑,具有全新的作用機制,旨在提高慢B肝患者的臨床治癒率。HBV核心蛋白組裝成衣殼結構是病毒複製所必需的,當前的HBV護理標準療法主要是通過抑制病毒聚合酶起作用,從而減少病毒複製,但不能完全減少病毒。衣殼抑制劑通過阻止功能性病毒衣殼的組裝來抑制複製。它們還可抑制病毒生命周期的脫膜步驟,從而減少新的共價閉合的環狀DNA(cccDNA)的形成。
  • B肝病毒表面抗原定量反彈是耐藥了嗎?
    B肝病毒表面抗原定量反彈是耐藥了嗎?B肝是一種難治性肝炎,長期用藥是B肝治療中的普遍現象,即使正規治療,B肝用藥至少也需要3-5年甚至更長時間才能達到臨床治癒標準。同時,達到臨床治癒標準後,很多情況下也不建議停藥。
  • 丁肝藥物開發和B肝之間關聯性
    在病毒性肝炎當中,常見的有A肝病毒、B肝病毒、C肝病毒、丁肝病毒及戊肝病毒。相比較B肝病毒,人們已有對其較為深入認識,但對於丁肝病毒卻感到十分神秘!丁肝病毒和其他病毒性肝炎有什麼區別,它又是如何被科學家發現的呢?是否已有開發用於治療丁肝病毒藥物?
  • B肝新藥VIR-2218,體外泛基因效應,體內持久抗病毒活性
    B肝新藥VIR-2218,體外泛基因效應,體內持久抗病毒活性  研究人員介紹,RNAi幹擾藥物在全球應用廣泛,通過靶向HBV-RNAs的RNAi治療有望減少B肝病毒抗原(包括免疫耐受期的B肝表面抗原
  • B肝在研新藥EYP001,聯用幹擾素恩替卡韋,二期明年初完成
    目前,全球已有多種靶點在研新藥進入臨床試驗,除核苷酸類似物或幹擾素外,醫學界科研人員發現包括B肝表面抗原抑制劑、靶向先天免疫途徑藥物、RNAi幹擾類藥物、病毒進入抑制劑、衣殼組裝調節劑、反義寡核酸、治療性B肝疫苗等覆蓋B肝病毒生命周期多個步驟開發藥物。
  • B肝新靶點藥物VIR-2218,國外臨床良好耐受,國內已提交申請臨床
    B肝新靶點藥物VIR-2218,國外臨床良好耐受,國內已提交申請臨床  值得一提的是,我國的騰盛博藥已經把VIR-2218引入進入臨床試驗,並已經提交臨床申請。RNA幹擾類藥物可以沉默全部B肝病毒NRA轉錄物,其中包含沉默重要的B肝表面抗原。VIR-2218在國外臨床試驗的Phase I/II期,公開數據顯示,該新藥增大劑量至600mg,單次進行健康者給藥後,實驗對象依然表現出對該藥良好耐受性。
  • B肝新藥JNJ-3989進展,沉默全病毒基因產物,表面抗原繼續增劑量
    B肝新藥JNJ-3989進展,沉默全病毒基因產物,表面抗原繼續增劑量箭頭製藥公司(Arrowhead Pharmaceuticals)負責這個創新藥的研發,採用靶向RNAi分子獨家專利TRiMTM技術,試驗進度已經完成Phase IIa期臨床,目前進展到Phase IIb期臨床試驗階段。
  • 【臨床治癒相關爭議探討】慢B肝患者抗病毒治療停藥後能否獲得...
    編者按:最近莊輝院士等發表在中華肝臟病雜誌的《B型肝炎臨床治癒:共識與爭議》[1](相關連結)(以下簡稱為《共識與爭議》)中認可了目前臨床治癒是慢B肝治療的理想終點,然而在科學工作者不斷探索優化抗病毒治療策略的過程中,專家認為無論是聯合核苷(酸)類似物和聚乙二醇幹擾素的治療策略
  • 範玲教授:新生兒接受雙重免疫治療後,B肝病毒攜帶者可以進行母乳...
    《慢性B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流行病學數據顯示,我國B肝病毒感染者估計達7000萬,其中30%-50%的B肝病毒慢性攜帶者是由圍產期母嬰垂直傳播導致的。這是由於陰道分娩過程當中,胎兒吞咽了含有B肝病毒的母血、羊水、陰道分泌物等引起嬰兒感染,特別是e抗原陽性的孕婦,產時感染率可高達80%。 產後感染實際上屬於B肝病毒感染產婦和孩子的水平傳播,主要通過母乳餵養(乳汁)和生活中親密接觸傳播,感染率約為15%左右。範玲教授提醒,B肝病毒傳播除了血液傳播,B肝表面抗原攜帶者的唾液、汗液等所有體液都可以造成感染。
  • B肝在研新藥Lunar-HBV,臨床前單次注射,表面抗原和HBVDNA雙降
    B肝在研新藥Lunar-HBV,臨床前單次注射,表面抗原和HBVDNA雙降雖然,在2019年當中沒有更多關於Lunar-HBV的臨床進度,但是,小番健康還是簡單介紹一下,強生公司聯合Arcturus公司,公開信息顯示2015年已經開展Lunar-HBV臨床前各項研究。
  • B肝在研新藥Hepadvax,治療性疫苗,已證明動物抑制潛力
    南澳疫苗研究公司Vaxine Pty Ltd研究人員發現,在確定了旗下一種新的佐劑B肝病毒(HBV)疫苗安全性和有效性時,觀察到其是一種潛在的治療性疫苗,可用於預防慢性肝炎病毒感染。目前,這項研究課題是,疫苗治療控制或治療慢性B肝病毒感染(HBV003)的隨機對照第1期研究。
  • 廣生堂5款新藥研發全速推進 B肝新藥I期臨床即將展開
    歷時四年研發全新靶點抗B肝病毒1類新藥截至目前,全球範圍內尚無批准任何藥物或方案用於B肝治癒。2015年,廣生堂獨家提出B肝臨床治癒路線圖「登峰計劃」:通過GST-HG131/GST-HG121、GST-HG141及現有核苷(酸)類抗病毒藥物多靶點聯合用藥,臨床治癒B肝。
  • B肝病毒表面抗原是什麼 什麼原因導致B肝
    B肝是很難治的一種疾病,治療的時間一般都很漫長。對於這種疾病,人們都很恐懼,有人也會注意預防,注意去醫院進行檢查。對於B肝病毒表面抗原,很多人都不了解。那麼,B肝病毒表面抗原是什麼呢?B肝病毒表面抗原陰性是什麼?患B肝的原因又是什麼呢?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
  • B肝治療到表面抗原轉陰,是不是可以終止抗病毒,還要定期複查嗎
    B肝表面抗原轉陰,是B肝功能性治癒以及B肝臨床治癒的標誌之一,雖然不能完全確定病情,不過對預後有積極正面的影響。研究表明,B肝表面抗原(hbsag)滴度,與肝硬化及肝腫瘤的發生有正相關係。近年來,我們可能會發現,醫學界對B肝治療的追求已經不局限於功能性治癒,實現hbv-dna的轉陰(低於臨床檢測下限),對B肝表面抗原轉陰的追求也逐年提高。
  • B肝病毒量轉陰2年,何時可以停抗病毒藥?來看一下B肝的停藥標準吧!
    專家分析:臨床上會遇到很多不想再服用抗病毒藥的或者乾脆擅自停藥的患者,主要的理由就是最近病毒DNA檢測轉陰了,並且肝功能正常,擔心長期服藥會有副作用 B肝什麼情況下可以停藥  B肝停藥的標準國內外都有自己的指南,不過大同小異。B肝的停藥指的是抗病毒治療,分為幹擾素抗病毒和口服核苷類的藥物。
  • 國新辦:中國摘掉B肝大國帽子 5歲以下兒童B肝感染率降至1%以下
    10月28日,國新辦就「十三五」衛生健康改革發展有關情況舉行發布會,中國肺結核報告發病率由2015年的63.4/10萬降低到2019年的55.6/10萬,5歲以下兒童B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率降至1%以下,摘掉了B肝大國的帽子,被世界衛生組織譽為發展中國家典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簡稱慢性B肝)是指慢性B肝病毒檢測為陽性,病程超過半年或發病日期不明確而臨床有慢性肝炎表現者。
  • PCT(降鈣素原)與CRP(C-反應蛋白)的臨床應用
    PCT(降鈣素原)與CRP(C-反應蛋白)的臨床應用2.用於膿毒症的診斷和鑑別診斷2012年9月發表的《降鈣素原PCT急診臨床應用的專家共識》(以下簡稱為「共識」)指出:膿毒症患者的PCT水平明顯高於非膿毒症患者。且PCT升高對細菌感染導致的膿毒症特異性很高,可作為診斷膿毒症和鑑別嚴重細菌感染的生物標誌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