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城市打拼久了,越來越懷念小城市的生活。那裡生活節奏緩慢、人際關係簡單、親戚走動頻繁······
當然,最最重要的是那裡有自己割捨不下的親情。尤其是長大成熟後,父母永遠是我們最溫暖的港灣。母親一如既往地疼愛在外打拼的我們,連一向寡言少語的父親都柔軟了起來——《房子的故事》
這是一部父女和解的電影。沒有無病呻吟的做作,充滿自然與溫馨。沒有一句廢話,用無處不在的生活細節,引起人的共鳴。片中姜父明明想念兩個女兒,但總是把話憋在心裡。
該給予女兒溫暖的時候,他卻把大女兒趕出了家。該女兒和他一起面對病痛的時候,他卻瞞著小女兒悄悄住進醫院。即使小女兒找到醫院,他還在責備對方不應該放下手裡的工作。
姜父,是一個能自己承擔痛苦絕不打擾女兒生活的倔強老頭,只可惜,他的倔強換來的卻是和大女兒斷絕關係,和老婆離婚。
這麼多年,姜父靠開鎖艱難地養活自己。在家門口,他開了一家開鎖鋪。憑藉高超的開鎖技藝和兢兢業業的工作態度,姜父收入尚可,不需要和女兒們開口要錢。
但自從兩個女兒和老婆離家後,他愈加孤單。大女兒和老婆和他斷了聯繫,只有小女兒偶爾給他打個電話。
那天,小女兒姜恩書參加完母親二婚的婚禮,回到住處發現開不開門。於是,打電話求助於父親。父親二話不說,收拾開鎖工具,用最快速度來給恩書開門。
整個開門過程,父女倆說話沒超過三句。就連收拾東西離開小女兒住處,姜父都沒有說一聲告別。他給出的理由是:怕打擾你。
什麼意思呢?就是他看到女兒進入房間後,不忍心再去打擾她,想給她充足的私人空間,所以選擇悄悄離開。
其實姜父的出發點是好的,不想讓女兒分心。但他這樣不啃一聲離開,卻讓女兒陷入困擾:難道父親如此疏遠我,連再見都懶得和我說?
同樣尷尬的事情也出現在大女兒姜恩珠身上。恩珠早些年未婚先孕,姜父一氣之下把她趕出了家。自此,父女倆再無聯繫。
即使之後彼此掛念著對方,但誰也沒有主動讓步。在母親二婚現場,恩珠提議妹妹該去看望一下父親。
而姜父呢?也在悄悄地關注著大女兒的一舉一動。他會在繁忙的開鎖工作中抽出一點時間,開幾個小時車去探望大女兒和外孫。
當然,他總是悄悄地、遠遠地看一眼女兒就走。連小女兒都不知道的姐姐家公寓布置,他都有照片。
姜父對大女兒的關心,家裡沒一人知道。要不是姜父徒弟無意間說出來,兩個女兒還一直把父親視為「仇人」。
在姜父身上,我看到了太多中國父親的影子。和母親相比,大多數父親不善言談,不懂得噓寒問暖。他們明明很關心自己的孩子,但就是不會表達。有時候有些過於嚴厲的行為,甚至讓孩子和父親越走越遠。
前兩天毒師在抖音上看到一個短視頻,完美還原「中國式家庭關係」。視頻中,父親、母親和孩子一家三口一起在沙發上看電視。
三人邊看邊討論劇情,看到不爽的地方甚至一起生氣。但是當母親離開,只剩下孩子和父親兩人一起的時候,氣氛陡然變冷。不管電視劇情再有討論的欲望,剩下的兩人都面面相覷、冷漠處之。
這就是典型的「中國式父子/女關係」:明明在乎對方,偏偏裝作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片中姜父知道女兒回家住,買了毛巾疊好放到到浴室櫃裡;知道女兒喜歡吃水蜜桃,提前做好罐頭放到冰箱裡;知道自己去日不多,把水蜜桃打成醬做成泡菜,冷藏在冰箱……
在和姜父住一起的那段時間,恩書上班前,說今天加班,會晚些回來。恩書本來只是想和父親說讓他不要擔心自己晚歸。
但聽在姜父耳朵裡,他卻認真了。白天他反覆確認自己麵包車副駕的安全帶是否安全。夜幕一降臨,他就開著自己的麵包車去地鐵站門口接恩書。不知道等待了多久,他終於在深夜接到了女兒。
車上姜父開著收音機,收聽電臺節目。看到恩書在副駕上睡著,他趕緊關停了電臺節目。可以說,姜父對女兒的愛飽滿卻冷淡,充足卻少了人情味。
比如,恩書回到家的那晚,分明提前做好了飯,恩書說了句「吃中國料理吧」,他就把盛好的飯又倒進鍋裡,叫了炸醬麵。結果卻是,恩書並不是想吃炸醬麵,她只是以為父親沒有做飯,才叫的外賣,或許她更想吃的是父親做的海鮮大醬湯。
在恩書眼裡,父親明明知道什麼是對的,然而說出來的話卻傷著妻子、女兒們的心。但是在我看來,從某種程度上說,父子/女關係的緩和是雙方共同成長的過程。
就像片中姜父,他悄悄看望大女兒,並經常在眾人面前稱讚兩姐妹,如果不是姜父徒弟說出來,恩書或許會一直怨恨他一輩子。但當她知道真相後,終於意識到是她們誤解了父親。
本片片名《房子的故事》。可能很多人會疑惑,為什麼一個講述親情的故事卻起了這麼一個名字呢?因為在片中恩書一直在給自己尋找新住處,同時也否定所有的房子。其實她尋找的這個房子並不是表面上那些明亮的公寓,而是早已丟失的家和親情。
有父親在的家,即使有爭吵又如何?有她牽掛的人在裡面,就是最大的幸福。而沒有家人的住房,再豪華又怎樣?終歸只是一個冰冷的住處而已。
找房子和回家才是這部電影的主題。就像旅行與觀光客,二者的區別,前者是奔赴下一個旅行地,後者遊玩結束就回家。
你的分享和戳好看是我堅持最大的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