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9月28日訊(通訊員 朱開瓊 李瀟玲)今年,長沙理工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學院龍科軍教授獲評「全國優秀教師」榮譽稱號。消息傳來,師生們紛紛向龍老師表示祝賀。有人要龍科軍分享經驗,他笑道:「向最好的那個人看齊,朝著這個目標努力,你就能夠變得優秀。」
心氣壯,謂己能
龍科軍對「教師」身份的認識,是從他大學畢業留校任教後才深刻起來的。
上世紀80年代初,龍科軍在農村念小學。由於物質條件匱乏,教育資源稀缺,他的老師有的是村裡初高中學歷的知識分子,也大多是他的鄰居或親戚。
1996年,成績優異的龍科軍本科畢業留在長沙理工大學任教。但是任職前幾年,他卻並沒有機會登上講臺。根據學校安排,新進教師必須跟「老教師」助教一年通過考核之後才能為本科生上課,這讓他有些沮喪:自己並不比別人差,為什麼不能上講臺?
第二年,龍科軍第一次被教研室分配教學任務,而且是給繼續教育學院的學生上課,這對當時的他來說已經是機會難得。當然第一次上課的體驗有些「狼狽」, 「緊張!那是一種對自己的不確定、不自信。」課前辛辛苦苦備課和臺詞設計,一到課堂上完全忘記,他是硬著頭皮上完的第一堂課,「我很緊張,估計我的臉都紅到脖子上了。」他說,第一次上課的感覺他會記一輩子。
在不斷的學習、實踐的過程中,龍科軍遇見了對他影響至深的三位老師:長沙理工大學的鄭健龍院士、李宇峙教授和同濟大學楊曉光教授。
在鄭健龍院士身上,龍科軍學習到了嚴謹求真、追求卓越的治學精神;在李宇峙教授身上,他體會到了認真負責的教學態度;而楊曉光教授,則讓他明白了做人做事,都要自信不服輸。他將三位老師對他的影響總結為兩個字:「心氣」。「這是一種追求極致、追求卓越、積極向上的精神。」他解釋說。
心氣壯,謂己能。龍科軍相信自己能站穩講臺。
面對工科的專業課中規範多、內容枯燥的難題,剛畢業留校的他不僅跟著有經驗的老教師學上課經驗,還參與了很多橫向項目。「作為工科專業教師,如果都不知道工程是什麼樣子,是很可怕的。可以試想一下,教師脫離實際在課堂上去空談,如何教學生真正的知識?」
做項目,不是簡單的坐在辦公室裡對著電腦關起門來搞研究、設計,還需要跑現場。龍科軍身上有著年青人「不服輸」的勁,長沙繞城高速工程勘測中,他跟在現場搞勘察、搞測量;長沙機場道路的設計項目,他跟著老教師在十幾公裡的路上走了一遍又一遍,在沿途必經的山坡上爬上爬下,鋪蓆子睡在附近農民家的地上……「只有真正參與到項目中,你才知道工程是什麼。」
在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的現在,龍科軍表示自己上課時仍會「緊張」,「這種緊張不同於第一次上臺的不確定、不自信,而是一種對課堂的敬畏與尊重,希望既讓學生滿意也能讓自己滿意。」
讓自己做得更好
雖然上課越來越得心應手,但是龍科軍並沒有滿足。他希望自己能做得更好。
在同濟大學讀博期間,龍科軍參與了不少交通規劃與設計項目,發現國內比較有實力的交通設計團隊,主要集中在上海、廣州等沿海城市。特別是2008年,長沙市政府專門邀請了同濟大學的設計團隊而非本土的設計團隊來解決日益嚴重的交通擁堵問題。
這件事讓龍科軍深受觸動。於是,他在學校交通工程專業首次開出《交通設計》課程,來鍛鍊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培養他們解決複雜工程問題、科學技術難題的能力。「楊曉光老師曾說過,『你搞不定一個交叉口,就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交通工程師』。確實如此,道路交通擁堵往往是交叉口,所以,我開這個課就是希望學生通過對具體交通問題進行研究,成為一個合格的交通工程師。」
因此,身為班主任的龍科軍經常帶學生們參與做些「小項目」。他把班上的三十幾個人,每五六人為一組,並不要求大家做複雜的東西,而是僅僅從現實中簡單的現象入手,去思考與交通有關的問題。
有學生聯想到高速公路上的清潔工人,認為他們的工作環境很危險,對此提出做一個「高大上」非常複雜的系統的設想,沒想到卻被龍科軍不看好,建議他們應該考慮到可行性,要從小的入手,哪怕是改裝清潔工身上的一件制服也好。
「我們對生活中的許多問題司空見慣,貌似對它們很清楚,事實上未必。」龍科軍說,「特別是大學生應該從其中一點點去探索,去探索問題的本質。」
隨後,龍科軍又開出了《交通工程前沿講座》課程,引導學生從新的維度、深的層次去分析同樣的問題,梳理不同課程之間的邏輯關係;自編《交通工程實驗指導書》等相關教材在出版社公開出版,較好地滿足了教學需要;積極開展教學改革與研究,圍繞學生實踐能力培育主題,運用CDIO工程教育模式構建了交通工程專業實踐課程體系,提出了本科生「可持續競爭力」培養目標和路徑,並以此修訂了學校交通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一直向最好的那個人看齊,正是龍科軍不斷走向優秀的原因。「其實我很多地方也沒有做到,但總是朝著這個方向在努力。」 從教23年來,他指導學生獲得國家級大學生科技競賽指導獎4項,參與國家級教學質量工程項目4項,主持國家級科研項目4項,發表論文70餘篇……
「讓孩子們少走點彎路」
曾經參與過的項目,都成了龍科軍上課時分享給學生的素材;生活中我們司空見慣的許多問題,也成了他課堂上「隨處可見」的案例。
某天上下班,看見公交站出現了一些細節問題,就隨手拍下來在課堂上跟學生分享討論;又或者某天上下班,經過某塊標誌牌,發現字數太多不符合標準,設置得不合理,他也會搬上課堂……「交通問題太過複雜,我們要從點滴著手,逐步培養對交通問題更深的理解,掌握其中的本質和機理。」龍科軍經常這樣告訴學生。
受到他這種理念的影響,他的學生把目光更多的關注在解決身邊的具體問題上。
去年,學校2015級陳旭亮同學參加第十三屆全國交通科技大賽,他們團隊研究的問題是關於輔助兒童等弱勢群體進行公共運輸出行的智能公交卡。靈感來源很簡單:龍老師的孩子在一次放學回家時坐錯了公交車。
孩子年齡小,城市公交線路複雜,偶爾坐錯是常事。在哪裡上的站?線路脫離了目的地多少?如何讓他們覺察到線路錯了?已經錯了的情況如何補救?龍科軍就這樣從生活中常見的簡單的問題入手,一步一步引導他們做出了這個項目,獲得了全國二等獎,並且申請了專利。
但龍科軍不希望同學們為了科研而科研,「哪怕做科研,也別搞得那麼複雜。」
2016級交通工程專業的秦少敏同學團隊參加全國大學生交通科技大賽時,為了體現專業性,他們便使用一些專業術語來包裝自己。龍科軍卻指出,就算是做學術,也是要把自己的理論通過通俗易懂的語言來表達,「不要為了專業而專業」。秦少敏很驚訝:「在我的印象中,專業老師說的話專業性都特別強,但他對我們的要求反而是簡單化,讓我們的描述不要晦澀,直接、明白。」
龍科軍對學生科研上要求化繁為簡,但在給學生上課、參加比賽、做項目上卻認真而嚴謹。
陳旭亮對此深有體會:「龍老師是一個很嚴謹的一個人,無論是學術上、教學上和生活上都是如此。」在他們的參賽項目寫專利申請說明書的時候,龍科軍會一字一句面對面地進行修改,指導他們怎樣把每句話凝縮;在設定項目實現的功能的時候,龍科軍會根據調查結果,考慮實際情況設定每項實現的功能;在比賽前夕,龍科軍即使是剛剛出差回來,也要幫他們把每一頁ppt以及演講稿整體過一遍。「通過和龍老師的相處,讓我明白了做事要腳踏實地和認真嚴謹,很幸運能遇到龍老師。」
這種腳踏實地和認真嚴謹深深地影響了學生。龍科軍的學生中,有受到習近平主席親切接見的貴州智誠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徐桂林,長安大學「長安學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路慶昌教授,同濟大學博士生導師許項東教授等。
很多人認為龍科軍善於挖掘學生的潛力,他自己卻不這麼看,「每個學生都是平等的,看你能不能找到適合他們的方式,通過自己的一點微薄的影響,讓孩子們少走點彎路。」
[責編:劉宇慧]
[來源: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