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師公曰: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然而,並不是所有為人父母的人都知道該如何愛自己的孩子,有的父母只是以愛為名,行傷害之實。
近日,有一段視頻在朋友圈廣為流傳,引起了眾多網友朋友們的熱議。主要是關於一個五歲左右的小女孩在公交車上虐待倉鼠,被乘客勸阻,她的母親不但不覺得不對,反而怒懟乘客的事情。
大部分人看到這份視頻都會對5歲女童發出指責,覺得她殘忍、不善良,是壞孩子。但是實際上,真正應該被譴責的是她的父母,正是由於父母教育的缺失和過度的溺愛,才培養出了一個熊孩子,乃至日後的刺頭、渣滓。
要知道,一味的溺愛和護短並不是愛孩子最好的方式,正所謂慣子如殺子。
在古代宅鬥小說中,也經常可以看到一些繼母這樣對待原配留下的孩子——對他們好,有求必應,甚至在孩子的父親想要教育孩子的時候,非常賢惠地「制止」——這種方式叫做「捧殺」。由此可見,溺愛孩子並不是真的愛他,這是一種自知或是無意的「溫水煮青蛙」式的「殺子」。
被這樣教育出來的孩子大多有以下幾個特點:
1、缺乏同理心
所謂同理心,通俗來講,就是將心比心、心理換位。大部分孩子都是有這種能力的,但是被溺愛長大的孩子,他們更在意的一般是自己的感受。
以前文提到的5歲女童為例,她如果聽多了父母說的「寶寶摔倒了,都是地的錯,爸爸幫你打它」、「我家寶寶搶了隔壁小強的糖?這算什麼事兒?寶寶別怕,媽媽幫你去罵小強 ,他怎麼這麼小氣,一塊糖都捨不得?」之類的話,她可能就會養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
這樣的人會覺得世界是圍著自己轉的,別人的感受是無關緊要的。正如小女孩不覺得自己的行為是錯的,她覺得只是在和倉鼠玩,而不能理解倉鼠的痛苦。
2、沒有感恩之心
從小父母有求必應的孩子,不一定能記住父母的恩德。相反,正是因為被寵愛著長大,一旦父母稍有不如他們意的地方,就會記恨自己的父母。覺得父母沒用、差勁,自己生在這樣的家庭是被嚴重虧待的。這樣的孩子,長大以後,又怎麼能指望他們贍養父母呢?
3、對未來沒有規劃
被溺愛著長大的孩子,他們很少經歷挫折。因為父母有求必應,所以他們知道只要自己想要的東西,想做的事情,父母一定會幫自己得到。所以他們很少有進取心,或者說他們覺得自己不必努力,因而也沒有必要考慮未來。
但是一個得過且過、對未來沒有規劃的人,很難有大出息。普通一點的,長大後會成為啃老族,就此渾渾噩噩地過了一生。但是如果遇到巨大的挫折和打擊,那麼他們必會一蹶不振。
由此可見,父母之溺愛對於孩子而言並不是一件好事。真正愛孩子的家長,應該嚴慈相濟地教導孩子,讓他們懂得尊重生命,懂得感恩,把孩子教育成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