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恩同圖/網絡
引言
在這浩浩蕩蕩,綿延不絕的時代,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出電視收視率的大門,來迎接的便是電視「春天」萌芽的時刻。
青春劇有個特點就是三觀特別特別的正,其中「世界觀」和「價值觀」受到的影響是整部電視劇的核心
作為「電視劇第一導」趙寶剛,則不會放過這兩個「寶貴核心"。
電視劇恐怕是最能考驗編劇耐力的一種內容呈現,同樣也考驗了導演及演員為求精準的把控,就算配角也是有人設的,主要掌控現代年輕人的喜好還是市場調研的觀察,任何一個關鍵詞都能使不同性格的觀眾喜怒哀樂。
在電視劇這樣的「時長」情況下,「分集」鋪墊成為了一種常態,蹦出的情節若沒有意義,「鋪墊」就可以填補缺陷
以張藝謀,陳凱歌,馮小剛等電影導演大咖,似乎帶動更多年輕人的關注,顯然電影的成功一部分是來自年輕人的認可,以及時代賦予生機勃勃的市場,在這樣被大眾娛樂所認可,影片幕後以導演為身份熟知,得以承受一種內容呈現的類型。
對比電視屏幕上的另一種類型,更為熟知的一種是電視劇,卻很少人提到製作幕後。在另一種情況下,趙寶剛導演,內容呈現上更能激發演員對內容的掌控力發揮,更利於演員的一「劇」成名。在趙寶剛青春勵志三部曲中,《奮鬥》的成功,已經是觀眾高呼的現象。
下面我從趙寶剛青春電視劇中的元素裡,分析趙式青春劇、「青春觀」角色的現實意義和導演及編劇對《奮鬥》的看法和情節發展。
01:「趙式青春劇」元素
試問一下,中國青春劇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又是什麼時候開始爆紅青春劇的類型?
所謂青春劇就是以年輕人為主,打造各種青春時期往事回憶或者極力宣揚勵志、奮鬥和成長。既有年輕人的迷茫,又有許多成功年輕創業等案例,外加上編劇及導演的腦洞意識,「青春劇」就由此開展。
以韓國電視劇為例,大部分青春劇是繼韓國開始流行,部分與大學學生在學業上奔跑的成長與勵志故事為代表,開始爆紅式生長起來
「看韓劇」已經是大部多數年輕人的動態標籤,奔著時尚和服裝的打扮,造就了青春劇的一種元素,各種角色心理戰也由此開始迸發出來
《奮鬥》還有另一種元素,就是每個性格的人都有分布,並在主角或者配角及其路人開設的劇情,足以將社會年輕人的現象一步步研究透徹,再將其拍攝成電視劇。
迎合了現在年輕人的觀眾欣賞角度,終究還是沒逃過這幾種「個性,友情,愛情,消費」等元素的加入,使該劇充滿現象級的闡述不同看法。
02:「青春觀」角色的現實意義,「幼稚」又「沒經驗」
在電視劇中角色陸濤的人設,是極其物質幸福,在前幾集中總是以才華萬千有的形象來迎接觀眾,成為年輕人的榜樣,從表面現象看,他是劇中最幸福的,有一位睿智的爸爸和有錢的嶽父,還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和愛人,這樣的幸福案例誰敢說不是本劇中最嚮往的生活?
人生在世,若沒有出生在物質經濟上得到提供幫助的家庭,「青春期」地我們更要有豐富人生目標的道路奔跑。
對前途充滿了憧憬與期望,卻沒有目標去追求,導演用著角色的內心想法和期盼,描繪當時社會上遊走路上的年輕人,極其形象又讓角色一直處於「人生路上一道迷茫風景」,觀眾看的產生一致共鳴。
角色陸濤往後餘生的真的幸福了嗎?完美的家庭只是因為經濟條件豐厚而幸福嗎?
恐怕只有編劇能告訴你了,我們處在經濟階梯,會有不斷的人不斷地湧進經濟豐厚地帶,而剛進社會的年輕人則越發迷茫,他們該怎樣追求幸福和經濟條件相同且持續生活,究竟如何面對?
理想與現實不同,會使人奮鬥,不同的會使人墮落。
青春本來就是隨處闖蕩,碰的腦瓜血流,最後還得乖乖接受現實的折磨
華子才是《奮鬥》劇中最成功的那個人,大學畢業之後在社會上闖蕩,經歷過被騙,經歷過創業,經歷過人生最艱難的時候,同樣經歷過失去自己的愛情,但是最後的他是成功的,是從一個小人物成長起來的一個模範
2000年開始,有一個名稱叫新青年,華子就是一位不管身處何方何地,經驗和經歷重視著自己創業,所謂「再小的個體都有一段成長」,即便華子失去了自己的愛情,但還是因此獲得了無比的成功,這不正是人們為了自己的事業而不斷努力打拼的嗎?當你出生在富豪的家中,你卻得不到失去再來的經歷和無比的幸福。
《奮鬥》的大「火」也造就了許多年輕演員們創業道路上的艱辛,同樣也成為了自己的青春勵志故事
佟大為、文章和馬伊俐,是本劇中最重要的角色,也是圍繞這三個年輕人來了一場勵志冒險,正如青春劇就該有符合青春年齡的演員來演,目前現在大部分觀眾一來是來看「流量明星」,其次是「青春演技派」,最後是「演技實力派」,而這部劇無一就是青春演技派。
馬伊俐曾回憶自己當女主角的經歷:迷迷茫茫就選上了女主角,不知不覺就在這部劇中的角色「夏琳」火了。
「倉促」的選角之旅,成就了馬伊琍
趙寶剛導演選擇青春劇的女主角也是特別的「獨特」,本來角色演員都定下來了,結果就缺一個女主角,這時候,馬伊琍路過劇組晚餐,佟大為看見就把她拉了進去,導演一下子就把它定為本劇女演員。馬伊琍以為趙寶剛導演選擇的太倉促,並一致的再次確認,之後電話聯繫來到片場開始演戲。
03:沒提奮鬥,只提了「鬥」,導演及編劇對青春劇的看法
《奮鬥》每個字的背後都有一個影子,叫趙寶剛
這是《奮鬥》的編劇石康寫給導演趙寶剛的一句話,作為導演深刻劇本的含義。
趙寶剛導演沒遇到《奮鬥》劇本的時候,並未想著往「青春劇」的方向發展,當他看到「奮鬥」這兩個字的時候,下定決心要拍自己心中的「青春三部曲」,《奮鬥》成為了開播的第一部,也是現在最成功的一部。導演為什麼這麼懂「奮鬥」這兩個字,而且非要把它拍成電視劇,每個人其實自己的人生階段總結來說都是在奮鬥,年輕人在奮鬥,成年人也在奮鬥。
趙寶剛敢這麼肯定這部劇,也從另一方面肯定了編劇石康的劇本
看「青春劇」的市場
《奮鬥》為什麼能火?還得考慮青春劇市場的份額,先前是韓國主導青春劇的發展,迎來幾撥年輕人看韓劇的熱潮,對此趙寶剛導演就借青春劇的題材拍攝了一部讓人回味無窮的「青春」。
也正是借著2000年電視劇開播的浪潮,掀起年輕化電視劇的資本,他們首要關注的觀眾就是迷茫懵懂的年輕人。時代在發展,浪潮還得一步一步往前走,才能贏得市場份額,不斷向前。
結束語
《奮鬥》以年輕化為主,倡導積極文化的勵志電視劇,如果你迷茫了可以看,如果你失敗了想放棄,你可以去看,如果你覺得世界沒什麼太多追求你也可以去看,總的來說只有好處沒有壞處,畢竟像這樣真正為我們年輕人所提供的電視劇真的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