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中最受古人喜愛的當屬翡翠手鐲,在現代也是深受人們的喜愛。翡翠手鐲是所有翡翠玉器中最耗費原材料的一種,雖然其看起來並不大,而且是中空的,但是它要求整個玉料不能有明顯的綹裂和瑕疵,製作手鐲剩餘的尾料往往都可以製成很漂亮的翡翠飾品,行內稱這些尾料為「手鐲心」。下面小編就為大家講解一下手鐲的由來。
手鐲由來手鐲,亦稱「釧」、「手環」、「臂環」等,是一種戴在手腕部位的環形裝飾品。其質料除了金、銀、玉、石、骨、牙之外,尚有用植物藤做成者。當中玉鐲形制變化較大,趨勢大體是有粗到細,有凸稜形到渾圓形,有光素無紋的手鐲到有紋飾的手鐲。
手鐲是手腕的裝飾品,是人們最早萌生的一種朦朧的愛美意識的體現。而且手鐲最初的泛起與圖騰尊崇、巫術禮儀有十分大關係。手鐲由來已久,始於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過渡時期。據有關文獻紀錄,在古代非論男女都戴手鐲,女性作為已婚的象徵,男性則作為身份或幹事性質的象徵。在古時候,人們還認為戴手鐲可以避邪或碰上好運氣。手鐲原型——玉璧 璧是一種扁體、圓形、正中間有孔的玉器。《爾雅`釋器》說:「肉倍好,謂之璧,好倍肉,謂之瑗;肉好若一,謂之環。」「肉」指扁圓形的實體部門;「好」指中央的孔。
時至今兒,在我國南方一帶,仍有將手鐲稱為手環的說法,可以確切地說,目前國人所佩戴的手鐲從形制上講源於玉璧。新石器時代的禮器——璧開始逐漸演變,從「肉好若一」的環,最終再到「好倍肉」的瑗;從祭祀的禮器到佩戴的首飾,其演變經過經歷了幾千年之久。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總結的一些關於翡翠手鐲由來的小知識,希望對大有所幫助,若有所缺漏的地方,歡迎大家在文章下方評論補充。